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4004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6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学分析文档格式.docx

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老八类转换为过渡时期的变化

最低级的地类,变化量较少,主要为沟渠与农田水利用地之间名字的更换;

同时过渡时期新增了晒谷场用地,在老八类中晒谷场在农村居民点内。

地类图斑:

同一地类构成的闭合的区域,周围没有相同的地类与其相接。

地类界:

是两种地类的分界线,有时候可以是陡坎,水沟之类的线状地物,有时候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中国五大淡水湖

鄱阳湖4125平方公里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

洞庭湖2789平方公里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

太湖2338平方公里江苏省南部,与浙江省相连

洪泽湖1960平方公里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

巢湖769.5平方公里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

(1)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量少;

(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

(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

(4)农用地质量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规划:

是确定事物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该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

规划既是过程也是结果。

土地利用规划: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

1政策性②整体性③兼容性④折中性⑤动态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1)国土资源综合评价;

(2)确定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向;

(3)确定区域工农业生产布局;

(4)确定区域人口和城镇用地规模;

(5)区域交通运输业规划并确定用地规模;

(6)环境整治和环境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

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①土地公有制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综合效益原则④逐级控制原则

⑤动态平衡原则⑥集约利用原则⑦公众参与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供给量分析(3)土地需求量预测

(4)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土地利用分区(7)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

(1)土地利用规划是调控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

(2)土地利用规划是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手段;

(3)土地利用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1)土地利用规划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土地利用规划是促进城乡建设发展合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3)土地利用规划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

(4)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各级别人民政府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组织对辖区内全部土地的利用以及土地开发、整治、保护所作的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的土地利用问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作的安排,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等。

(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是为了实施某个具体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或建设项目,合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对项目用地内部的详细安排和对配套设施的布置和设计。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等级层次分

按规划深度分

按区域性质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设计

土地利用施工

行政区

自然区

经济区

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①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为了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而制定的区域产业、部门、生产力配置、人口等发面的5—10的长期规划。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2)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落实;

(3)土地利用规划在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种,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调整;

(4)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长期性和难逆转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

②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国家或地区以国土为对象,以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为宗旨,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力总体布局、基础设施和建设以及国土整治等进行战略性安排。

国土规划的内容:

(1)对国土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地理分布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

(2)摸清资源状况和搞清国土资源开发的矛盾和问题;

(3)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建立协调的地区经济结构,保护和改善资源利用环境;

(4)统一安排能源、水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5)制定国土综合治理与保护的规划。

两者的关系:

国土规划提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的方向和主要指标,

土地利用规划具体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国土规划衔接。

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关系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继续;

(2)土地利用规划为城市规划配置合理的用地规模;

(3)城市规划必须服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法》;

(4)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必须互相协调补充。

④土地利用规划与江河、湖泊开发治理规划的关系

(1)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在江河、湖泊、水库的管理和保护范围以及蓄洪带洪区内,土地利用应符合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1)明确任务

(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思(6)系统分析

(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

土地调查的步骤:

①准备工作②确定土地分类的范围

③确定分类的对象④选取土地分类方法

⑤确定土地分类依据⑥室内工作

⑦提交初步成果⑧提交最终成果

区域发展的水平预测:

①经济指标②社会指标③教育、文化指标

区域经济核心发展的要素:

①循环积累机制②向前关联③向后关联④侧向关联

雁行理论:

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

雁行理论又被称之为产业结构的候鸟效应。

雁行理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第一,重视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包括向外地区提供商品,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依靠本地区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

第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政府调控行为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

集聚经济:

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

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外部经济:

又叫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地方化经济不仅包括工业,也包括商业。

因此,地方化经济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工业集群型经济,另一种是购物外在型经济。

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

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特点:

第一,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是前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度较大的产业;

第二,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

第三,主导产业应具有序列演替性。

由于主导产业应能够诱发相继的新一代主导产业,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

一旦条件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第四,主导产业应具有多层次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既要解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问题,又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问题,因此,处在战略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个主导产业群,并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实现多重化的目标。

支柱产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

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的不同点在于,它首先侧重的是产值和利润水平,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支柱产业特点:

(1)强调大规模产出。

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

(2)强调现在。

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

(3)强调发展。

支柱产业要求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

要求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4)强调扩大就业。

(5)强调带动作用。

支柱产业要求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

(6)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协调用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实质:

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

核心内容: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总体规划的核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整体性、长期性(一般以10年或更长时间为规划期)、战略性、控制性

2、总规的目标

(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

(2)在保障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3)土地整理全面开展,为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

(4)土地生态环境比较明显的改善。

3、总规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的自然供给:

实际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土地数量,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供利用土地。

由于土地不能创造,位置不可移动,土地总量固定不变(数量有限性)。

在经济学上称为无弹性供给.

土地的经济供给:

土地各种用途相互竞争利用,当某一用途的土地需求增加,其他用途的土地就会转做该用。

某一用途的土地供给随该用途收益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为经济供给,是有弹性供给。

我国的土地规划体系

4、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及原因

(1)级差地租: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

但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仅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因为它是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基础。

②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正是由于这种有限的优越自然条件被部分经营者垄断,因而能获得持久而稳定的超额利润。

而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条件下,这部分超额利润就要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③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土地肥力的差异和土地位置(距市场远近)差异是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

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即为级差地租Ⅱ。

(2)绝对地租:

①绝对地租来源于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超额利润,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由于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成为其他部门向农业转移资本的一个障碍,如果不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绝对地租,资本就不能转向农业部门,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是这样。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

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

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

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马克思认为土地价格是虚幻的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地租/利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

分析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结构、分布状况、利用状况与开发潜力,明确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制约区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资源的地域组合和空间配置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与重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

①—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分析

•进行历史性的纵向分析,并探讨这些变化的内外原因、变化规律及变化的合理性。

•通过分析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反映土地结构变化的趋势。

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着重阐述和分析土地利用的地类数量、结构及特点

•通过与同类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分析各类用地面积及结构形成的条件、基本特点和地区布局。

③—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1、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

2、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3、单位用地产值率=土地产出价值/用地面积

4、单位产值占地率=用地面积/土地产出价值

5、交通密度=交通线总长度/土地总面积

6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x100%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

•从地形特点、土地类型、土壤条件、人均土地、交通状况、地理位置、主要经济部门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土地利用效益方面,分析规划区土地利用的差异。

⑤—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利用潜力

存在的问题:

①社会性②利用开发上③管理方面

开发潜力方面:

①现有耕地开发利用和提高单产的潜力;

②待开发荒地资源类型、面积、分布及开发利用潜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①静态分析法:

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②对比分析法:

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平均值进行比较。

③动态变化分析法:

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④图上分析法

⑤指标分析法:

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经济效果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常用的指标有:

土地垦殖率;

土地利用率;

耕地复种指数;

水面利用率;

建筑密度;

城镇用地容积率;

土地经济效果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述评:

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总结全辖区土地利用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土地利用现状述评包含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概述,主要包括:

行政辖区,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等。

二、土地利用现状

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四、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的建议

土地质量及适宜性评价

①一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坚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②一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及适宜的程度。

③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能力。

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农业自然生产潜力

④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⑤一土地生态足迹评价。

生态足迹:

及是将人类活动(衣、食、住、行)对生物圈的影响综合到一个数字上去,即人类互动排他性占用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规划基础数据的预测:

预测的方法:

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一、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某个区域某一期间已知人口状况,按照一定的假设和采用某种方法来推算其另一期间(或地点)可能出现的人口数量。

人口预测方法有:

①人口自然增长法Pt=Pto(1+K)t-to+(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②劳动平衡法

③职工带眷系数法Pt=Pto(1+K)+单身职工人数

④综合增长分析法Pt=Pto(1+A+B)t+P

A为人口自然增长率,B为人口机械增长率,P为常住流动人口

⑤数学模型法: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

二、城市化水平测度

(1)单一指标法

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非农人口比重指标: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综合指标法

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

(1)商品粮食供应率预测法

(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

(3)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

(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

(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6)恩格尔系数预测法

(7)人口指标修正法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是指对一定地区、一定规划区内各业用地规模和动态变化所进行的测算。

为协调产业间用地矛盾、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

土地利用分区:

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按土地利用规划利用方向的不同划分不同用地区域,为控制土地利用布局、协调各项用地矛盾提供依据。

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的必要前提。

包括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原则

(一)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

(二)动态原则:

分区应从区域现状入手,从远景着眼,远近结合;

(三)保持行政区划单位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土地利用分区的指标体系有10大类:

⑴农业地貌结构;

⑵气候条件;

⑶土地利用结构;

⑷主要灾害;

⑸环境质量;

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

⑺交通信息状况;

⑻生产及经济结构;

⑼生产经营及经济发展水平;

(10)城镇化特征。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要按下列步骤开展工作:

一、收集研究区基础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查与考察。

二、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资料,深入揭示区内分区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和现状。

三、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产业结构评价;

依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确立主要产业部门和专业化生产规模,并依其需要划出土地利用区的轮廓。

四、进行产业合理布局与经济合理结构的构想,预测其发展远景,分析辖区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矛盾,进一步划分出区域界线。

五、向有关部门和专家征求对土地利用分区的意见,进行综合平衡,修正初拟分区界线。

六、经数次修改后,起草分区报告,主要包括分区方案图件与附表等部分。

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

①传统方法(统计分类、过程分析和叠加):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取量化的指标信息,并将其作为物边界特征值,以该特征值的等值方式或连接方式来作为土地利用区的界线,从而实现土地利用区的划分。

②数学方法,目前在土地利用分区中最常有的分法有:

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系统评价层次分析、主成份法等。

分区划划线应注意掌握的几点:

⑴首先把用途不变的用地划出,如大部分耕地、林地、草地等,作为农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

若面积不够,则根据规划需要和评价图,从适宜的土地中补充。

⑵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分区划线要把质量最好的土地优先划入农业保护区和一般农业区,然后划入林业、牧业区。

⑶城镇建设、乡村建设和工业用地区,应该可能利用农用质量较差而又能满足建筑需要的地段作为发展用地,以保护农田。

⑷城镇规划区、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已经批准又有明确界线,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矛盾的,按批准的界线划线(图纸叠加或转绘上图);

风景区、自然保护区虽经批准但无明确界线的,可暂划示意性界线。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

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田坎(埂);

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基本农田定义为:

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内涵:

1、强调基本农田与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