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0284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docx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拿来主义》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那么,怎么办呢?

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原文解读:

  

(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

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

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到现在”,即1934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当权;“什么”,即全部、所有都“送”了出去,暗讽国民党反动政府彻头彻尾的卖国主义本质。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①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②,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③。

(①学艺:

泛指学术文艺。

②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

指当时国民党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③“发扬国光”:

1932年至1934年间,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曾分别去欧洲一些国家举办中国美术展览或个人美术作品展览。

“发扬国光”是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这些消息时的用语。

)[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上句撒了开去,说“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白银、送土地,送主权,这一句则是收回来,归到“学艺”这个本文议论的中心。

“几位”、“几张”说明大师不多,作品极少,寒碜可怜。

“捧”字颇富深意,活画出“大师”们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

“一路的挂过去”,讽刺这些“大师”好似江湖上卖狗皮膏药的郎中,自吹自擂、招摇过市、到处拍卖的可怜相。

引用“发扬国光”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媚外的奴性和媚态。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①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报道:

“苏俄艺术界一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

自彼邦艺术家见我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

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鲁迅针对这一则新闻,在同年5月30日写了《谁在没落》一文,指出象征主义已在苏联没落,批驳那种认为中国画和戏剧切合象征主义的论调。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文艺流派。

)[“催进”“顺便”“传道”这些普通的词语也极具讽刺效果,明明是卖国求荣,却偏偏的要打肿了脸充胖子,以老大自居。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总之”一词引出本段的总括句,概括“送去主义”的特点。

“进步”是反语,“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用此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诙谐幽默,表明作者对此不屑不齿。

]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①”的仪节,说道:

拿来!

(①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仪节:

即礼节。

)[上文大讲“送去主义”的表现和“进步”,这里突然来一个急转弯,劈头盖脸提出“拿来!

”犹如晴天一声霹雳,给了“送去主义”当头棒喝,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个句子还给了“送去主义”者以辛辣的讽刺,你们不是经常讲中国是礼仪之邦,“来而勿往,非礼”吗?

但为什么你们只大讲“送去”,却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讲“拿来”呢?

]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与一味“送去”针锋相对,提出“拿来”的主张。

  赏读这两段文字,首先要体会作者破题的方法。

本文题为“拿来主义”,但却宕开去从“闭关主义”起笔,接着大摆“送去主义”的表现,直到后来才用“但”字一转,引出“拿来”二字破题。

好像绕了一个大弯子,其实这是从反面立论。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作者先把它们端出来,把它们的表现摆出来,这就为下文展开对它们的批判,从反面论证“拿来主义”作了有力的铺垫。

  (3)当然,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

(①大度:

大方,气量宽宏。

)[这是反语讽刺,“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的借口。

“大度”是“慷”民族利益之“慨”的败家子行径。

]尼采①就自诩②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①尼采:

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如是说》等,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义持批判态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他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并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

②自诩:

自夸。

诩,xǔ。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尼采自命不凡是神经错乱。

接着就把“送去主义”类比尼采,让人联想到夸耀中国地大物博,从而鼓吹“送去主义”的那些人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的“疯子”,批判的锋芒锐利、深刻。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①做奖赏。

(①残羹冷炙:

吃剩余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zhì,烤肉。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这里话中带刺,暗讽国民党御用文人,言下之意是,你们做了那么多“好事”,来世当然会上天堂啰,我们这些罪人只能落入地狱。

杰出的幽默才能,卓越的讽刺艺术,在这几段文字里一再表现出来。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进行经济侵略的事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这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出“送去主义”亡国灭种,危及子孙的实质。

]

  (4)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①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②。

(①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语,这里的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冠冕,ɡuānmiǎn,本指古代帝王、诸侯等戴的帽子。

②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暗指按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的“棉麦借款”协定运来的剩余的小麦、面粉和棉花。

)[“不想举出”实际是暗示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容许指出,顺手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文化专制政策;而这种说半句留半句,欲说还休的写法,最能激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5)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①了。

(①摩登:

英语“modern”的音译,“现代的”“时髦”的意思。

)[这里字面上旁敲侧击了当时盛行的一味模仿西方的所谓“摩登”作风,同时也暗讽了反动派“送去”成风,卖国求荣成风,可谓一箭双雕、一石双鸟。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里与上文的“丰富”“大度”褒词贬用针锋相对,采用了贬词褒用的方法,“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

“吝啬”也不是鸡肠小肚,意为“珍惜”,表明对国家财产、文化财富应有的正确态度。

文章一会儿褒词贬用,一会儿贬词褒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讽刺性和幽默感。

]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同时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的论点。

  赏读这几段文字,要深入体会文章的批驳艺术。

鲁迅先破字当头,切中时弊地展开对“送去主义”的批判,然后立在其中,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上文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物,但“闭关主义”的危害众所周知,故撇去不谈,本部分全力转入对“送去主义”的批判。

  “送去主义”是一个大课题,短短的一段文字怎么进行批判呢?

首先是角度选择巧。

作者撇开其他问题,只从“送去主义”的危害入手,角度小,又切中要害。

其次是批驳方法巧妙。

作者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