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940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才发北京明清故宫文化景观探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14年国民政府将外朝辟为“古物陈列所”。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11月5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把溥仪驱逐出宫禁,同时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并接管了紫禁城,对宫内文物进行了系统清点,1925年“紫禁城”正式更名为“故宫”。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素称为“殿宇之海”。

无论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占地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动用了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

故宫选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的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的曲阳县;

宫殿内铺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官窑烧制的;

宫殿墙壁上所用的红色涂料,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的烟筒山;

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江西、山西等省。

故宫的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均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被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

接着是周长3.4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均有3层屋檐,共有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堪称中国古建筑的杰作。

过天安门越端门,迎面就是高大的“午门”(又称“五凤楼”),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的广场。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当中的正门供皇帝出入叫“御路”,王公大臣走左右门;

殿试时考生按单双号分别进左右掖门。

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正门,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3人可以从正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的规定,由两侧门出入。

故宫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统治全国的中心,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25年)改叫“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

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看到的“太和殿”是清朝仿建的。

太和殿面积1800平方米,面宽11间,进深5间。

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开始采用钉子来固定其瓦片,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是用来“消灾辟邪”的。

太和殿上有9个这样的动物,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太和殿建立在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这个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太和殿建筑面积为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属于殿宇中的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

须弥座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米有余,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正面有12根红色圆柱,东西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

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

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围绕御座的是6根沥粉金漆的蟠龙柱。

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有金漆围屏,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明清两朝的24个皇帝都是在此登基并宣布即位诏书的。

春节、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6万平方米,广场东西两侧有房屋32间。

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

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均为“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

周围有308口大缸,夏天用来储水防炎;

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

举行大典的时候,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上蜡烛,香亭、香炉焚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

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品级跪伏在广场上,仰望着云中楼阁三呼“万岁”,以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与尊严。

中和殿明朝时称“华盖殿”、“中极殿”,顺治二年(公元1625年)改名“中和殿”,它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接受跪拜礼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中和殿”在太和殿的后面,是一座单檐攒尖顶的方形殿。

每边21米长,各有3间,走廊列柱20根,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

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均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

殿内中心位置放置帝王的宝座,由于这座建筑的功能与作用完全不同于太和殿,因此,在建筑装饰、室内陈设等方面都要比太和殿简单。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的上方有“正大光明”匾额一块,它是清朝皇帝“立储”放“传位诏书”的地方。

鉴于各朝“立储”引起纷争的教训,雍正皇帝实行“秘密立储”,即在皇帝生前制立储诏书两份,一份放在身边,一份放在匾后,待皇帝驾崩后将两份遗诏拿出来对照,如果无误,就按照指定人继承皇位。

乾清宫也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以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

每年的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日,按惯例在此举行“家族宴”。

另外,皇帝驾崩后棂柩也停在此殿。

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祭祀时,前一天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

明清两朝皇帝每年二月到“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也要来这里视察种子、农具、祭文,然后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赴先农坛祭祀。

皇帝亲自扶犁三推,躬耕垄田,告示农户不违农时,勤于耕种,以盼五谷丰登。

此外,册封皇太后及每年一次的修改皇族家谱(玉牒)也在这里举行。

皇帝偶尔还在这里召见大臣、商议要事或者举行隆重的仪式。

保和殿(在中和殿的后面)是三大殿的末殿。

“保和殿”在明朝初建时称为“谨身殿”,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建时改称为“建极殿”。

保和殿面宽9间,进深5间,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保和殿的功用很多,譬如,顺治皇帝在这里居住10年、康熙皇帝亲政前也一直居住在这里。

保和殿最重要的功能是举行封建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殿试,以选择封建王朝的高级官吏。

自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之后,我国封建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就在这里举行。

被录取的进士前三名称“鼎甲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其他称“进士出身”。

我国自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最后一次科举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举行,最后一名状元名叫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明清两朝册立皇后、太子或者下嫁公主,均在保和殿内举行仪式并赐宴。

除此之外,殿内设有宝座,每年的除夕,这里就成为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由于保和殿的功能不同于太和殿,因此,它的建筑、装饰、等级都比太和殿有所降低。

在保和殿室内,为了取得较为宽敞的空间,还有意减除了一些立柱。

保和殿后的丹陛石九龙浮雕,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达250吨,上面刻有高浮雕的九龙、瑞云、寿山、福海等纹饰,可以说是故宫内最大的石雕。

太和殿南端的太和门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群,东侧是文华殿、文渊阁、传心殿和内阁,再东是清史馆。

“文华殿”是明朝皇太子读书的地方,明清两朝的皇帝,春秋两季也在这里讲学。

“文渊阁”是清朝收藏图书的地方,是宫内的图书馆。

“传心殿”建于清朝初年,殿里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以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和孔子的牌位。

“内阁”是明清两朝最高行政机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古代的宰相。

太和门西侧的建筑以武英殿、南熏殿为主。

“武英殿”在文化史上是相当有名气的,清朝在这里集中了一批文人编纂书籍,我国著名的《四库全书》、《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在此设局编辑的。

这里不仅“编书”,而且“印书”,创制的木刻活字版,就是有名的聚珍版(通称“殿版”),字体美观,校勘翔实,纸墨精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南熏殿”收藏有历代帝后的图像。

“储秀宫”(明朝原名为“寿昌宫”)在故宫西六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改名为“储秀宫”。

储秀宫的形制与东、西宫的其他宫室相同。

主体建筑储秀宫面宽5间,单檐歇山屋顶;

但它的檐下却用了苏式彩画,以神怪故事、山水风景、花鸟动物为彩画的主要题材,殿前陈设着铜龙、铜鹿。

明朝和清朝前期,储秀宫的居住者都是普通嫔妃,有时也允许未成年的皇子居住。

到慈禧太后执政时期,储秀宫则是她在故宫中最重要的一座宫院。

此外,嘉庆皇帝的两任皇后就住在储秀宫。

同治皇后饮恨储秀宫,储秀宫的最后主人是末代皇后婉容。

乾清门是“后廷”的正门,它总揽“后三宫”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坤宁象征“天地乾坤”)。

“乾清门”后面即1420年建成的“乾清宫”,后来毁于火灾,现存的乾清宫为清朝重建。

乾清宫在故宫内廷的最前面,东西两面的“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围墙外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后面众多建筑象征“众星”。

这些日月星辰的建筑,均拱卫皇帝居住的象征“天”的乾清宫,以显示受命于天的皇帝尊严。

后宫就是民间所说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居住的皇宫内院。

乾清宫面宽9开间,重檐庑殿屋顶,檐下用金龙和玺彩画,其等级在故宫的众多殿宇当中仅次于外朝的太和殿。

在明代和清朝初年,这里一直是皇帝的寝宫,直到雍正皇帝以后,才将寝宫移到养心殿。

同时这里也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召见朝臣的场所,康熙和乾隆都曾在这里举行过规模宏大的宴会。

明朝发生的几起重大案件,如“壬寅宫变”、“红丸案”、“移宫案”等宫闱大案都发生在此。

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系明朝嘉靖年间增建。

这是一座方形平面、单檐四角攒尖屋顶的建筑,形制与中和殿相近。

交泰殿是清代在重大节庆的时候,皇后接受皇族朝贺的场所。

乾隆以后这里是存放帝王使用的各种印玺的地方,现在收藏宝玺25颗。

放置25颗的寓意是从《周易》“天数二十有五之说”而来的,而且1、3、5、7、9这五个阳数之和正是25。

殿内高悬的“无为”二字,由康熙皇帝亲笔所书,取意“无为而治”。

殿内宫“不可干政”的铁牌,也是康熙皇帝鉴于明亡的教训而立的。

西侧陈设乾隆年间造的“自鸣钟”,东侧为“铜壶滴漏”,清世祖顺治“禁止内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也立于此殿。

坤宁宫又叫“中宫”,在交泰殿北,是明代皇后的寝宫。

建筑面宽9开间,重檐庑殿屋顶,与乾清宫规格相同。

清朝顺治以后,把坤宁宫改成了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的祭祀场所。

改造后的坤宁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建筑内部按照东北地区的习惯沿墙布置了一圈大炕,室内还设置了大锅,每逢萨满教的重要祭日都要在这里杀猪、祭祀,甚至皇帝也要亲自出席。

东部则改造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入口也设在建筑的东面,并设有红底金色双喜字装饰的影壁;

室内北墙下是“龙凤喜床”,床上悬挂着绣有百子图的彩纱幔,皇帝大婚时在这里举行仪典。

养心殿是清朝雍正以后历代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每天早晨皇帝在此接见军机大臣,听取政务。

慈禧的“垂帘听政”也是在这里。

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它的尽端是乾隆皇帝收藏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真迹的地方,也是皇帝休息、看书的地方。

正因它藏有三件书法家的稀世珍宝,故称为“三希堂”。

从养心殿往北是永寿宫、太极殿、长春宫、体元殿。

其中,“永寿宫”是距离养心殿最近的一处后宫,皇帝可以从养心殿北边的一个“如意门”出来,几步就到永寿宫。

它的名称在明朝改过几次,最初叫“长乐宫”,明代中期改称“永寿宫”,万历年间先称“毓德宫”,到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又改回“永寿宫”。

明朝孝宗皇帝(公元1488—1505年在位)的母亲纪妙善,曾在这里居住;

万历皇帝在这里召见辅臣。

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永寿宫重建,先后有几位不很受宠的嫔妃在这里居住;

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和硕公主结婚时,这里是驸马家族女眷宴请的场所。

“太极殿”与“永寿宫”隔着一条街,殿面宽5开间、单檐歇山屋顶,建筑北面面向长春宫出3开间抱厦。

太极殿也几次易名,明朝时先叫“未央宫”,嘉靖年间更名为“启祥宫”,清朝晚期又称“太极殿”。

万历皇帝曾在这里“悔过”,明末崇祯皇帝的宠妃田氏曾住在这里并死在这里,隆裕太后、瑜太妃也死在这里。

“长春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建,清代为后妃的住所。

故宫内的“东西十二宫”是后廷部分最重要的建筑。

这12座宫殿按东西对称排列,面积和格局大体相同。

每座宫殿大约占地2500平方米,由“前殿”、“后寝”两进院落组成。

除主要建筑物之外,整组宫殿还包括厢房、回廊、宫门、照壁等建筑。

整座院落有高墙环绕,形成一个十分封闭的建筑单元。

长春宫曾为明代天启皇帝的宠妃李氏的住所、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以及后来的慈禧都曾在这里居住。

长春宫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12组宫殿的形制。

主殿面宽5开间,仍保留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屋顶用单檐歇山顶。

长春宫殿前陈设的铜龟和铜鹤,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游廊四壁上画有精美的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壁画。

“体元殿”是一座华丽的建筑,慈禧早年曾在这里居住,这座殿堂屋檐华丽像座戏台,当年慈禧常叫小太监在这里演戏。

宁寿宫原名“仁寿宫”,始建于明代,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改名为“宁寿宫”。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以“坤宁宫”为蓝本重建宁寿宫,准备把这里改为满族祭神的场所。

因此,这座建筑在细部处理、装修设计等方面,都与故宫内的其他建筑有所不同。

宁寿宫现存建筑面宽9开间,单檐歇山屋顶。

“皇极殿”是宁寿宫的主殿。

宁寿宫靠近故宫的东墙,是故宫后部分中仅次于中轴线上的后三殿建筑群的又一组大规模宫室建筑群。

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后,过太上皇生活而建造的宫室。

因此,它的等级明显高于故宫东西两路的其他宫室建筑。

“皇极殿”作为宁寿宫的主殿同样反映了这一特征。

它面宽9开间,重檐庑殿屋顶,檐下用金龙和玺彩画。

整座建筑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前面有宽阔的“月台”,从月台正中下5级台阶,是一座高于院落地面的平台,高度与宁寿门台基相同,并与宁寿门相接,避免了从皇极殿到宁寿门之间地面的过多起伏,这与供太上皇居住的建筑群应当具有的特殊功能相符合。

皇极殿后为宁寿宫,它是皇帝和宫眷们听戏的地方。

皇宫内戏台很多,大都分布在内廷区。

这些戏台有大有小,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适应不同规模的演出。

宁寿宫后半部东路的畅音阁戏楼,是故宫内最高大的一座三重崇楼,由上至下称福台、禄台、寿台,台下地下室有窨井5眼,以供演戏时产生共鸣效果。

宁寿门是宁寿宫建筑群的主要宫门,它面宽5开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屋顶。

宫门建筑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由汉白玉栏杆环绕,望柱头上雕刻着龙凤云纹。

宫门正中3开间正对着3道台阶,正中间石台阶中部设有石雕御路。

宫门前放置两座镀金铜狮,铜狮底座为汉白玉须弥座。

宁寿门是故宫内廷部分等级最高的宫门。

宁寿门两侧有八字影壁,影壁底都是汉白玉须弥座,影壁中心和四角装饰有黄绿色琉璃花饰,装点在朱红色墙壁上,上部是黄绿色琉璃梁枋、斗拱,顶上为黄色琉璃瓦屋檐,屋檐做成庑殿式,整体造型给人一种精巧、热烈的印象。

宁寿宫的后面有一水井名为“珍妃井”,珍妃是清光绪皇帝的妃子。

因为她支持光绪皇帝变法图强而受到光绪的宠爱,却遭到慈禧的嫉妒,不仅常受虐待还被打入冷宫,不允许她和光绪见面。

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之前,命总管太监崔玉桂将年仅25岁的珍妃推入此井中淹死。

御花园原名“宫后苑”,为明朝修建,是皇帝皇后休息、游玩的地方。

御花园在坤宁宫北面,正中有坤宁门与园内相通,东南、西南两隅分别称为“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

北有“顺贞门”(原名“坤宁门”),当年选宫女、秀女都入此门。

“顺贞门”是宫墙北并列的三座琉璃门,门外为“神武门”。

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为宫城总面积的1.7%左右。

园内有20多座大小建筑物,结构精巧多样,其间有山石树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甬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体的宫廷式花园。

殿堂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以布局紧凑、古雅富丽取胜。

园景大致分三路,主体建筑为5间重檐的“钦安殿”,并依地形安排了亭台楼阁,寓变化于严整之中。

钦安殿是宫内唯一的道教建筑,殿内供的是道教北方之神“玄武大帝”。

位于园子四角的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的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同是亭子,但形态各异,其中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亭子。

此处还有收藏《四库全书荟要》的离藻堂。

殿东北的“堆秀山”上有御景亭,为太湖石叠砌而成,每年的重阳节,皇帝、帝后必定在此登高望远。

故宫是我国文物收藏最好、最丰富的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将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进行了大规模地修整,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

与此同时,在西华门内成立了国家“第一档案馆”,专门从事整理历代政府和宫廷档案。

故宫博物院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抗日战争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

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非常高。

同时建立了十余个专馆,如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之多,占整个中国文物总数的1/6,是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最高水准。

譬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象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

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

据说为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珍贵书画有15万件左右,约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书画的1/4。

其中,约1/3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近420件元朝以前的绘画,310件元朝以前的书法。

在绘画的时代方面,早期藏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面貌,特别是东晋顾恺之的两件北宋摹本《列女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绘画风格,其中,元朝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

绘画藏品种类较全面,除卷轴画外,还藏有版画、年画、清宫油画、玻璃画、屏风画等。

在陶瓷类文物方面,故宫博物院藏有35万件,其中,一级品1100多件,二级品约5.6万件,还有20世纪以来在全国110多个窑口所采集的3万余片陶瓷标本。

在青铜器类文物方面,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这三个数量均占中外传世与出土数量总和的1/10以上,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另外,有历代货币1万余枚、铜镜4000面、印押1万余件。

在工艺类藏品方面,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而且又征集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玉器数百件。

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与六安杨公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些玉器,为世所罕见。

在宫廷类文物收藏方面,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

譬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没有,帝后冠服也非常齐全;

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明清故宫博物院的特藏。

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因而北京明清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原状的殿堂。

在图书典籍方面,现存的明清抄本、刻本,品种、数量众多,包括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古、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

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

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

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建筑图样、舆图等特藏文献等,以上共约19.5万册(件)。

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的原刻书版。

除了所存旧藏外,有近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央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省、市积极支持下征集、购买的散佚清宫文物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花50多万元港币从香港买回著名的“三希”中的两希——《伯远帖》和《中秋帖》。

诸多珍藏文物先后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故宫博物院的镇宫之宝有6项:

(1)“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它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及民生。

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画了550多个各种各样的人物。

“法帖之宝”为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它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2)“织绣之宝”《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厘米、宽36厘米。

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

缂丝之所以高贵,首先是因其耗费工时巨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

其次是因为缂技易学难精,虽然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需要有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3)“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它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

景德镇有句话说:

“若要穷,烧郎红。

”因为其烧制极为困难,数百窑亦难烧成一件正品。

18世纪初,江西巡抚郎廷极奉康熙之命到景德镇主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