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生问卷调查
1.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2.学生知识、技能的岗位适应度
3.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生的新要求
4.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的建议
每学年第2学期进行,问卷调查,不少于100份,离散度大于50%
现场专家座谈
1.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
2.新开课的可行性建议
3.新技术、新动态的了解
4.对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建议
每学年进行1-2次,聘请企业界专家和行业专家参会
专业教学计划修订
1.原专业教学计划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岗位职业技能对比
2.根据职业技术的岗位群来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包括课程的设置与整合、课程内容的增加与删减、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等)
每学年第2学期进行
专家评审与方案确定
1.聘请专家对修改后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评审
2.对教学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
3.学院对修改完善后的教学计划的审定
表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建设措施
序号
内 容
措 施
1
信息收集
建立以机电企业界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
教师到各机电企业利用调查表进行调查;
走访各用人单位;
召开专家座谈会。
2
信息综合、整理
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
3
确定课程体系、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研讨、制定,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
4
新方案实施
信息反馈
5
总结经验,进行修订
优化、调整方案
2、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建设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技能鉴定与培训,顶岗实习体系五个子项目。
1).课程体系开发(表3)
(1)具体目标
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一步贴合;
继续探索以“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
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
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化教学,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
(2)实施措施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
第二,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避免重复的教学内容。
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式
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表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
子模块
知识点与技能要求
对应职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基础模块
机械制图与CAD
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
绘图
机电产品测绘
信息化水平合格证
中、高级制图员职业职格证书
中、高级电工职业职格证书
计算机文化基础等级证书
中、高级车工、铣工职业资格证书
初、中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
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
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
包含电工基础与电子技术基础。
本课程完成电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办公技术
主要包含计算机原理、信息处理等内容,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核心能力模块
基本操作技能模块
主要具备车、铣、刨、磨、钻、钳等工种的基本操作能力。
包含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内容。
普通机床操作
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
质量检验
车间产品生产管理
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
工艺编制与工装设计
机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
数控操作技能模块
具备操作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能力,并具备一般的编程能力。
包含数控机床、数控操作与编程、机械CAM等内容。
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模块
熟悉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能进行液压元件和气压元件的装拆、基本回路的设计、安装调试。
机床电气控制模块
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掌握电气控制功能的实现及控制电路的构成。
具备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和查找故障的能力。
变频器与PLC技术模块
熟悉变频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备变频器的维修和检测的能力;
熟悉PLC的原理、指令系统和基本编程技术,具备设计PLC一般控制系统的能力。
机制工艺模块
熟悉制造工艺规程,具备工艺编制及工装设计的能力。
包含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
电工工艺与工厂供配电技术模块
熟悉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配电系统运行情况,能进行故障分析与简单的供电设计。
包含电工工艺学、工厂供配电。
现代企业管理、营销实务模块
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及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四,整个课程设置主要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
根据上述框架思路,专业课程体系由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两部分构成,即基础模块课程与核心能力模块课程。
2)、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按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制定科学和规范的课程标准,探索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最佳作业流程。
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与核心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5门骨干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并通过网络化,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专业群内其它优质核心课程课程的开发。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如表4:
表4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
专业
课程名称
主持人
已有基础
完成
时间
工作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机械制图与AutoCAD》
陈雄辉
2007年
院级精品课程
2008
完成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达到省级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胡建强
完成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达到省级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机床电气控制》
周迎春
2008年
2009
完成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达到院级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变频器与PLC技术模块》
韩维敏
《机制工艺学》
周菓霞
2010
完成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达到院级优质核心课程标准
建立面向企业的开放式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既服务于专业教学,又能服务于在职机电行业从业人员,全面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基础性资源,以期对国家高职高专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出贡献。
以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见表5。
3).教材建设
在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近几年,在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教材建设方面出版社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使用的情况来看,仍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对几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后,反馈结果显示:
部分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教材内容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
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设备、新知识,像数控模块化刀具、数控夹具、数控机床冷却液等的选用,在大多数企业都有较高的要求,但在目前的高职教材中对这些内容的涉及却较少。
总体来看,虽然近年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教材建设不断进步,但仍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我们准备着手进行自编教材建设,即适应本地经济建设需要和与学校教学资源匹配的校本教材建设,部分校本教材将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教材。
三年内,机电一体化专业将根据专业技能要求与学院教学资源,编写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高质量的教材。
表5教学改革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表
建设期
建设内容
考核
具体考核内容
第一阶段
1.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确定建设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和系列教学包的设计框架。
2.涌现2项院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建成2门院级及其以上精品课程,开发2~3部实践教学模块特色教材。
3.制作4门优质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
4.采用能力测试方法的专业课程达到60%以上。
5.做好省教学成果奖及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的基础材料准备工作。
12月
第二阶段
1.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结合校企合作的经验,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根据不同的岗位层次,确定建设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和系列教学包的初稿。
2.开发专业系列教材,争取1门以上省级精品课程。
3.采用能力测试方法的专业课程达到80%以上。
4.做好省教学成果奖及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的基础材料准备及申报工作。
2009年
第三阶段
1.完成系列教学包制定及编写工作。
2.做好省级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工作。
2010年
首先,筹划组建机电一体化教材编写委员会,从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出发,联合企业高级技术专家齐心合力编写适合高职高专特点的专业教材以及与我院实验实训室设备想适应的实验实习指导书,以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然后,这两大类教材主要在校内组织专业带头人和精品专业主持人进行编写,或与其他学校合作编写。
重点是加强课程模块化建设,形成可供选择的模块化课程"
超市"
,从而构建新的、富有柔性的课程结构。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具体情况构建与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体系的思路如下图所示。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体系构建示意图
基
础
模
块
核心
能力
3)经费预算
表6教材建设资金投入计划
资金投入预算(万元)
小计
1.5
《PLC与变频器技术模块》
总 计
4).技能鉴定与培训
学完每个模块,逐步实行以证代考。
考证时参照职业标准,引入中、高级维修电工证书;
电工上岗证书;
中、高级制图员证;
中、高级车工、铣工职业资格证;
初、中级钳工职业资格证书,将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证考核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技能训练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所设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
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具体工作环境下进行的实际操作,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要求学生最后半年必须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按照15名学生配备1名指导教师的标准进行指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对口的岗位进行实习,也可以到学院指定或推荐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1)、具体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专业骨干教师、机电企业专家为核心,合格教师为基础,走专兼职结合、高校深造、现场锻炼和人才引进之路,建立一支年龄、学科、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到2010年专业课教师达到25人(其中引进双师型教师8人、引进硕士生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达到8人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以上,双师型素质教师18人以上,实训指导教师职称比例合理,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不低于35%。
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骨干,以优秀青年教师为基础的结构优化、年富力强、学风严谨、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团队。
专业课专业教师有国家级或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有三项以上的院级课题,有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
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教育教学研究论文2篇以上,教师年人均公开发表论文1篇以上。
2)、实施措施
(1)、培养现有教师,选送一批骨干教师读研、进修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鼓励参与科研,加大力度培养青年骨干老师和专业带头人。
(2)、全体教师每年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在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平均达到3个月/2年,指导学生实践,并考取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从企业引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现场专家兼职任教。
表7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进度表
项目名称
子项目
2007年12月31日
(预期目标、监测要点)
2008年12月31日
2009年12月31日
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人
专业带头人培训、进修
引进1人
培养1人
骨干教师培养8人
培养2人
培养3人
组织"
工学结合"
与下企业实践
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11人
数控机床应用(编程、操作)并取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
引进和培养4人
1、PLC原理与应用,能熟练进行PLC应用
2、参加高级电工培训,取得高级电工培训员证书
引进和培养3人
1、参加企业横向联合项目的设计开发,增强产品设计能力
2、参与企业工厂电气安装,锻炼电气应用能力
表8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与措施
建设措施
建成标准
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1、选拔教学水平较强、具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2、参加专业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3、鼓励参与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教改能力。
4、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大赛
学生教学质量测评85分以上;
完成2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
主持或主要参与1项以上院级课题;
每人年平均公开发表各类论文1篇以上;
参编教材1本以上。
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
1、选拔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讲师以上职称教师作为培养对象
2、参加高职教育研讨会和各种经验交流会,提升高职教育理念
3、参加专业新技术、新知识培训班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4、参与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提升教研教改能力。
5、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大赛
学生教学质量测评90分以上;
完成2门以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主要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主持或主要参与专业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建设;
主持1项以上院级课题;
每人年平均公开发表各类论文1.5篇以上;
参编或主编教材1本以上。
表9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计划
项目
2009年
小计
专业带头人建设
15
骨干教师建设
10
9
29
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7
21
22
65
合计
4、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具体目标
改造校办工厂,扩建、新建一批实训室、实训基地,加强校内顶岗实训的力度,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设备的投资力度,力争到2009年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机电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使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满足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工作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的需要。
新建及扩建实训室、实训基地如下:
表10实训室建设进度安排
实训基地名称
08年
09年
10年
备注
机器测绘技术实训室
20
扩建
机械示教实训室
30
新建
CAD/CAM实训室
电工电子实训室
70
改造并扩建
工厂电气及PLC实训室
50
柔性制造技术实训室
100
金属切削加工实训基地
数控加工实训基地
120
钳工实训室
40
液压实验室
资金合计
240
300
60
600
(2)、实施措施
①合理使用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根据拓展的实验实训项目的需要,有选择地增加各种生产、实训共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提高设备的先进程度,使其不仅能同时满足生产和实训的需要,还要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区域经济。
②集教学、生产于一体,提高校办工厂自我发展能力。
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教学与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满足在校生实训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培训业务,拓宽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范围,接纳企业员工和社会青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③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实训设备的生产职能,积极开展对外加工和技术服务,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提高校办工厂的经济效益,实现工厂的自我发展。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着与周边相关企业进行长期的、稳定的深度合作,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指导原则,争取在2008--2010年新建成校外挂牌的制造技术技能实训基地10个,使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总数达到25个,建立起名牌专业效应,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
结合本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重点在校企合作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通过与湘潭钢铁公司、湖南五菱集团等企业的全面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满足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需要。
①校企共建。
对于在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训的学生,采取企业与学校双向管理的模式。
企业负责学生的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质量观念的培训等;
学校负责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及绩效考核等。
②订单式培养。
因需施教,达到人才定向培养和专项培养的教学效果,如2006年本专业学生去广东中山福茂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时,实习方案量身订做,为企业排忧解难。
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在校内或企业进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针对性强的培养方式。
③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本专业及专业群的技术优势,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经济建设,并结合项目法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达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3)、实训基地资源库建设
实训基地资源库的的建设,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