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405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4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20元,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05元;

固定资产投资27.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1元。

松山工业区、栖霞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栖霞市工业企业的聚集发展,为未来实现栖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化水平自1995年撤县设市以来.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栖霞市的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均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绿化、环境保护、城市景观面貌均有了长足发展,为今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一)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上一版的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199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城市性质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主的山水城市。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栖霞城,桃村为栖霞市区的互补区。

预计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68万人,城镇人口2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

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70万人,城镇人口35.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分为三级:

一级为栖霞市区和桃村;

二级为中桥、臧家庄、蛇窝泊、官道、松山等镇;

三级为其他建制镇。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二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轴:

文三公路经济发展轴;

一带:

沿同三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经济产业带;

二区:

文三公路以北为矿山开发及建材工业区,文三公路以南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

3.城市规模

2000年城市人口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6Km2;

2010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8Km2。

4.城市发展目标

建设经济外向型、产业结构合理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城市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

采用“一市一区”模式,即栖霞中心城市、桃村互补区。

栖霞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桃村互补区为工贸、交通枢纽区。

中心城市布局:

建设用地以向西、北发展为主,形成中心区、新区、十五里后工业区(富源科技工业园)、西城工业组团和北海风景旅游区等5个组团。

中心区为白洋河以东部分,是全市政治、金融、商贸、文化娱乐及服务中心;

新区为白洋河以西至老树夼,主要安排居住、仓储和文教用地;

十五里后工业区(富源科技工业园)为富源村及其东部,主要安排二、三类工业用地;

西城工业组团为西城镇及其北部,主要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北海风景旅游区为庵里水库及沿岸地带,建设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成效

上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实施以后,栖霞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协调栖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指导城市各项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综合功能趋于完善,生态环境及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走上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

1.城市经济明显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栖霞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城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44.71亿元,增至2003年66.9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4%;

一、二、三产业比例1998年为36.6:

32.2:

31.2,2003年调整为25.4:

32.0;

全市财政收入从1998年1.19亿元,增至2003年1.9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5%;

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4.73亿元,增至2003年27.17亿元;

合同利用外资从1998年2100万美元,增至2003年1.06亿美元;

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5985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58.2%。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在栖霞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是栖霞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力保证,外资投入的扩大标志着栖霞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这些都为栖霞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用地布局趋于合理

至2003年底,城市人口由95年的5.8万人增加到99227人,城市用地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0.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超出了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年发展规模的24.0%,而城市用地超出了27.4%。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用地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功能日趋完善。

3.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城市环境日趋改善

总之,在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栖霞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明显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实施上的变化与问题

上一版总体规划对栖霞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

但同时也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有所改变

2000年底同三高速公路烟台段通车。

尽管在城北、城西均设有高速公路进出口,但从通车后的实际影响看,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设想的西城工业区未能有大的发展,而城区向北建设的势头大大增强,部分建设已经突破原有规划范围。

特别是行政新区的北移、松山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强化了城区向北发展的趋势。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心城市烟台的拉动与用地条件的约束等两个因素。

首先城区向北发展有利于缩短到烟台市区的交通出行时间,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

其次从用地条件分析,栖霞市域范围内有三大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

北部的白洋河平原区面积为67平方公里,是市域内最大的平原区;

南部的蛇窝泊平原区由清水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冲积淤积而成,面积为28平方公里;

东南部的牙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区,面积为39平方公里。

松山地处白洋河平原区的上游,与城区距离仅为5公里,地形平坦适应第二产业对地形坡度的要求。

而栖霞城区西部地形坡度大,无法满足工业项目的用地需要。

栖霞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由原规划的“向西、北发展为主”转为向北发展。

预计这一趋势将会随着城市功能的北移进一步显现与强化。

2.城市结构上的变化已开始显现。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组团式的城区布局形态,适应栖霞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发展需要。

但是规划中的西部新城、西城组团和富源科技工业园组团发展较为缓慢。

至2003年,规划1.54平方公里的富源科技工业园仅发展了0.14平方公里;

规划的1.55平方公里的西城组团也仅建成0.8平方公里。

相比之下,2002年松山科技工业园开始规划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建设用地已发展到2.5平方公里。

由于地处群山之中,加上庵里水库的阻隔,造成北部工业区与城区的距离较远。

随着松山工业区的逐渐扩大,栖霞的城市结构也将发生改变,由单一中心的块状结构向多中心的组团状结构演变。

3.城区道路功能不够明确,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栖霞城区位于几条重要交通通道的交汇处。

其过境公路与市区道路系统的衔接存有较大的问题,209省道(烟台~青岛)和304省道(文登~三山岛)相交于城市中心,对城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较大。

在适应城市结构变化上,市区道路系统也有待调整。

随着行政中心区的北移,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庄园路以北采用的环形加放射状路网已不能适应新的交通需要。

北部松山科技工业园与老城区之间只有一条迎宾路相联系,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有待加强

2003年栖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余个百分点,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开发有了良好的起步,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2年2月,栖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是栖霞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例如北部工业园区的建设与防止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与庵里水库水质的保护、老城区与工业区之间交通联系的加强与防止对“长春湖”风景区的建设性破坏等等问题,均有待于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给予回答。

5.工业园区的配套建设有待提高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特征的城市拓展模式,是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

随着松山科技工业园规模的扩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市政工程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新区上班,老城居住”等问题将逐渐显现。

6.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强化对强制性内容的控制,提高法制性和可操作性

2000年,建设部颁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强制性内容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也是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在此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补充相关的强制性内容,加强总体规划的法制性。

第二章规划期限、原则和目标体系

一、规划期限

近期:

2003~2010年;

远期:

2011~2020年;

远景:

2021~X年。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

4.《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6.《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

7.《烟台市“十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栖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9.《栖霞市城市建设“十五”计划》;

10.栖霞市直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划。

三、规划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机整体,它包含着经济、社会、环境等子系统,因此在进行栖霞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该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栖霞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城市结构和布局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际的栖霞城市发展战略,从而使栖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方面相互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研究制定城市规划应该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自然、环境、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栖霞在资源的利用上应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城市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配置机制。

(三)弹性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城市自身发展的优势、劣势,合理制定城市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和城市发展战略。

由于城市未来发展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适应变化的需求,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要保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四)市场运作原则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在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前提下,正确处理好地方政府职能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重视研究市场经济规律,将经济运行法则运用到城市规划中,结合市场经济观念进行用地布局,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方面引入城市经营的理念,把整个城市资源作为资产来经营。

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1.经济发展目标

2003年栖霞市国内生产总值66.9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60元,比上年增长了16.7%。

参考近几年栖霞经济增长速度并考虑以后发展趋势,预计栖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近期为10%,远期为7%,规划期内2010年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0.4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0元,2020年达到256.5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500元。

2.人口发展目标

2003年栖霞市城市总人口为64.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6%。

2010年全市人口预计达到65万人,2020年达到65万人。

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预测为55%,2020年达到65%。

3.栖霞市区2020年城市建设与环境目标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13m2/人

城市人均居住面积:

16~18m2/人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20m2/人

市区绿地比例:

13%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50%

城市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

200升/人·

城市供水普及率:

100%

城市污水处理率:

95%

城市人均用电量:

1500KWH/年

城市电话普及率:

62.5%

城市集中供热率:

城市生活燃气普及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第三章栖霞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发展背景分析

(一)中国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外国的制造业、服务业甚至协会组织都在大规模的登陆中国,形成一个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过程。

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东部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新一轮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栖霞作为山东东部沿海重要的城市,应当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通过城市功能的优化,投资环境的营造,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以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二)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提出

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山东省从山东半岛的整体优势出发,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山东经济发展的集群优势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决策。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提出,可以打破半岛城市之间的地区分割,消除城市之间的市场壁垒和体制性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促进半岛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强化山东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

山东半岛城市的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好,城市群战略的提出,可以进一步增强城市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促进半岛城市群的崛起,从而带动整个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三)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山东省历来重视半岛制造业发展,2003年提出将胶东半岛建设城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决策。

山东省政府决心将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把这一地区建设成为面向日、韩及欧美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承接日本、韩国等产业转移的基地,以次提高胶东半岛制造业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

(四)“生态立市”战略的确定

为了进一步发挥栖霞生态优势,实现栖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栖霞市委、市政府适时地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

“生态立市”发展战略的确定要求从宏观上对栖霞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方向,促使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栖霞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城市空间腹地拓展

随着栖霞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向外拓展,栖霞的城市布局孕育着重大的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面临着一次大调整的机遇。

从栖霞整体协调发展出发,确定中心城区在全市中的地位,明确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优化中心城区的内部功能和空间布局,逐渐完善道路网的建设,已成为栖霞城市发展的空间的可持续扩张。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生态资源环境优势

栖霞地处山东半岛丘陵地带,山清水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

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初具规模的生态产业,综合构成栖霞的生态优势。

随着人们对环境、生态、文化资源需要的不断提升,栖霞的生态优势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

2.区位交通优势

栖霞市位于烟台市的几何中心,是距烟台市区最近的城市。

城区交通便捷,距烟台港40公里,距烟台机场45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160公里,区位交通优势十分突出。

市域内交通体系完善,通过兰烟、桃威铁路可与烟台、青岛、威海相联,公路网以“二横四纵”七条国道、省道为主要通道,县乡路为支路的公路框架,其中同三高速公路横贯全市,直通烟台港,实现了栖霞“借港出海”的发展战略。

3.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

栖霞市矿产资源种类多。

丰富矿产资源为栖霞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栖霞的工业已具有相当的基础,正在形成以建材和食品加工为主导,化学建材、纺织服装、滑石采选、果品加工四大支柱行业的较为完善的工业结构。

4.与烟台及其他地级市“产业协同”

由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使栖霞与烟台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经济发展上存在产业协同关系。

栖霞市作为烟台唯一的内陆城市,相对烟台其他城市而言,生态资源丰富,存在着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可以加强彼此间的旅游业合作,加快栖霞旅游业的发展。

在产业结构上,栖霞的工业主要以建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与烟台中心城区的产业存在互补。

(二)劣势(存在问题)

1.城镇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

栖霞市所属13个建制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非农业人口少,城市化水平较低。

其中有5个镇的人口规模不足3万人,超过5万人的仅有蛇窝泊、桃村、藏家庄3个镇。

城镇规模过小,不利于城镇聚集效益的发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城镇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容易造成行政管理成本高,农民负担重的弊病。

2.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足,地位和功能有待提升

栖霞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不强,城市中心度不高,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带动力较弱,不能带动整个市域经济的发展,更不用谈超越行政范围区域的辐射。

从区域经济学的观点,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的核心,城市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缺少强有力的核心辐射源,就会加剧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矛盾,使得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因缺乏有力的经济保障而难以具体落实。

在栖霞15个镇、办事处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臧家庄和桃村两镇位居前两位,市区的翠屏和庄园两个街道办事处位居其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的现实。

因此栖霞在今后发展中应积极采取集聚发展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提高中心城市在市域中的地位。

3.产业链条薄弱,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不强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栖霞市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小城镇各自为政,彼此分工不明确,使得发展目标相似,产业结构雷同,同种类型的产业、企业遍地开花,彼此之间的内部经济联系不甚密切,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薄弱,没有形成“上中下游”、“产学官研”完整的地域生产系统,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了市域内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经济相对独立的小城镇,彼此间的空间联系不紧密,使得栖霞市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不强,地域竞争力尚未形成,不利于栖霞城市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4.经济结构战略性矛盾突出

栖霞是传统的粮果大市,农业在市域经济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进程相对滞后,2000年栖霞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才超过第一产业。

近年来,栖霞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十分迅猛,2003年第二产业增长了32.1%,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加速势头,2000年-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9个百分点。

但是由于栖霞市基础相对薄弱,2003年产业结构为25.4:

32.0,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超过四分之一,明显滞后于山东省12.1:

53.5:

34.4的水平。

栖霞仍然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后者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经济非农化的道路任重道远。

5.城市发展的限制——土地、水

从目前来看,土地、水资源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栖霞经济发展主要因素。

栖霞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境内群山起伏,丘陵连绵,素有“胶东屋脊”之称,平原仅占总面积的15.03%。

在市区周围,低山丘陵所占比重大,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度较低,可用于发展工业的土地数量少。

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城区沿南北向狭长布置,形成较具特点的城市空间格局,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

栖霞市“只有离境之水,却无入境之源”,全市水资源主要来自境内降水补给。

水资源相对贫乏制约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6.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间的差异显著

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的地域差异,栖霞市域内经济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各城镇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显著。

桃村、臧家庄、杨础等乡镇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水平较高,人民的生活相对富裕;

而对外交通不便的乡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各乡镇经济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的比例上。

在栖霞15个乡镇(办事处)中,苏家店、管道、杨础、蛇窝泊、唐家泊、亭口、松山共七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比重最高;

西城、桃村、臧家庄、翠屏、庄园五个乡镇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高;

而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乡镇是寺口和观里两镇。

表3.1栖霞市各乡镇(办事处)经济情况一览表

GDP

(万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元)

绝对值

比例

合计

298945

91373

30.57

156514

52.36

51058

17.08

苏家店

12522

7296

58.27

3048

24.34

2178

17.39

3462

寺口

7791

2026

26.00

2087

26.79

3678

47.21

3447

西城

11604

3854

33.21

5676

48.91

2074

17.87

4415

官道

13830

10072

72.83

3318

23.99

440

3.18

4347

观里

10673

2942

27.56

3037

28.45

4694

43.98

4600

杨础

19998

10891

54.46

6936

34.68

2171

10.86

7320

蛇窝泊

17922

11598

64.71

4337

24.20

1987

11.09

2772

唐家泊

13873

8696

62.68

3604

25.98

1573

11.34

4898

桃村

43887

14929

34.02

22694

51.71

6264

14.27

5341

庙后

12696

2094

16.49

5496

43.29

5106

40.22

6102

亭口

9096

6871

75.54

1995

21.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