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4358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Word文档格式.docx

孟子就是这样用正、反、客观三方面的道理以及具体的事例对“舍生取义”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使自己的主张凸现于世人的面前,并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座右铭,也成为后人评判正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

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

⑴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

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

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

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

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

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

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一、内容呈现

1、导语:

(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

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和“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在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

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孟子的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

在你的成长之路中遇到过这样的抉择吗?

那你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情况,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略)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

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用幻灯片的方式把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教者用了“我考考你,你知道吗”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特别是问题“7”,用了一个“不用着急”来缓解学生紧张的心。

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显而易见了。

(学生小组讨论。

生1:

我们小组回答第3小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大家有没有异议。

生2:

没有。

生3:

我们小组回答第1题:

孟子在文中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4: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为什么要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呢?

好懂些。

(一个“好懂些”将学生理解“先设喻而后提出论点”的写法的优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教师引的结果。

(学生笑。

说得好。

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大家大声地把中心论点朗读一遍。

(教师点拨恰到好处。

(学生读)

生5:

第4题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可是有的人)见了&

lsquo;

万钟&

rsquo;

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生6:

我们小组回答第2小题:

文章一开头就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生7:

还有举例论证的方法。

那你也来个举例论证吧。

第二段首先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接着又举了“万钟”的例子。

这两个例子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怎样用的?

在第二部分中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生8:

我们小组回答第5小题。

“是心”就是指“这样的心”。

怎样的心?

就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那“本心”呢?

应该也是指“舍生取义”之心吧!

?

对,“是心”同“本心”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大家对这几个问题理解得不错,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2:

(幻灯片2、3用“和你的老师说说”“和你的同学对对话”的形式,自然地将质疑这一环节设置进来,照顾了在理解上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者的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同你的老师说说:

如果你们小组内有问题未能解决,带到全班与同学们、老师一起交流,我们一起解决它!

和你的同学对对话: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难,不用着急,在小组内提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试试看,你们自己能不能解决?

出示幻灯片3:

生9:

我有一个问题不清楚。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

生10:

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生11:

那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学生摇头。

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本心”就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生12:

我不明白“义”到底指什么?

孟子说:

“羞恶之心,义也。

”又说:

“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人。

生13: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证明了他是个舍生取义之人吗!

生14:

那“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也应该是了。

(教师抓住了孟子“义”的本质进行探究,作了适度的点拨,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举出了文天祥、夏明翰的例子来进一步佐证孟子的“义”。

其点拨具有一定深度。

非常好,看来这个问题大家不仅懂了,而且还理解得比较透彻。

链接生活:

在你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若遇到需要你进行抉择的事,你又将如何面对、如何选择呢?

(教师精心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将孟子所说的“义”链接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现实生活中的“义”,怎样处理好“生”与“义”的关系。

下面请大家再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4:

(学生既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讨论。

生15:

我同意孟子的观点。

如果社会上没有正义、道义,那将是多么可怕!

生16:

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在偷别人的钱,当时我想喊,可我又害怕,因为那小偷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事后,我心里一直很内疚。

今天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我是一个舍义而取生之人。

(教师的总结将“取义”与“舍生”巧妙地链接起来了,指出最好的办法是要敢于坚持真理,同时还要善于斗争。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现”在本课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

也没那么严重吧?

在同坏人作斗争时,还要善于保护自己。

如何做到这两点有机的结合,那就需要我们多动动脑了。

生17:

如果是我,我一定为正义而斗争。

我会假装提醒那个人说:

“叔叔……”

生18:

不是叔叔,是阿姨。

生19:

好吧,“阿姨,你的东西掉了”,那她就知道了。

生20:

我会对她说:

“阿姨,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莉莉的同学,上次我还在你家玩过呢。

”然后频频向她使眼色。

(同学鼓掌。

生21:

我会说:

“阿姨,我脚疼,能让我坐坐吗?

你们真聪明,想到了既可“取义”又可不“舍生”之法。

的确,我们既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当然,这里“义”的范围很广。

如果我们都存有一颗“义”心,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学生在充分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的对话中品味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学习了孟子雄辩的写作方法,体验了孟子侃侃而谈的大家风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用对话的方式串联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者始终注意了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表现。

教师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思考,教师的引领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幻灯片2,则让生生之间的对话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展开,学生合作探究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特别是结尾处与生活的链接,对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点睛之功能,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自然融入。

2、注意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

新课改就是让学生上课热热闹闹,就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课改后,学生的能力应更加全面。

这样,我硬在执教时,注意了基础知识的积累:

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议论文中的论证方法,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等,这些都属于学生应掌握的。

教学中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真抓扎实、抓落实了,就会让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注意了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比如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其学习能力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3、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生活的链接还可以再拓展开些,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事例,让其在具体事例的佐证下,对“舍生而取义”的现实意义理解得更深些,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