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305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docx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

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

兼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

【作者】段远明

【作者简介】段远明湖北省黄冈市委

【摘要题】农村调查

湖北省黄冈市曾是一个贫困地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仍有230万人未解决温饱。

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摆脱资源瓶颈的制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究这一战略决策思路的形成过程、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其背后所隐含的经济学成因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架构及组织特征

一基本构建框架

所谓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概括地讲就是通过对农业特色资源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类聚、现代化提升迅速将由农业特色资源开发所形成的产业培育成区域主导产业并通过主导产业的吸纳与扩散带动区域其它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整体腾飞的一种经济增长方法。

这一战略的具体构建框架和实施步骤为

1.从农业特色资源入手以县域为单位布局。

黄冈市一县一特色的农业布局经历了4个阶段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地委、行署针对黄冈是个农业大区投资死角的实际提出了人多耕地少出路哪里找精耕加细作一亩当二亩的口号。

其结果是在黄冈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产量较高的粮棉农业生产基地但也造就了一批高产穷县、高产穷村。

20世纪80年代末决策者把眼光从有限的耕地资源转移到山水资源上来做出了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推动了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

但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放开小而全的农业又出现了样样都有一点样样都不惊人的局面。

据此1992年黄冈地委、行署号召全市开展一村一品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也暴露出一些区域经济布局分散、缺乏支柱产业、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

例如一些乡镇和县市一搞就是几条龙、十几条龙。

这种经济格局既忽略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又浪费了投资区域性主导产业仍然没有立起来。

1996年新成立的市委、市政府在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筛选和整合选择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业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的对象提倡将过去以村组、乡镇为单位的资源布局上升为以县域为单位布局并硬性规定一个县市只抓一两种特色资源做强一两个特色支柱产业。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黄冈地区最终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鸭浠水生猪黄梅虾麻城黄牛龙感湖花团风马蹄黄州菜红安花生英山茶罗田栗桑甲天下的一县一特色品业的格局。

2.从专业化生产起步以产业化方式推进。

黄冈的一县一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有着较好的专业化基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一村一品的运动中黄冈各地就发育形成了大批专门从事一业生产的专业户和专业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他们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近向规模经营推进。

专业户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就逐渐扩散形成专业村专业村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形成专业乡镇专业乡镇连片后就形成特色县市。

当某种特色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成长为主导产业时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组织为其提供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服务。

这样各种服务组织和产业实体便应运而生。

如今在黄冈每个农业支柱产业中都有一批规模化农业基地、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一批合作经济组织、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一种利益连结机制。

这充分体现出黄冈农业经营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3.以多种经营形式展开靠适度规模经营取胜。

在基地开发上黄冈采用的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

所谓适度规模就是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够充分、土地经营面积细化、大面积企业化管理条件尚不具备的现实情况出发依靠各种市场主体的带动而非简单的土地归并把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变为互为依托、相互合作的大生产把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变成适度集中的大规模。

一种是小群体、大规模型经营。

即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或通过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与农户在原料收购、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契约型合作把农户组织起来集中生产某种产品。

在这种经营形式里从单个农户来讲其经营规模不大但将众多农户组织起来集中连片生产其规模很大所以就叫作小群体、大规模。

这种经营形式具体又可分为群体集中的大规模、龙头带动的大规模、服务连结的大规模、要素聚集的大规模。

这是目前黄冈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

另一种是大户型经营。

就是一些农村专业种养户碍于自家土地规模的狭小再从其它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那里租赁少部分土地过来以自主投资、自我决策、个人经营的方式经营自己所建立的小型场园。

这种经营形式尽管经营规模不大一般在100亩以下经营复杂程度不高但已显现出一些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特征故也称作准公司型经营。

近年来全市广泛兴起的家庭农场和大户型场园就属于这种形式。

再一种是公司型经营。

就是一些个体私营业主、国有企业乃至外资企业到农村圈山买地以标准的公司组织形式开发农业。

这类农业开发组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管理内部设有生产、销售等部门雇有专门人员参与管理并把基地农户纳入公司内部实行一体化管理。

它一般规模较大开发的农地面积一般为100亩1000亩。

在公司形态上又可分为独资型、股份制、合资型。

目前正在兴起的各类农业庄园就属于这种形式。

4.以先进要素为支撑靠现代科技和管理提升。

在支柱产业成长过程中各地注意把传统资源与现代要素进行嫁接用现代技术、人才和管理推动支柱产业发展。

在每个支柱产业中几乎都有一名专家学者或学术带头人都有一批科技推广骨干力量都有一套实用技术操作规程。

例如蚕桑专家钟兆基为全市的桑蚕种养和茧丝绸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茶叶专家刘付缪进驻英山从事科研开发研制出30多个名茶精品是英山跨入中国名茶之乡的有功之臣板栗专家张力田攻克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及气调充氮保鲜等道道技术难关使罗田板栗产量五年内翻了三番出口量成倍增长。

还有畜牧专家李明佩等专家为浠水生猪、红安花生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推进新一轮开发过程中黄冈进一步采用系统和黄冈青年科技信息系统并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农民上网、特色产业上网工程。

目前全市固定上网用户已达1.5万余户网上销售品种达50多种网上交易额超过10亿元诞生了网朝公司、网桥公司等一批新兴信息产业公司开发建设了全国第一家中国土特产交易网和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平台本草纲目网站。

此外各地还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人才对支柱产业进行系列科技攻关。

例如留美博士鄢良投资500万元在黄冈市区创办中和本草药业公司对黄冈中二组织特征

黄冈特色支柱产业在内部组织和运行效率上还表现出以下特征

1.完全垄断、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演进的特征。

黄冈十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发育初期基本可分为两种市场结构类型。

一类是近似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其特点是行业进入者少且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少数几家企业决定产品价格和市场走向企业集中度和产值集中度较高但产业内部竞争不够充分。

例如红安烟叶、罗田茧丝绸产业就曾经属于这种类型。

另一类是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例如茶叶、花生、蔬菜、水产、畜牧等产业就属这种类型。

这类产业国家放开较早行业进入者众多且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企业布局分散资本集中度和产值集中度均较低内部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黄冈着手对这两种类型的市场结构进行改造引导它们向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转变即在完全垄断的产业中引入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竞争在完全竞争的产业中着力扶持12家资本实力较雄厚、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企业最终形成了垄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

例如罗田丝绸产业过去曾是一种被垄断的产业即由一家国有集团公司垄断经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家国有集团公司借助国家放松管制的机会适度放开部分茧丝市场鼓励一部分民办茧站及个体丝厂涉足经营。

当企业发展过多形成完全竞争格局时这家公司又采取适当手段进行控制淘汰了部分小、乱、差企业最终形成了以县茧丝绸集团公司为核心、以各专业生产厂家为骨干、以乡镇企业为补充的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

2.簇群经济特征。

所谓簇群就是一群在地理上相互靠近、在技术和人才上相互支持、在产业和产品上相互关联配套的企业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企业群落或产业扎堆现象。

从纵向上看有基地生产簇群、龙头加工簇群、商贸流通簇群、科技服务簇群从横向上看有村级簇群、镇级簇群、县级簇群和市级簇群尤其以龙头加工企业的簇群经济特征最为明显。

簇群中的企业以产品链条相联结围绕支柱产业进行分工与协作并研究开发和生产系列产品。

例如罗田、英山、麻城三个县市围绕茧丝绸支柱产业在各自的县城里聚集着100多家设备先进、配套成龙的国内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乡镇分布着300多家蚕茧收购和技术服务公司。

这些企业分别从事蚕茧收购、烘烤、缫丝、织绸、印染、服装成型、产品设计等专业化生产活动。

它们的集聚与分工协作共同构筑了一个支柱产业。

如今这些地区不仅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最大的丝绸生产和集散地而且也开始向丝绸大省江苏、浙江输出产品和发布信息。

3.要素分布的高集中度和产业发育的高成长性特征。

一是产值集中度高。

2001年县域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实现的总产值占县域农业总产值的41.6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县域农产品销售总额的51.9。

二是资本集中度高。

县、乡各级政府把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拿出来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并引导社会各项资本定向投入支柱产业使支柱产业的实物、技术和人才、资本占有量较一般产业高出35倍。

三是商誉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高。

各地围绕主导产品进行系列开发围绕名优精品进行集中拓展有力地提高了支柱产业的品牌集中度、产品商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英山茶叶形成三大品牌11个系列在省内的市场占有率为32.8罗田板栗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4.7。

四是资本利润率和产业成长性高。

据测算特色支柱产业一亩或一元投资所带来的资本利润率高达20以上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

同时特色产业成长性好创造出了年均增长2040甚至更高的经济奇迹。

二、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效应及微观机理

分析

一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宏观效应

这一战略实施5年来对农业、农村、农民乃至区域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1.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的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地方特色的区域规模经济新格局。

短短几年间全市崛起了板栗、蚕桑、花生、肉牛、森工、畜禽、医药等十大农业支柱产业。

2001年全市特色农业在第一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5农民人均从特色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特色农业产业系列增加值占县域GDP总量的23.3以上来自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8以上。

与过去相比各地区支柱产业的数量尽管减少了但单个产业的块头壮大了一个产业系列的产值相当于过去几个产业的产值的总和。

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许多地区特色产业的规模不仅在全省排上第一而且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位次。

例如罗田板栗年产量3900万公斤市场销售和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英山茶叶年产量1500万公斤并实现无公害化进入全国五强蕲春药市年交易额近10亿元成为全国十七大药市之一红安花生产量居全省第一。

另外麻城县黄牛和黄梅县青虾产业的发展还使这两个县分别成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和全国青虾繁育基地。

2.加速了农村工业化。

黄冈过去之所以经济发展缓慢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化路子。

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黄冈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托。

各个县市一改过去盲目跟风、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的做法转而立足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全新的工业格局。

2001年全市以特色支柱产业为依托的资源加工型企业发展到3267家实现产值63.7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