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963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2130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时期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离散指标

总量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8.经济增长率属于(  )。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答案]:

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以相对数的形式表现的,通常为相对指标。

参见教材P171。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  )。

  A.科学尺度  B.定类尺度  C.定序尺度  D.定距尺度  E.定比尺度

BCDE

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2.以下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

  A.人均利润  B.土地面积  C.财政收入  D.产品产量  E.国内生产总值

选项A属于平均指标,其他均属于总量指标。

3.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  )。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实验数据  E.第二手数据

ABC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见教材P170。

4.分类数据(  )。

  A.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  B.表现为类别  C.通常用文字表述  D.不区分顺序  E.区分顺序

ABCD

分类数据是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表现为类别,通常用文字表述,不区分顺序。

5.按照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统计指标可以分为(  )。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比例指标  D.平均指标  E.变异指标

ABD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绝对数)、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平均数)三种。

6.关于顺序数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 B.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 C.通常用文字表述 D.表现为类别 E.区分顺序

本题考查顺序数据的相关内容。

分类数据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所以选项A错误。

7.数值型数据通常用数值来表示,是由(  )计量形成的。

  A.定距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比尺度  D.定性尺度  E.定类尺度

AC

数值型数据是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用数值来表现,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8.下列指标中,属于相对指标的有(  )。

  A.土地面积  B.财政收入  C.物价指数  D.商品零售额  E.经济增长率

CE

ABD属于总量指标。

 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  )。

  A.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  B.第一手统计数据  C.第二手统计数据  D.非原始的统计数据

 [答案]:

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第一手统计数据,即原始统计数据。

参见教材P172。

2.对(  )指标的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

  A.能源的消耗  B.人口的出生  C.工厂的产品生产  D.生产设备拥有量

对ABC指标的调查属于连续调查。

生产设备拥有量在短期内变化不大,不需要连续登记,通常是隔一段时间登记其某时刻或某一天的数量。

参见教材P172-173。

3.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的统计调查方式是(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

普查是适合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式,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参见教材P173。

4.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是(  )。

  A.普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

抽样调查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

5.在各种调查方式中,能从调查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调查方式是(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全面调查  D.重点调查

抽样调查是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因此可以根据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参见教材P173

6.为了及时了解全国城市零售物价的变动趋势,就可以对全国的35个大中型城市的零售物价的变化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  )。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

参见教材P174。

7.将一组被调查者视作一个抽样单位而不是个体,这种抽样方法是(  )。

  A.分层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整群抽样  D.等距抽样

本题考查整群抽样的概念。

8.我国的农产量抽样调查常使用的数据搜集方法是(  )。

  A.登记法  B.采访法  C.报告法  D.直接观察法

我国农产量抽样调查常使用的数据搜集方法是直接观察法。

参见教材P175

9.(  )由于受“有意识的选出若干有代表性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

  A.典型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

典型调查由于受“有意识的选出若干有代表性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

参见教材P175。

10.我国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常使用的数据搜集方法是(  )。

  A.报告法  B.采访法  C.登记法  D.直接观察法

我国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以及流动人口的统计,采用的是登记法。

参见教材P176。

11.从使用者角度看,从(  )中取得的统计数据是第二手统计数据。

  A.经济普查  B.农产量抽样调查  C.《中国社会统计年鉴》  D.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报表

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参见教材P176

12.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是(  )。

  A.代表性误差  B.登记性误差  C.样本不足造成的误差  D.无法消除的误差

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是登记性误差,是可以消除的。

参见教材P177。

13.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产生的误差属于(  )。

  A.登记性误差  B.代表性误差  C.根源性误差  D.可以消除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主要是指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

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产生的误差属于代表性误差。

1.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E.全面统计报表

AE

选项BCD属于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连续调查  D.不连续调查  E.非全面调查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下列调查方式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  )。

  A.普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E.全面统计报表

BCD

AE属于全面调查。

参见教材P172

4.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  )。

  A.科学实验  B.文献收集  C.普查和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E.统计报表

CDE

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5.普查的特点包括(  )。

  A.经济性  B.一次性或周期性  C.使用范围比较广

  D.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E.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BDE

本题考查普查的特点。

普查的特点

  

(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

(2)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

(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

  (4)普查的使用范围比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及特定的现象。

6.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  )的特点。

  A.适应面广  B.经济性  C.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D.时效性强  E.周期性

抽样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参见教材P173-174。

7.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抽样调查中不存在代表性误差  B.抽样调查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C.抽样调查适应面广  D.抽样调查时效性差  E.抽样调查通常从总体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BC

抽样调查中存在代表性误差,选项A说法错误。

抽样调查时效性比较强,选项D说法错误。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如果是从总体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那就是重点调查,不是抽样调查,选项E说法错误。

8.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抽样调查是非全面凋查,因而也无法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B.统计报表以一定的原始数据为基础

  C.重点调查是全面调查,使用范围很广

  D.典型调查的单位不是随机抽取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调查结果不能推断总体

  E.普查主要用于收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抽样调查是随机抽样的,可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

选项A说法错误。

重点调查是非全面调查,选项C说法错误。

参见教材P173-175。

9.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方法有(  )。

  A.登记法  B.直接观察法  C.电话访问法  D.查阅公开出版物  E.网络调查法

ABCE

D属于搜集第二手数据的方法。

参见教材P175-176。

10.利用间接来源的统计数据,必须注意(  )。

  A.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  B.对于不完整的历史数据不能进行修改和补充

  C.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D.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

  E.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避免误用和滥用

ACDE

不完整的历史数据,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设法进行适当的补充。

选项B说法错误。

11.代表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B.有意虚报、瞒报  C.抄录错误  D.样本容量不足

  E.样本结构与总体存在差异

ADE

代表性误差产生的原因  

(1)抽取样本时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2)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  (3)样本容量不足等。

有意虚报、瞒报和抄录错误属于登记性误差。

12.统计数据的登记性误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A.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  B.抄录错误  C.样本容量不足

  D.抽样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E.汇总错误

ABE

选项CD属于代表性误差产生的原因。

参见教材P177

 

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1.组距分组是(  )的整理方法。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数值型数据  D.离散变量

不同类型的数据,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所适用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对品质数据主要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参见教材P178

2.总人口数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  )。

  A.比例  B.比率  C.平均数  D.极差

比率是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

总人口数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比率。

参见教材P181。

3.将比例乘以100就是(  )。

  A.百分比  B.比率  C.平均数  D.极差

将比例乘以100就是百分数或百分比,因此选A。

参见教材P181

4.下列数据整理和显示方法中,取值不可能大于1的是(  )。

  A.比  B.比率  C.频数  D.累积频数

本题考查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通常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结构。

各部分的比例之和等于1,不可能大于1。

所以答案是A。

5.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是采用了计算(  )的数据整理方法。

  A.比例  B.均值  C.比率  D.百分比

本题考查比率的含义。

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属于比率。

注意比率与比例的区别。

6.条形图纵置时也称为(  )。

  A.直方图  B.折线图  C.柱形图  D.圆形图

条形图纵置时也称为柱形图。

参见教材P182

7.某组数据50、54、60、61、67、75、80、86、91、95、100中,极差值为(  )。

  A.25  B.50  C.75  D.150

将最大的观察值与最小的观察值相减,便得到极差,即100-50=50,因此选B。

参见教材P185

8.在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

  A.无任何关系  B.反比关系  C.正比关系  D.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

本题考查组距的确定方法,在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的确定方法为:

组距=(极差)/(组数),因此选B。

9.在组距分组中,上限与下限的差值称为(  )。

  A.组数  B.极差  C.组距  D.组中值

组距=某组的上限值-某组的下限值。

参见教材P186

10.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叫做(  )。

  A.组数  B.组中值  C.极差  D.组距

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叫做组中值。

11.在进行统计分组时,假设分为两组:

60~70;

70~80。

按照习惯规定,70这一数值(  )。

  A.分在“60~70”一组中  B.分在“70~80”一组中  C.由于恰好等于组限,不需要分在某一组中

  D.分在“60~70”或“70~80”任意一组中都可以

在统计分组时为了解决“不重”的问题,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

12.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  )。

  A.“不重不漏” B.“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  C.“下组限不在内”  D.“上组限不在内”

13.在直方图中,对于不等距分组的数据,是用矩形的(  )来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

  A.高度  B.宽度  C.中心角度  D.面积

 [答案]:

本题考查直方图图示。

对于不等距分组数据,我们不是用矩形的高度而是用矩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或根据频数密度来绘制直方图,就可以准确地表示各组数据分布的特征。

参见教材P187。

14.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是(  )。

  A.柱形图  B.折线图  C.直方图  D.扇形图

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图形是直方图。

参见教材P187

  1.某年底,我国共有博物馆1458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769个,历史类博物馆521个,艺术类博物馆57个,自然科技类博物馆19个,其他类型博物馆92个。

这一构成应通过绘制(  )来显示。

  A.折线图  B.条形图  C.圆形图  D.直方图  E.累积频数分布图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条形图纵置就是柱形图。

2.计算累积百分比的两种方法是(  )。

  A.开方  B.加权平均  C.向上累积  D.向下累积  E.算术平均

CD

累积百分比有向上累积和向下累积两种方法,故选CD。

参见教材P183

3.下列选项中,(  )可以同时适用于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A.比例  B.频数  C.圆形图  D.累积频数  E.累积百分比

比例、频数和圆形图可以同时适用于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累积百分比和累积频数主要适用于顺序型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4.组距分组适用于(  )。

  A.离散变量  B.变量值较少  C.连续变量  D.变量值较多  E.品质数据

组距分组适用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

参见教材P184

5.统计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

  A.表头  B.列标题  C.表外附加  D.数字资料  E.行标题

ABDE

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参见教材P188

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

1.下列离散程度的测度值中,能够消除变量值水平和计量单位对测度值影响的是(  )。

  A.标准差  B.离散系数  C.方差  D.极差

本题考查离散系数的相关内容。

离散系数可以消除变量值水平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

参见教材P194。

2.2010年某省8个地市的财政支出(单位:

万元)分别为:

  59000 50002 65602 66450 78000 78000 78000 132100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万元。

  A.78000 78000  B.72225 78000  C.66450 132100  D.75894.25 132100

本题考查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

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叫做中位数。

把题干中的数据按顺序排列就是50002,59000,65602,66450,78000,78000,78000,132100。

中位数就是(66450+78000)/2=72225。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即78000。

所以答案是B。

参见教材P190。

3.(  )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

  A.集中趋势  B.离散程度  C.标准差系数  D.偏态和峰度

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

4.下面一组数据为9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单位:

元):

700、780、850、960、1080、1300、1500、1650、1800,中位数为(  )。

  A.700  B.960  C.1080  D.1800

本题考查中位数的计算,先把上述数据按顺序排列,由于有9个数据,是奇数,所以(9+1)/2=5,第5个数就是中位数。

参见教材P190

5.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  )。

  A.越好  B.越差  C.不变  D.不确定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越好。

参见教材P193

6.某学校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5岁,标准差为2岁;

该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为30岁,标准差为3岁。

比较该学校年龄的离散程度,则(  )。

  A.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大一些  B.学生年龄的离散程度大一些

  C.学生年龄和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相同  D.教师年龄的离散程度是学生年龄离散程度的1.5倍

离散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本题中2/15>

3/30,因此选B。

选项C应该是学生年龄的离散程度是教师年龄离散程度的1.3倍。

参见教材P194-195

7.下面是抽样调查的9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

平方米):

6575859090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