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4638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

读图回答4、5题。

4.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地表比较平坦

B.岩石颗粒均匀

C.有充足的水分

D.气温在0℃上下波动

5.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  )

A.青藏高原地区B.巴西高原

C.南极洲D.亚马孙平原

【解析】4选B,5选A。

第4题,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由图示可看出:

该地地形平坦;

发生冻融作用,气温应在0℃上下波动;

有充足的水分,形成冰后体积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

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所以该地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

第5题,本题考查区域特征的判读。

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寒气候,满足石环地貌出现的条件;

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气温太高,没有冻融作用;

南极洲气温太低,冰川广布,融化作用较弱,且缺少裸露岩石。

  (xx·

聊城模拟)读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示意图,回答6、7题。

6.①处的岩石类型和形成的直接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

A.变质岩、变质作用

B.沉积岩、冷凝作用

C.岩浆岩、侵入作用

D.沉积岩、固结成岩

7.关于图中信息及其推断正确的是(  )

A.②处表示地壳的水平运动

B.③处表示断层构造

C.④处多地下水和油气资源的储存

D.⑤处气温常年低于0℃,季节性积雪广布

【解析】6选D,7选A。

第6题,①处的岩石是古地中海沉积形成的沉积岩。

第7题,②处表示古地中海两侧的地壳相向运动,属于地壳的水平运动。

③处表示两个板块碰撞形成的峡谷。

④处地壳隆起,地下水不易储存。

⑤处气温常年低于0℃,永久性积雪广布,而不是季节性积雪。

广州模拟)下图中1~5表示不同的沉积岩地层。

读图,完成8、9题。

8.据图推测,该地经历的内力作用一定有(  )

A.变质作用B.地壳运动

C.岩浆活动D.沉积作用

9.甲处缺失3、4地层,主要原因是(  )

A.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太低

B.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地势较高

C.形成3、4地层后,甲地地壳抬升,被外力侵蚀

D.形成3、4地层时期,甲地缺乏沉积物来源

【解析】8选B,9选C。

第8题,图中地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即有褶皱分布,且有明显的断层存在,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第9题,首先在地势低洼处,由于沉积作用,先后形成1、2、3、4沉积岩地层,后因地壳运动,地层弯曲变形,甲处地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构造,甲处位于断层上升一侧,地壳抬升,又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所以缺失3、4地层。

【知识拓展】地质作用过程图的判读

(1)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地层出现缺失,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①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4)侵蚀面上覆盖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如下图)。

(5)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下图)。

九江模拟)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10、11题。

10.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1.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4~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B.12~18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8~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10选C,11选C。

第10题,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

甲、乙、丁三处公元4世纪以后的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水侵蚀,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

第11题,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

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

乙地海岸线4~12世纪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

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xx·

长沙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图1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以前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2),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80%以上的翡翠原料出口中国并加工、销售。

最近,缅甸准备将翡翠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

(1)根据材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解析】第

(1)题,“水石”是翡翠石料,翡翠是岩浆岩经高压变质形成,可从岩浆岩、变质岩成因分析;

在河床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水石”,还需经过流水的外力作用。

(2)题,从气候对河流水量影响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

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2)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易搬运玉矿碎块堆积在河床;

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水位低,“水石”显露,便于采石。

13.(能力挑战题)分析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0分)

  下图中A山海拔2180米,具有顶平、坡陡的外观特征。

A山顶部长约14千米,宽约5千米,主要由砂岩构成;

山下生气盎然,猴子的吱吱叫声和金刚鹦鹉的鸣声此起彼落,四周覆盖着棉花糖般的云,边缘攀爬着前所未见的热带植物,上百条瀑布飞溅。

(1)解释A山形成“顶平、坡陡”外观特征的地质过程。

(2)据图简述A山山顶气温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3)简述A山多瀑布的原因。

(提示:

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来分析。

【解析】第

(1)题,由材料可知,A山顶部主要由砂岩构成,属于沉积岩,所以砂岩形成时,地势较低,先经历沉积作用,然后经过地壳运动,岩层隆起抬升,形成坡陡的断块山。

(2)题,由图可以看出该山脉位于赤道附近,地处终年高温的热带,由于此山海拔超过2000米,所以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因而终年温和,年温差小;

但正是由于海拔较高,空气比较稀薄,透明度高,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所以日温差较大。

第(3)题,该山地处赤道附近,纬度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高度升高,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全年降水丰富;

从地形上来说,该山顶部平坦,集水面积大,地表径流众多;

A山四周为断崖,落差大,所以多瀑布。

(1)先沉积作用,后地壳运动隆起抬升。

(2)特点:

①终年温和;

②年温差小;

③日温差较大。

原因:

①地处热带,由于海拔超过2000米,所以随着海拔上升,气温降低,因而终年温和,年温差小;

②由于海拔较高,所以日温差较大。

(3)大气环流:

地处低纬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地形:

顶部平坦,地表径流众多;

A山四周为断崖,所以多瀑布。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略课时提升作业十三4.3河流地貌的发育

  区域的地形起伏、气候变化与河流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与冰期和间冰期河床纵剖面图,完成1、2题。

1.根据地形剖面图可知,该地可能是以下四地中的(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2.根据冰期和间冰期河床纵剖面图,且结合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B.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

C.间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D.间冰期时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

【解析】1选D,2选A。

第1题,①地剖面线经过一条河流的不同地段,地势应该依次降低,与地形剖面图不符;

③地剖面线四次经过河谷,与地形剖面图不符。

②地剖面线虽3次经过河流,但有两次海拔基本相等,与地形剖面图不符。

只有④与剖面图相符。

第2题,据图可知,冰期时,气温下降,融冰减少使河床中水量大大减少,河流上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下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

间冰期时,气温升高,融冰增多使河床中水量大大增加,河流上段易形成侵蚀型河床,下段易形成堆积型河床。

【知识拓展】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是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

两次冰期之间为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

(1)第一纪冰川期:

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

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大洋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2)第二纪冰川期:

在4.1亿到4.7亿年前奥陶纪,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

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

(3)第三纪冰川期:

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

(4)第四纪冰川期:

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

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

景德镇模拟)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回答3~5题。

3.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5.建水库的理想坝址是(  )

【解析】3选B,4选D,5选C。

第3题,①处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区,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强;

③处位于河流的峡谷处,流水的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也较强烈。

第4题,冲积扇一般形成在河流的出山口处,即④处。

第5题,水库坝址应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即③处,在该处建坝工程量小,且其上游有盆地地形,水库储水量大。

长沙模拟)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

图乙是图甲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该处分水岭从Ⅰ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6、7题。

6.图甲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

A.aB.bC.cD.d

7.图乙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

【解析】6选A,7选C。

第6题,从分水岭的迁移图可看出,东侧河流海拔低于西侧河流,则发生河流袭夺后,方框区域的河流水最终流入到dc河流中;

而方框区域河流的水原来要流入到a河流中,故最终流量减少的河段是a。

第7题,河流下切侵蚀会使河床不断下降,从而出现河流袭夺现象。

【加固训练】

下图为同一区域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按照先后顺序,图示发育阶段排列正确的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D.Ⅰ-Ⅲ-Ⅱ

(2)该岩石形成的地貌类型为(  )

A.风蚀洼地B.冰川侵蚀地貌

C.流水地貌D.沉积地貌

【解析】

(1)选C,

(2)选C。

(1)题,由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河流的发育过程。

河床最浅的是发育最早的,河床最深的是发育最晚的,故C正确。

(2)题,图中反映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应属于流水地貌。

  下图是渭河某河段干流河漫滩颗粒物平均半径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8、9题。

8.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月份中渭河输沙量最大的是(  )

A.2月B.5月C.8月D.11月

9.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流流向是从东向西流

B.甲河段沉积速度大于乙河段

C.支流坡度大于干流坡度

D.①处颗粒物主要来自干流

【解析】8选C,9选C。

第8题,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河流补给水量大,河流侵蚀较强,河流输沙量大。

第9题,河床沉积物从上游到下游颗粒半径越来越小,可以判断干流流向是从西向东流;

河流越到下游沉积速度越快,所以甲河段沉积速度小于乙河段;

支流汇入处沉积物颗粒较大,说明支流坡度大于干流坡度;

①处颗粒物主要来自支流。

下图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欲使直径为0.1mm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

A.0.1cm/sB.0.5cm/s

C.0.7cm/sD.0.3cm/s

(2)下表中P、Q两颗粒物所受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颗粒直径(mm)

河流流速(cm/s)

P

0.02

200

Q

20

7

A.侵蚀、搬运B.搬运、堆积

C.侵蚀、堆积D.搬运、侵蚀

(1)题,图中两条曲线之间的为搬运状态,当河流流速低于沉降速度时,颗粒物可以在河床中堆积。

依题意,在横坐标0.1处作垂线与沉降速度线相交,过该交点作水平线与河流流速轴相交,此点速度即是答案,故C项正确。

(2)题,依上题作图,可判断P、Q两点所属区域,得出答案。

  下图示意某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11.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解析】10选D,11选C。

第10题,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

甲位于河流上游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

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

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第11题,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易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使河道发生改道。

1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个大洲的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和河流流域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中的河流,完成下列表格。

甲图M-N河段

乙图A-B河段

流经主要地形类型

判断理由

(2)G、H两河在河口处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地貌景观(如图所示),试分析G河河口没有形成与H河河口相同地貌类型的原因。

【解析】第

(1)题,地形类型可以从水系形状、等高线数值及分布、主要地形区、经纬度分布等方面判读。

(2)题,可从河流流经位置、地势特点及泥沙量来分析。

(1)

盆地

平原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较高;

从等高线看,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该地形区为盆地

从等高线分布看,该地区等高线稀疏;

河流流经的是200米以下的开阔地形区,该地形区主要为平原

(2)原因:

从流经位置特点看,G河中上游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少;

从流经地形特点看,G河在N点以上多流经于盆地中,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小,易于泥沙沉积,使得N点以下河段输沙量小;

在入海口附近,由于地势高差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

所以没有形成三角洲地貌。

13.(能力挑战题)下图为我国汉水中游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汉水自P点至Q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比较汉水中游两大支流南河与白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3)Q点附近河床宽窄不稳定,沙滩罗列(如右上角图)。

当地居民有“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之谚语,即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山边为最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第

(1)题,从水系形状和河流分布状况判断。

注意200米等高线的分布。

(2)题,主要答出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从河流落差、流速和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第(3)题,河流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加上人为修筑堤坝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

(1)盆地。

理由: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西、东、南四周高,中间低;

再从(200m)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南河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河流含沙量大;

白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落差小,含沙量也小。

(3)由于支流含沙量大,注入汉水带来大量泥沙;

汉水在本河段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缓,泥沙沉积,河床抬高甚至形成河中沙洲。

再加上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常遭受洪水灾害,沿河堤坝逐渐加高,造成平原部分离河愈远则地势愈低,至山边为最低,造成河谷地貌的倒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