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6分)
我的法官走到门口,回过头来说:
“让她在那张凳子上再站半个钟头,在今天剩下来的时间里,不许人和她说话。
”
于是,我就在那儿高高地站着,我曾经说过我受不了这种耻辱。
我的感受怎样,这可是言语无法描述的。
但正当百感交集使我呼吸阻塞、喉咙收缩时,一个姑娘朝我走来,经过我时,她抬起眼睛看我,她眼睛里闪出多么古怪的光芒啊!
那一线光芒使我产生了一种多么奇特的感觉啊!
(1)选文中提到的“法官”是,他惩罚“我”是因为。
(3分)
(2)选文中提到的“一个姑娘”是谁?
她是怎样的人?
《儒林外史》中,作者写道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位,并说说他们奇在何处。
(2分)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③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
《曹刿论战》一文中,点名敌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是: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陈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7.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5分)
伴随着“寻找最美声音读书读报”大型公益活动,书香漂流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包括滨海公园在内的55个漂流书籍点参与活动,覆盖中小学校、企业车间,社区活动中心和部队基地等城区多地,充分将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空间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书页和文字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
书香漂流活动还推出了“全民阅读·
志愿风采”微信图书借阅平台,利用“互联网+阅读”进一步浓厚阅读气氛。
(1)第
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
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8.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要熬一锅好粥,首先要有“好米”,米好,是粥好的前提;
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用心来熬;
除此之外,①,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一个小时。
②,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
③,用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才能把书的精髓融入到一个人的血脉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纳兰性德《浣溪沙》一词,完成第9——10小题。
(4分)
浣溪沙·
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9.本词描写了哪些边塞的景象?
10.本词情景交融,请你说说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11——15小题。
(13分)
【甲】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帝尧者,放勋①。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
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
尧的名。
②驯德:
顺天应人的美德。
③便章:
治理。
④百姓:
百官族姓。
⑤羲、和:
羲氏与和氏的并称。
⑥饬(chì
):
约束,整顿。
⑦功:
事情。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皆朝于齐: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就之如日小大之狱
B.能谤讥于市朝万钟于我何加焉
C.时时而间进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帝不以臣卑鄙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门庭若市”“望之如云”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甲】文中的“谤讥”一词在这里指“议论”,包含着贬义。
C.“其知如神”中的“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D.【甲】文通过写进谏者越来越少,侧面反映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的显著成效;
【乙】文是正面写尧帝其人其事,彰显了他的丰功伟绩。
15.【甲】【乙】两文中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取了什么治国方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6——18小题(8分)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
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
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
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
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
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
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
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
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
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
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
“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
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
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6.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17.“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8.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本)
2016年
4.65
3.21
5.60
3.61
2017年
4.66
3.12
5.83
3.35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
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昭示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9——22小题(15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
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
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荫,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
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
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
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③母亲常说:
“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
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灶台上又做了什么好吃的。
④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
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
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
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⑨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
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9.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0.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
21.第
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分)
22.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三.写作表达(50分)
23.以下两组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
(1)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600字;
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有位作家曾说:
“不管生活多么繁忙,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
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
”相信你也有各种各样的喜悦,这喜悦使生活多了趣味,让心灵得以舒展,为人生增添亮色。
根据你对上面这段话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与人名。
九年级语文答题卡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1.2.3.4.(每小题2分)
5.
(6分)
(2分)
6.
(1分)
7.
(1)(2分)
(2)(1分)
(3)(2分)
8.
(3分)
9.(1分)
10.(3分)
11.
12.(2分)
13.(3分)
14.(2分)
15.
16(2分)
17.
18.(2分)
19.
20.
21.
22.
3、写作(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