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5005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

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

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再次表达离别之情。

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

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

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

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

⑴C;

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

一联 

两联 

三联 

四联

(2)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和不流于俗。

“朱门”点出了李将军地位,“闲居”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A

(2)C

(3)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

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1)首联“蝉声秋巷里”和“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

颔联对仗工整;

颈联“礼数”与“狂疏”词性不相对;

尾联“爱读英雄传”与“功勋恐不如”词性不相对。

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C项,“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

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

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

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故选C。

(3)首联用“高树”衬托“朱门”,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

“蝉声”衬托“冷静”,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

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

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

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

“兼”,同“蒹”。

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

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

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

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

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

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

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⑴A;

⑵C;

⑶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

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

可据此判断。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

写诗

(1) 

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点题;

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

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

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

对仕宦生活的厌弃;

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

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

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结构上思考:

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

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

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⑴点题;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

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鳞翼:

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答案】

(1)“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羌笛之声使词人思远之情油然而出,一泄无余。

一个“起”字强调了声音突兀传来的响亮与气势。

(2)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

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远走天涯的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

再借用典故转写自己日前的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愉生活的孤独落寞;

最后以景结情,写远望京华,但见远峰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地传达了无尽的惆怅低徊之意。

(1)“起”,吹奏起。

是谁人迎着风站在月光下?

忽然吹奏起一阵阵的羌笛声。

用设问手法,借笛声回答,抒发旅怀,使人体会到浓烈悲凉的思远之情和吹笛人遗世独立的孤傲。

虽写愁,却画面清旷而气象高远。

(2)词的下阕抒写离愁之苦,先用“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触景生情,抒写别后的思念和因关山阻隔而鱼雁难通的离别之悲。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三句,用想象手法,写伊人深居闺房,怎能体会出行客漂流天涯的思念苦处。

接着“楚峡”句用宋玉的典故,暗指自己旧日的欢爱已散,再联系到目前境遇,说明往昔“暮宴朝欢”都已烟消云散,此时孤村独坐,对月自伤之悲。

末尾“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两句,以景结情,京华杳不可见,只见远峰清苦愁恨,融情于景地写出思年之怅惘。

⑴“何人”二句以设问提起,借笛声以抒旅怀。

⑵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

【点评】

(1)本题考查诗句的表达效果,要理解诗句含义,结合表达技巧具体分析。

译文:

野鸭飞落在霜露覆盖的小洲,大雁横越于雾霭笼罩的小渚。

清楚地勾画出一幅秋色图。

傍晚的雨刚刚停歇。

天黑了,一叶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驿店。

何人迎风站在月光下?

一阵阵的羌笛声与河岸草丛里切切的蟋蟀声交织一起,引起离愁万绪!

只为思恋。

与佳人别后,山水相隔,相距遥远,靠什么来传递书信呢?

想来绣阁深枕中的佳人,怎么也不会知道浪迹天涯的游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损、憔悴不堪!

巫峡幽会已逝,高阳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独、行为的放荡不羁。

眺望京都,徒然望断远方浓绿的山峰。

(2)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

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无锡 

镇江 

南京 

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

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

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3)颈联是实写。

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

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

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叙事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

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⑴B;

⑵B;

⑶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时积累。

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知“京口”在今天的镇江。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

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

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

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①豫章:

两种乔木。

白日动:

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

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

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

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

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

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

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故选B。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

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

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是由喜到悲;

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⑵同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

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

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