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3523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Word格式.docx

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

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

从20xx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xx年麻疹发病达到20xx年来的最高峰。

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

20xx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

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

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

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

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

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

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

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

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

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

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

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

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

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

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

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

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

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

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

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

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

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

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

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

一般预后良好;

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

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

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

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

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

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

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

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

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

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

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

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

尽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

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

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

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

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

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

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

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

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

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

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

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

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

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

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

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

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

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

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

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

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

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

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

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

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

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

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

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

成人600mg/12h;

儿童10mg/(kg&

bull;

12h),每天2次,共服2天。

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

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

20xx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

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

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

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

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

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

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各领域人员传染病预防:

(一)一般民众

1.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接种流感疫苗

2.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建议使用护目镜

7.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2.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密合配戴N95口罩及护目镜

4.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避免共享毛巾

4.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5.教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用肥皂澈底清洗双手

6.教导学生饮食要均衡(不要偏食)、要有适当运动和充分的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