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963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Word文档格式.docx

依照上述多种综合需求,急需要依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刻尺度特点,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并综合土地面积、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参数,成立区域气象观测网。

各省(区、市)需要建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参考数量见附表1,供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计划时进行参考。

二、建设计划编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应以区域性气象服务为导向,依照不同的服务需求,确信不同数量的观测要素,同时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对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报需求。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计划包括建设目标、站网布局、站号编制、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由省(区、市)气象局统一编制和治理,并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批。

1、站网布局原则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布局,以需求为目标,以合理为前提,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参考《各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参考数量表》(见附表1),结合所属各市(地、州、盟)、县(区、市、旗)的地形、气候、面积、人口、灾害、经济等情形和气象服务需求特点,依照观测要素能够知足需求、布局密度科学合理的原则统一编制,确信久远计划和近期建设计划,慢慢实施。

进行具体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至少要包括气温和降水量两要素。

(2)为保障全国人口浓密区精细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的正常开展,知足中小尺度监测、临近预报、灾害预警分析、发布、查验和模式预报对观测要素的需求,慢慢成立乡镇资料序列,经度102°

(E)以东每一个乡(少数乡例外)、每一个风光区都应成立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观测的四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

可依照需求增加相对湿度、地表温度、浅层地温或深层地温观测等项目。

(3)沿大江大河流域,为知足面雨量预报的需求,应成立包括气温、降水观测的两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为10千米。

(4)在沿海陆地、岛屿、海上平台、浮标和灯塔等地址成立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强)风向、(强)风速等要素,沿海岸基的间距为10~20千米;

并尽可能布设气压和能见度观测项目,还可增加海温、海盐、海冰等观测项目。

(5)在各干线公路沿线布设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包括降水、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路面温度、路面结冰、湿滑程度等观测要素,其风向风速传感器的距地面高度为10~12米;

站间距为10千米。

(6)在大中城市城区内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依照该城市年降水量、人口和灾害发生的特点和服务需要确信自动观测项目和站点位置,平均间距小于10千米,重点地域为5千米,尽可能增加相对湿度要素。

(7)与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之间的距离超过30千米的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增加气压观测项目。

(8)丘陵、山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多发且阻碍大的地域,依照具体的地形特点、地质灾害发生情形和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间距应当适当加密。

平均间距小于25千米;

二、站号的编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依照中国气象局《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治理方法》(2004年11月)规定,依照本省(区、市)的区域气象观测站整体计划的最大需求数量进行编制,绘制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整体布局计划图;

站号随着建设进度慢慢启用。

3、经费预算

省(区、市)气象局在编制和申请区域气象观测站经费预算时,需包括设备购买经费,仪器备件、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持等经费,以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的长期、稳固运行。

(1)设备购买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经费打算包括自动站数据搜集器、各类气象要素传感器、供电系统(含太阳能、风能电站)等自动观测系统购买费,和观测场围栏、风杆、玻璃钢百叶箱、地温套管等附属设施的购买费。

(2)仪器备件费

为保证区域气象观测站仪器的及时维修和按期计量标校,对自动站的数据搜集器、各类传感器应进行比例不低于10:

1的购配,并核定所需费用。

(3)基础设施建设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打算包括建观测场、地下管道、设备和电源接入、防雷工程经费,和建设必要工作用房和购买交通工具经费。

(4)运行维持经费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持经费包括资料传输费、计量标校费、现场保护费、现场维修费、治理费等。

4、站点变更

当遇有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新建、撤销、迁移时,要依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治理方法》将有关地理信息(见附表2)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三、站址选择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选择,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经现场勘探确信。

一、站点位置的大体条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点位置应选择在省(区、市)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整体布局计划图的网格点周围,以具有必然的地域代表性、知足本地气象服务需要为原则,具有供电、通信传输等条件。

为保证设备的安全,应尽可能安置在有委托监护的单位,幸免频繁迁移。

二、站点位置的探测环境条件

站点的气象探测环境标准参照《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爱惜方法》对自动气象站的要求执行,要保证观测数据具有必然的地域代表性和知足服务需求,场地、仪器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须取得保证,幸免建在高大建筑群、山凹、绝壁、丛林等局地气候转变猛烈的区域,尤其不能建在建筑物顶部。

3、站点位置的电力电源条件

采纳公共电力供电的自动站,所选站点位置应当具有220伏交流电源供电条件,并达到大体不断电;

在公共电力供电达不到需求的地址,采纳太阳能电站或风能电站供电方式。

4、站点位置的通信条件

站点位置应知足自动观测数实时传输所需要的(GPRS、CDMA、电话短信、ADSL或专线等方式)通信条件。

当采纳移动通信方式进行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传输时,站点位置的电话信号强度须经现场测试,达到稳固靠得住。

信号不稳固,又不能改换的地址,需申请本地移动通信部门对基站天线进行调整。

5、站点位置的看护条件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场地和设备应当委托看护。

负责建设和治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气象部门应与站点所在单位或临近具有看护条件的单位签定合作协议,落实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环境爱惜工作;

安排兼职气象员开展专门培训,负责仪器设备和场地设施的常常性保护和设备安全工作,并具有在指导下排除简单故障和必然的快速响应能力,保障设备的运行。

四、位置信息的确信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位置信息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编制,在具体的建设方案实施前一一确信。

一、确信站名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站名要尽可能简捷、明确,由区域气象观测站所在地的“省(区、市)简称”+“市(地、州、盟)或县(市、区、旗)简称”+“地名”组成。

2、确信安装位置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安装位置为经实地勘探确信的区域气象观测站设备具体安装地址的位置名称。

3、启用站号

将在省(区、市)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整体布局计划图》中对相应位置分派、编制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站号确信为该站的站号。

4、确信地理参数

采纳GPS定位仪在现场测定自动站设备安装地址的经度(度分秒制,精准到秒)、纬度(度分秒制,精准到秒),测定观测场和气压传感器(有气压观测项目时)的拔海高度(精准到米)等地理参数。

五、建设情形备案

各省(区、市)气象局在完成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选址和位置信息测定后,要在每一年5月和11月底前及时将《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申报表》(见附表2)和《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散布图》上报中国气象局业务主管部门。

五、设备的选型

省、及省级以下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设备选型,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并符合规定的性能和要求。

一、整体要求

所选的设备其结构组成、功能、测量指标、供电、防雷、环境适应性指标、安全性、靠得住性、可维性、功耗、安全性须知足有关自动气象站功能设计书各项指标,取得中国气象局颁发的设备利用许可证,须能实现组网上传实时资料。

二、设备要求

(1)所配置的气象要素传感器类型和测量准确度指标必需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2)数据搜集器的数据采样速度及算法必需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有关规定。

(3)自动气象站搜集形成的信息能形成《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规定的内容。

并形成《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格式》规定的“状态信息文件”,并实时发送。

(4)搜集器的数据存储器至少能存储7天的每小时正点观测数据和分钟观测数据。

(5)能够依照规定的正点或加密观测指令,实时发送观测数据;

并具有时钟校准、数据从头下载、数据从头发送功能。

(6)在交流电力电源故障情形下,系统电源至少能保证搜集器7天正常工作。

(7)具有自身防雷设施。

3、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必需具有高安全性、靠得住性、方便保护维修。

(1)风杆接闪器与风杆必需绝缘,间距大于等于50mm;

至少有1根固定拉线的顶端带有绝缘品级35KV的绝缘子,接闪器引下线的截面积为50mm2。

(2)当采纳自然通风的辐射屏蔽罩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时,罩体必需利用绝热材料,采纳横臂下悬挂方式,横臂长度大于米,传感器感应部份向下。

(3)雨量传感器不得设计为安装在风杆上。

(4)提供配套的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的一体化地面与浅层地温支架(见附图7)。

(5)风杆的高度在10~12米之间。

温湿度传感器最好采纳百叶箱,也能够采纳辐射屏蔽罩。

(6)沿海地域选购的自动气象站应考虑设备的抗侵蚀性能。

(7)山口、风口、沿海、海岛等地域,对风传感器及附属设施应考虑其抗强风性能。

(8)配套提供风杆、能见度仪等设施的混凝土基础制作图。

4、设备定购

(1)省(区、市)气象局在组织区域气象观测站设备时,应依照每一个站点对以后观测要素的实际需求,尽可能选择要素可扩展型的数据搜集器,力争发挥长期最佳投资效益。

(2)设备选型进程中要普遍调研,注重生产厂家的技术支持、后续服务能力和本钱。

六、基础设施的建设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观测场地、仪器基础、地下管道、仪器接地和设施防雷等工程。

对观测场地、观测场围栏、场地下垫面等要求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执行。

一、地面气象观测场

依照观测资料应具有必然要素代表性和下垫面稳固性的原则,陆地域域气象观测站设置地面维持自然平整的观测场地,不得设置在建筑物上面;

在浮标、石油平台等特殊条件下,可不设置观测场(下同)。

二、观测场围栏

从安全防护和行业标志角度动身,多要素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地设置牢固、稀疏、美观的围栏,其高度可依照安全防护和与周边环境相和谐为宜;

设置在机关、园林等绿地环境中的观测场地,尽可能采纳纯白色塑钢竖栅条形式的工艺围栏;

围栏外侧应设立观测场受法律爱惜的警示牌。

3、仪器基础

风、温湿度、降水、能见度等观测仪器和设施都应依照图纸,制作牢固、美观的混凝土基础。

(1)风杆、能见度仪、百叶箱的基础由厂商提供。

(2)雨量传感器的基础见图5。

(3)基础的顶面要方正、滑腻,并高出观测场地面5厘米以上,以减少积水对紧固件的侵蚀。

(4)基础内要预埋必然口径的铝塑(有金属层,可弯曲)穿线管,与地下管道连通,用于仪器缆线的穿行和爱惜;

当有电力电源线时,电源线与信号线需别离设置穿线管。

4、地下管道

观测场内和连接到建筑物中的仪器缆线、电力电源缆线进行地下掩埋敷设,并在每一个仪器位置设置分线井。

(1)全数缆线采纳带有金属屏蔽层的铝塑套管做防护,并埋入地下,管道直径50~90毫米,埋设深度30~50厘米;

电力电源与仪器信号缆线分管防护;

管道走向及长度见附图一、附图3。

(2)除接闪器和仪器设施的接地引下线外,风、气温、雨量等传感器的信号线和机壳接地线均从仪器设施基础内的套管中穿行。

五、接地与防雷工程

区域气象观测站应参照《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观测场和仪器设施的接地和防雷工程。

(1)观测场制作由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连接组成的地网,并与有关联的建筑物地网做共用接地、等电位连接。

(2)观测场有风杆时,风杆上设置与风杆相绝缘的避雷针,其引下线沿风杆顶端有绝缘子的固定斜拉线入地,并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避雷针引下线入地位置必需单独制作垂直接地体;

雷电频发地域尽可能在风杆北侧或西侧3米之外制作单独的接闪器和垂直接地体。

没有风向风速观测项目且观测场地不在其他避雷设施的爱惜范围内时,观测场内必需制作单独的接闪器。

(3)观测场内所有仪器塔架、仪器支架、仪器外壳等全数金属设施与观测场地网做电气连接,其接地线从仪器基础外部入地,并非得与避雷针的引下线在接地体上共点。

(4)与自动站相连接的公共电力电源的输入端、公网通信线路的输出端必需配接性能良好的电涌爱惜器。

(5)除特殊(高山、海岛)地域外,观测场地网和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当小于4Ω。

(6)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的材料、规格、焊接工艺必需符合标准。

六、观测场内道路

能够不铺设专用道路。

典当行设道路时,可采纳浅灰色防滑大理石板材,路面的宽度须小于50厘米。

7、防鼠方法

(1)确保观测场内地下缆线分线井和建筑物内缆线防护管端口的周密性,避免鼠类进入地下管网。

(2)观测场内地面以上暴露部份的缆线采纳白色铝塑(开泰)管做防护,避免缆线被鼠类咬坏。

八、工作用房

为了方便保护,观测场周围可建设必然面积的工作用房,但应不阻碍气象探测环境。

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验收

区域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由省(区、市)气象局组织检查、验收。

关于站址条件或基础设施施工不合格的站点,必需及时调整或改良。

七、观测场仪器布局和安装

参照《气象仪器和观测方式指南》对观测场地、仪器位置有关要求,兼顾各仪器之间互不干扰的原则,且使围栏起到最大体的爱惜作用,四要素站(包括含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六要素站)观测场面积不得小于8米(南北)×

4米(东西);

增加能见度、地温观测项目时,须相应增加观测场的面积,其中,浅层地温场面积不小于1米×

2米(见附图一、图2)。

设置在海岛等特殊条件下的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面积依如实际情形确信(下同)。

高的仪器安置在北面,低的仪器须按序安置在南面,东西列成行。

观测场门开在北面,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的南面,人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一、仪器间距

仪器之间南北间距不小于2米,东西间距不小于2米;

仪器距围栏不小于2米。

二、信号线防护

风向、风速、温湿度、降水仪器的信号缆线都需采纳铝塑管防护,从仪器水泥基础内送入地下,与数据搜集器连通。

3、温湿度传感器

当气温、相对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玻璃钢百叶箱内时,传感器位于百叶箱内水平面的中心线上;

传感器的感应部份需朝向地面,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为米。

当气温、湿传感器安装在防辐射罩内时,须采纳长度米以上的横臂将防辐射罩悬挂在横臂的一端,横臂的支撑杆(风杆或专用杆)位于正北侧;

当安装在风杆上时,自动站数据搜集器位于风杆的北侧,传感器位于风杆的正南方向。

4、雨量传感器

雨量传感器需制作顶面尺寸为30厘米×

30厘米的混凝土基础;

承水器口缘距观测场地面的高度为70厘米,高度不足部份用水泥基础找齐。

五、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

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西南侧地表袒露的地温场(面积1×

2m2)中心线位置,传感器的感应部份朝向南方,信号缆线采纳铝塑管防护,从地温传感器位置的土壤中送入分线井。

当有浅层地温项目时,地面温度传感器与五、10、1五、20厘米温度传感器采纳专用支架(由厂商提供),一体化的安装在地面温度表位置。

六、深层地温传感器

深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东南侧地面维持自然状态的场地中,传感器维持东西向距离米排列,其信号缆线从外管顶端起用PVC塑料管做防护送入土壤中,送入分线井。

7、能见度仪

大型能见度仪(20km)安装在与大百叶箱平行的西边位置,小型能见度仪(2km)直接安装在风杆上。

八、海上石油平台

海上石油平台自动站依如实际情形确信风杆、百叶箱、雨量传感器、能见度仪、海水盐度传感器、海面温度传感器、海浪高度传感器的布置。

以上参考附图1-7。

九、其他观测项目一路的布设依照设备性能和要求把握。

八、数据传输

区域气象观测站网按时及加密观测资料的传输,依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治理方法》(气发〔2004〕344号)有关规定执行,由各省(区、市)气象局实时搜集,并实时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一、成立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

省(区、市)气象局依照“信息聚集、统一治理、资料共享”的原则成立省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以组网方式实时搜集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并成立省级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库,知足省内气象服务和业务科研的需求;

也能够在地(市、州、盟)气象局成立信息分中心,实时搜集,实时上传到省级信息中心。

二、组网方式

省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以国家公共通信网(GPRS、CDMA、短信、ADSL或专线)为要紧方式;

省到国家中心的传输电路,采纳卫星通信电路或国家到省的地面宽带通信电路方式。

3、传输频次

区域气象观测站数据上传到省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的频次,由各省(区、市)气象局依照气象服务的需要自行规定,实时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频次一样为1小时;

省级信息中心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都可依照需求进行1小时内(10分钟或半小时)的加密传输。

4、传输的数据文件合格式

区域气象观测站上传至省级信息中心的数据文件格式由各省(区、市)气象局自定,省级信息中心上传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数据文件依照“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见《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治理方法》气发〔2004〕344号附件2)规定执行。

五、对信息中心的大体要求

(1)能够对各子站进行有效的操纵,具有对单站搜集器时钟的按期校正、实时数据上传时刻频次的设定、数据的补收等功能。

(2)能够提供基于Internet的包括全网自动气象(雨量)站的实时数据显示的网站。

(3)能够依照中国气象局《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数据文件格式》的规定形成正点或加密上传数据文件格式,并实现实时上传。

(4)能够依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规定,形成单站的自动气象站全月“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简称Z文件)”和全月“分钟观测数据文件”(,简称J文件),作为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原始数据文件,进行保留。

(5)当区域气象观测站显现通信故障或没有进行每小时一次实时资料传输时,信息中心应在故障恢复后及时将天天24次正点的资料补齐,并上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九、质量操纵

为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准确和完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动站建设的效益,各省(区、市)气象局对实时(包括常规1小时和1小时内加密)上传数据的时次和数据的质量进行监控。

一、装备质量操纵

把好设备的供货质量关。

增强对设备的日常保护工作,健全维修和计量标校体系,及时发觉和排除设备故障、发觉和修正设备的精度漂移,确保上传数据的准确、靠得住。

二、实时数据质量操纵

在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以软件方式采纳相同时次临近站点资料对照和单个站点各要素时刻转变规律等方式(见附表3)对接收到的每份数据进行检查。

当发觉明显过失时,将过失数据在上传和应用数据文件中予以删除,并将有过失的站点通告有关部门进行检查和维修;

对正点资料的过失情形要进行统计和发布。

3、传输质量监控

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要对实时资料的上传、搜集、入库、转存情形进行实时监控,对单站上传的及时率、到报率等情形进行动态统计和按期发布。

当发觉同一时次多个站或单站持续24小时以上资料传输中断或有数据质量问题时,要及时通告有关部门进行处置。

十、资料的归档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自动观测观测资料关于天气系统监测和预报、地域气候分析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须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及时进行归档。

一、原始数据归档

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单站全月“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Z文件)”和全月“分钟观测数据文件”(J文件)原始数据,由各省(区、市)资料部门存储、归档,永久保留。

二、生成气候资料及归档

(1)须依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规定,将区域气象观测站上传的原始数据按月生成“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和月“分钟观测数据文件”(J文件),作为区域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资料归档,永久保留。

(2)A文件中应包括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站时刻、地理位置、设备型号、探测环境等附加信息。

3、档案治理

各省(区、市)气象局要制定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