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5309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旅游胜地Word下载.docx

民国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此建“青祁八景”。

1927年,同村民族工商界人士王禹卿“慨慕范大夫蠡之为人”而兴建蠡园。

1930年,当地小陈巷人陈梅芳,在上海经营致富,紧靠蠡园建渔庄。

195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将两园合并,以蠡园为名开放。

1987年又建新区“层波叠影”。

1996年,又以范蠡西施为题,布置了“吴越争霸、西施浣纱、小榭沉鱼、范蠡制陶”等小景。

蠡园门头和百花山房蠡园大门,古朴端庄,保留了原来渔庄的风格,上立砖刻“蠡园”两字。

内有面阔三间,进深九架的敞厅。

从正门入室,进暗廊、月洞,穿过假山屏障,景色豁然开朗。

只见修竹土岗,自成一坞,坞中有建于1930年的“百花山房”,面阔五间,雕花门窗。

房后有长廊,名“浣芳”,布置“范蠡西施故事”的画廊,有“夷光出世、溪畔浣纱、范蠡用计、勾践献美、吴王骄淫、伍员被害、越国灭吴、范蠡隐退、泛舟五湖、经商制陶”等10幅画面。

廊端接小亭,名“思越”,内有西施、郑旦蜡像。

循径向前,有1985年建成的“濯锦”茶楼,两层三开间。

在此透过湖水远望,雪浪的烟绿,漆塘的山岗,长广的溪水构成美景。

四季亭:

四季亭建于1954年。

四亭造型完全相同,一律黄顶红柱,三面置有坐槛靠背,栋梁间彩绘四季花卉。

春亭旁种梅花,夏亭旁种夹竹桃,秋亭旁栽桂花,冬亭旁种腊梅。

1980年公开征求亭名,选定春亭、夏亭名“溢红”、“滴翠”;

秋亭、冬亭为“醉黄”、“吟白”。

四季亭周围有小桥流水,石径穿插,设小舢板供游人泛舟。

四季亭左,有小桥通四面环水的小岛。

岛上建有八角攒尖的敞亭,翘角处塑杂技雕像。

亭旁有高约1.6米、宽约1.8米的砖刻,上书“渔庄”两字,为清末进士谢霈所书,此系渔庄遗物。

四季亭后为大草坪,浅草如茵,是人们坐卧歇息的好去处。

南堤春晓四季亭南,沿湖筑大堤半围,阳春三月,堤上300余株垂柳,柳枝飘曳,400余株桃花竞相吐艳。

一湖碧水,数峰青山,分外妖娆。

长堤西南角临湖屹立六角亭,绿瓦红柱,亭内12根楞木上雕有60只金凤凰,每5只凤凰由一条龙率领。

正中绘以双龙戏珠,故俗呼“龙风亭”。

亭上悬“月波平眺”额,亭旁有游船码头,通鼋头渚风景区。

千步长廊位于蠡园东部,临湖而建,始建于1927年,长289米,是老蠡园与渔庄在1952年连接的建筑物。

长廊曲岸枕水,一侧依墙而筑,呈半封闭式。

墙上遍开漏空花窗,用一色中国小青瓦砌成,89个(现存80个)花窗图案各异,富有我国民族建筑工艺特色。

长廊中间,架两座跨水廊桥,立月洞门8处,高低起伏,显得深邃多变。

廊内有“饮绿”、“雪浪”、“澄波”、“织雨”、“伫月”等砖刻题额16方,东廊墙上嵌有名人碑刻38方。

游人透过花窗,可见亭台、楼阁、山水、桥廊、尽得窗窗景异之妙;

另一侧临水敞开设置朱栏坐槛,水光潋滟,有“山光照槛水绕廊”的意境。

在长廊东端,通过延伸入蠡湖50米长的涵洞平桥,有建于1935年的亭式水榭,题额“晴红烟绿”。

水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顶铺金色琉璃,游人可凭栏观赏蠡湖全景。

九十年代,原蠡园园主王亢元出资修榭,照壁间置“西施醉舞、湖上泛舟”的紫陶壁画。

水榭东隔水处,有小巧玲珑的“凝春塔”。

小塔五层八角,红砖青瓦。

水榭映塔,成为蠡园的标志佳景。

长廊尽处,设六角月洞门,通蠡园老区一角。

一泓清碧的池水,四周广植梧桐、冬青、香樟。

对面西式小洋房,沿岸有荷叶亭、翠荫小亭、贴水小桥,曲曲弯弯通向东部区。

层波叠影即蠡园东部新区,建成于1982年,面积为3公顷,水面占1.1公顷。

西侧沿原来的假山群,用湖石和黄石叠成一大片假山余脉,以石径延伸入鱼矶半岛。

矶上立西施浣纱像。

鱼矶和长廊中间建有同假山连成一气的“邀鱼轩”,朱屺瞻书额。

轩前临水置平台,可览东部全景。

春秋阁,居中而立,它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范蠡西施的故事。

阁三层,飞檐翘角,是蠡园的高建筑。

阁前悬刘海粟书写的匾额,两旁一联:

落花流水千古梦境;

浓妆淡抹绝色佳人。

底层有铜像:

范蠡凝神观湖山,西施提篮去浣纱。

中层上层设茶座。

登高一览,茫茫湖水,澹澹云山;

绿景婆娑,亭榭隐现,满目锦绣。

春秋阁西,池中有堤,上有拱桥,名“映月”。

西北有亭,六柱圆顶,上嵌紫陶碎片,闪闪有光。

北有小河,上架拱桥,桥上建卷棚式屋三楹,名水淼亭,中有漏窗观景。

春秋阁东南下,有面阔五间、平挑入水、半架河上、前设半亭的水榭。

延伸处有贴水平台,三面围以栏杆,中开方洞,露出水面一方,名“问鱼渊”。

时见小鱼悠游,伸手可掬。

水榭中间,由费新我书“层波叠影”额。

水榭连廊,穿过春秋阁直通数鱼槛,其中一段架于水面,故名“水旱廊”。

数鱼槛紧倚千步长廊,面阔七间,临水而筑,池对面建有半亭,是从西水仙庙迁来。

密密斗拱托撑飞檐之顶,古色古香。

穿亭向前,有延伸入池的半岛,上建六角攒尖的“绿漪亭”。

假山群在蠡园入口和“层波叠影”之间。

一大片湖石堆叠而成的奇峰,嶙峋多姿,气势不凡。

一条石径,盘旋曲折,忽高忽低,忽宽忽狭,忽明忽暗。

置身其间,闻声不见人,可望不可即,如入迷宫。

假山都以“云”字为题,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盘云、归云、留云”之名。

高12米的归云峰为假山群峰之巅。

游人聚立其上,极似寺庙中的大壁塑——山海佛像图。

假山之南,有池水萦绕,其中停泊着一艘建于1930年的“莲舫”。

碧波与假山间有古轩。

向南有“洗耳泉”,泉井径米许,状如耳孔,周围湖石叠成耳廊状。

泉西,有数十株丹桂,题称“桂林天香”。

199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的《太湖·

蠡湖烟绿》和1996年朝鲜发行的《太湖》邮票,都将蠡园作为其主景。

邮票被誉称“国家名片”,上述两枚邮票的发行,更使蠡园遐迩闻名。

传说:

范蠡,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

范蠡早年与宛令文种一同赴越国,为大夫。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军事,与主持政务的文种携手振兴越国。

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

经过10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

勾践十五年,范蠡建议勾践发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杀吴太子。

勾践二十四年,越军在围吴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杀。

越国终于吞并吴国。

勾践称霸后,范蠡深知句践为人"

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决计激流勇退,就辞官归隐至齐国。

他善于经营,竟然治产至千万。

齐人尊他为贤人,请他为齐相。

任齐相不久,范蠡又弃官散财,移居定陶,在定陶经商又积财千万,成了大富翁,号陶朱公。

范蠡不是吴国人,但他在无锡却留下不少传说。

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与西施隐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

蠡园因地处蠡湖之滨而得名。

在无锡还有好多地名与范蠡有关,如蠡河、蠡桥、蠡园、骂蠡港桥等。

在太湖边上的老百姓口头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

"

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薛家花园

  “江南第一豪宅”------无锡薛家花园是我国清末无锡籍著名的思想家、外交家、政论家、文学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的大型官僚宅第,坐落于无锡市中心闹市区,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

薛福成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勇于实践,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此清廷特赐“钦使第”一座以褒奖其历史功绩。

至今,由光绪皇帝御笔亲题的蓝底金字“钦使第”一竖匾仍悬挂在薛府将军门门额之上。

  薛家花园是薛福成在出洋之前亲自筹划,亲勾草图,筹足建设经费七万二千元大洋,由其长子薛翼运(字南溟)具体负责建造,历时四年(1890-1894)。

宅第由中、东、西三条轴线组成,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中西合璧,特色明显。

中轴线前后共7进,由开阔舒展的门厅、宽敞明亮的轿厅、豪华气派的正厅、适合人居的房厅、国内现存最大的转盘楼以及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后花园组成;

东轴线有无锡早期工商会所(仓厅)和玲珑精致的花厅戏台等组成。

寄畅园

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

它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不仅有着一般的游赏价值,更具有宝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园本来是秦氏家园,最早的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少游)的后裔,在明代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礼部、户部、工部、兵部等四部尚书,当时在无锡城内已有显赫的尚书第,建造此园的目的是作为他70岁后告老还乡的山墅别居。

初创时园景简朴而有野趣。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此园已茺芜不堪。

他的后代间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抚湖广的秦耀在万历二十年被革职回乡后,政治上的失意,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决心用全部精力着手改建家园,先后花了7年时间,进行构思、布置,重新设计改造,得20景,到万历二十七年,旧园换了新貌。

因为秦耀十分欣赏王羲之写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

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

”这首《答许椽》诗。

很明显,他要以涧濑之清白,松竹之高洁自况,不以处平易冷落而惧悔,故把此园改名为“寄畅园”。

到了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张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园叠石艺术家,他的事迹被列入《清史稿》,请这位在造园方面名垂青史的人物插手设计,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鉽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延山引水,点缀园景,并让名泉之水弯弯曲曲流入园中。

通过这次存精删芜,仔细改造,寄畅园更美,名声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诗人墨客、社会名流到无锡,必一游为快,甚至在园中徘徊题咏,留连忘返。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间,他们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园游览。

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

乾隆帝为寄畅园专门写了20来首赞美的诗篇和匾联。

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

因此特地命如意馆宫廷画师把寄畅园秀丽景色描绘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下旨在北京万寿山麓按照寄畅园图专门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就是目前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

小小的寄畅园受到这两位帝王的如此厚爱,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

寄畅园造园艺术的主要特色是: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胜,在园内采用借景、缀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亩的园地,经过精心布局,收纳了锡山、惠山秀丽景色,使满园青山绿水,朱栏曲槛,清泉幽谷,野趣横生,因而具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的独特风格。

数百年前一代名家张南垣精湛的造园艺术以完整的实物保存在江南,现在只有寄畅园了。

寄畅园位置在锡惠公园北部,有两座大门,一座是从古华山门入内过香花桥,在右侧有一座不显眼的向南大门,上县有园额。

还有一座在惠山镇的横街上,是原有的大门,用精致的砖刻装饰,古朴清雅。

目前寄畅园仍完整地保持古园风貌,内有不少古建筑以及九狮台、美人石、锦汇漪、郁盘廊、知鱼槛、七星桥 

、八音涧等优美景点。

陶祖圣境风景区

 慕蠡洞天,陶祖隐地。

陶祖圣境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阳羡风景区内,与竹海公园、西施洞、磐山寺等景区毗邻。

 陶祖圣境风景区占地20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尽显古汉韵味,整个景区以金塘山为主体;

以慕蠡古洞为主景,并设有范蠡雕塑广场、西施水景广场、石林奇观、范蠡古窑、竹林廊桥、范公草圃、皖纱清池、望妻亭、陶艺小吧、度假别墅等景点。

游览陶祖圣境寻觅一代商圣---陶朱公发迹之道。

优美的自然风光、浪漫的爱情传说、天然的洞天府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尽在陶祖圣境。

吟园公园

  吟园,是观赏无锡花卉盆景的专门园林,位于锡山大桥北堍,面临新运河,背靠锡山,占地2.6公顷,建成于1985年。

这里原是荒坟地,1955年设花圃,1979年建百花园,1982年始建花卉盆景园。

园南侧堆叠土山,挡住园外杂景,将锡山引入园景。

园中开凿一条东西向的水池,使山水相映成趣。

园西北隅设盆景和花卉两个观赏区,布置以丽轩为主的一组建筑群,配植各种花卉树木,形成花丛、花山、花池、花坪等大自然赋予的多姿多彩的景色。

通过粉墙、山石、土丘的分隔,门洞、花窗、廊架的穿插,使咫尺园景迂回曲折,层次丰富,串联成一幅长轴画卷,深邃典雅。

梅园

  梅园,距市区7公里,位于无锡市西郊东山、浒山和横山。

现有面积812亩,其中梅林占56亩。

梅树5000多株,梅桩2000多盆。

它前临太湖,北倚龙山,以梅饰山,山翠梅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四时风光旖旎。

  梅园始建于1912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所建。

在锦绣的太湖之滨,点缀上大片梅花,实是“锦上添花”,赢得了江南赏梅胜地的美名。

1955年,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将园献给政府。

1960年园林部门扩建东部新区,1988年又扩建至横山。

使梅园成为融名卉、绿化、建筑、文化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梅园刻石进入梅园,有紫藤棚引路,在老藤古柏的掩映下,一块紫红色的巨石屹立正中,高约2米,上镌“梅园”两字,清秀韵致,由荣德生亲笔所书。

  园门东侧有“洗心泉”,浚于1917年,泉侧石上,原有乐农居士(荣德生号)“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的题跋。

今题跋已失。

壁间嵌有荣毅仁的《洗心泉记》。

  米襄阳拜石和天心台天心台前,一字排开三块玲珑多姿的太湖石峰,状如“福禄寿”三星,确是江南奇石。

特别是“福禄寿”对面的“米襄阳拜石”,高约3米,上有81孔,大可容拳,小仅纳指,“瘦、漏、皱、透”,苍老古奇,它原是金坛清代大学士于敏中园中的故物,湖石伴植红梅,背衬翘角飞亭,远处塔影,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色。

  天心台,名出于“梅花点点皆天心”之句,建于1915年,台用黄石桑成,高2.5米,上建六角亭。

台下,三面小溪萦绕,上跨“野桥”。

影射古诗“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意境。

这里梅林最盛,品种尤繁。

有洁白素净的玉蝶梅,有花如碧玉、翡翠相托的绿萼梅,有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有胭脂滴滴的朱砂梅,还有浓妆艳抹的墨梅等。

老干古梅,绽开朵朵繁花,使游人流连忘返。

  清芬轩和揖蠡亭在梅园梅林中心区,两侧分别建有对衬的清芬轩和揖蠡亭。

东轩清芬,建于1916年。

小屋三间,四面开窗,两旁月洞分立。

前有古槐盘曲,后临朱栏小桥。

桥栏处,春赏万点梅,夏看一池莲。

有一联云:

    流水当琴,此地时得小佳趣;

    围棋清夏,静里微闻自来香。

  揖蠡旁为西轩,建于1916年,亭八角,半靠围墙,朱柱青瓦,透过梅林隙,可见太湖和蠡湖一角。

这是荣德生追念范蠡泛舟去齐,以示崇敬之意。

天下第二泉

二泉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凿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原名惠泉。

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

唐代诗人李绅称其为“人间灵液”。

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

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时每次必来品泉,关爱倍至。

二泉汩汩流淌千余年,盛名一时。

现代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

据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印证,唐以前已有惠山泉.惠山系乌桐砂岩,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为煮茶珍品。

唐代著名的茶叶专家“茶圣”陆羽,是中国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他品天下泉水20种,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新

泉为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为第三……。

故惠山泉又称陆子泉。

在泉亭上有“陆子祠”,是无锡人纪念陆羽的地方。

另据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刑部侍郎刘伯刍曾言:

水之宜茶者七:

扬子江中泠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

根据陆、刘二位古代品茗专家品定,惠山新泉均列第二,故称“天下第二泉“。

唐诗人李绅(无锡人)曾在泉旁读书达30年之久,著名的《悯农诗》就在此处写出,故旧有李绅读书台古迹。

后李去长安任尚书左仆射时,写了《别泉台》诗,在诗的小序中说:

“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激开神虑,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

”由于李绅将二泉水带至长安,得到当时宰相元稹和李德裕的喜爱。

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命地方官通过驿站,将二泉水送长安饮用。

唐末诗人皮日休曾作诗讥讽:

“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后宋徽宗赵佶将二泉列为贡品,月进百坛。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

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

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

据《惠山记》载:

“活水细流,澄澈可爱。

”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

宋高宗赵构南渡,曾于此饮过二泉水,后筑二泉亭,故顶饰双龙嬉珠,题额“源头活水”亭中有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题书“天下第二泉”的石碑,高0.47米,长1.70。

另有一横碑,高0.32米,宽2.90米,上镌明万历四年进士、布政史右参政永嘉《修泉亭记》、清宋之晋《天下第二泉说》、王澍《重修惠山亭泉记》。

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

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一轮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是天然的“二泉映月”。

池壁有明弘治年间所凿石螭首,俗称石龙头,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的第一个龙头,形制苍劲古朴,泉水经螭口流入方池,颇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情趣。

池前有太湖石,叠成观音立鳌鱼状,世称观音石,右有“轻舒翠袖”的龙女石,左有“双手合十”的善财童子石,石下镌有四言铭文,落款“蕙岩”,系明代礼部尚书顾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年间移此。

明邵宝记有:

“正德五年春三月,锡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为池三,为渠二,为亭、为堂各一,而三贤(湛挺、李绅、陆羽)祠故在泉上。

”由此看,二泉基本上为明代原貌,但曾疏浚过多次。

方池北边墙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员外郎王澍书“天下第二泉”大字题刻。

有人把陆羽评泉、苏轼题诗、王澍书法相提并论,称为“二泉三绝”。

旁有《修漪澜堂记》碑,高0.55米,宽1.10米,为知县杨润14岁的儿子懋勤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

首先,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其次,灵山大佛是在德高望重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自主持下建造起来的,得到了中国佛教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襄助。

在灵山大佛建设过程中,赵朴初先生还提出了神州“五方五佛”的理念――伴随着灵山大佛的建成,得以圆满了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原龙门大佛之“五方五佛”的格局。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由1560块青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总用铜量达到了700多吨,全部铜板展开面积可达到9000多平方米,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了35公里。

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措施,其中,避雷针就被巧妙的藏在大佛的发髻里。

由于使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焊接技术,大佛的外型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大佛右手指天,称为“施无畏印”,那是大佛在为众生除去痛苦;

左手指地,称为“与愿印”,那是在保佑众生平安快乐。

庄严安详的大佛,时时刻刻都在祝福我们呢。

可以说,灵山大佛是集文化、艺术和宗教于一体的大型艺术珍品。

如此浩大的工程,也只有在我们现在这样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盛世,才能实现这一盛举。

  不知道大家在朝拜大佛时是否注意到――瞻仰大佛,不论您走近走远,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总跟随着你,关注着你。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佛眼”真的会“动”,难道是“佛法无边,无所不见”么?

其实是雕塑家的神来之笔和建设过程中的天作之合,创造了如此神奇的效果。

关于灵山大佛的神奇,在民间和游客、信众中还有许多传说,例如灵山大佛开光时的奇异瑞象、太子像开光千僧大法会时的祥瑞天气等等,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前来灵山探个究竟吧!

  此外,到了灵山,您可别忘了去抱抱佛脚,这可是唯一能够亲近大佛的方式。

我们常说:

“摸摸佛手有福气,抱抱佛脚抱平安”,在灵山抱佛脚能给大家带去平安吉祥、福寿康乐。

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宝相庄严的灵山大佛比邻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

灵山梵宫建筑气势磅礴,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

灵山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

  梵宫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

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灿夺目的琉璃巨制、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壁画、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恢宏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丽的景泰蓝须弥灯、精美的景德镇青花斗彩缸……这些汇集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瑰宝的艺术珍品遍布灵山梵宫的各个区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具有会议和演出多功能的梵宫圣坛,可以举行2000人的大型国际会议。

休会期间,由林兆华、何训田等组成的国内顶尖团队导演排练的,以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心灵智慧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吉祥颂》将每日举行。

一组组如梦如幻的美妙景象将再现奥运开闭幕式般神奇壮观的场景,带给观者前所未有的崭新体验和难以忘怀的文化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