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230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Word格式.docx

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再最后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做笔记

(2)陨石、潜藏在一些矿物质。

(3)火星的体积和重量比地球小得多,对物质的吸引力也小得多,气体很容易脱离火星的吸引力而逃向太空……液态水根本无法存在。

【点评】

(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ng)地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跟“强”相反;

②年纪小;

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瘦弱——________——________

欣喜——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桂花在________季开放。

②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

二是________。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ó

ng

(2)R;

ruo;

弓;

七;

①;

老弱病残

(3)瘦小;

肥胖;

高兴;

愤怒

(4)秋;

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

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

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6)略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1)kà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

因为朋友的好意难;

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6)略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内阅读。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

③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_______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按原文填空。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________,第④句表现了乐声________,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________。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答案】

(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

(2)实在事物: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海面波涛汹涌

(4)B;

A;

C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判断。

(1)水天相接;

(2)实在事物:

(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4)B、A、C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实实在在的事物、联想的把握能力。

(4)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课外阅读

《中年闰土》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

闰土哥,——你来了?

……”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神态的不同,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加以说明:

中年闰土:

________。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

欢喜:

凄凉:

(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想说的话是什么?

请你揣摩语境、联系全文,把它补出来。

(4)他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是什么?

【答案】

(1)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见到童年好友所欢喜;

生活的悲惨,他与鲁迅的身份相差太大

(3)老朋友,你还好吗?

要是有空去我家乡看看,我可以带你去捕鸟、捡贝壳、捉猹、观鱼.

(4)封建的等级制度

(1)从第一自然段可知中年闰土:

①见到童年好友所欢喜②生活的悲惨,他与鲁迅的身份相差太大.(3)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想说的话是老朋友,你还好吗?

要是有空去我家乡看看,我可以带你去捕鸟、捡贝壳、捉猹、观鱼.(4)他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是封建的等级制度。

【点评】做好每各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仔细阅读,办读边思考。

5.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

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

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

“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

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A.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

菡萏:

(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答案】

(1)对象是母亲!

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2)D

(3)应:

顺应的意思。

含苞待放的意思。

(4)指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1)考查的是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

(2)考查的是第8、9自然段的作用,(3)考查的是字义,(4)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6.课外阅读

  

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多彩;

不少人爱柳,因为柳树柔美多姿。

然而,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信息报告给人们。

不信你瞧,冰雪刚刚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这时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到一棵棵、一簇簇的小草,已经钻出针尖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再过些日子,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小草却默默地躺在万花丛中。

那绿油油、软绵绵的草地,可供孩子们游乐,供大人们休息;

那鲜美柔嫩的茎叶,是牛羊虫鸟的美餐。

  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狂风暴雨休想摧毁它;

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

即使是镰刀锄头,把它拦腰折断,车轮把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从地下倔强地挺直身躯,开始了新的生长。

  多么可爱的小草!

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1) 

写出第四小段的段意。

________

(2) 

写出开头与结尾照应的句子。

(3)短文赞扬小草________。

(1)你别看它的身躯是那样柔弱,而生命力却是惊人的

(2)开头:

我却爱那平凡的小草。

结尾:

多么可爱的小草!

我要高声赞美它,赞美它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3)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7.课内阅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___________。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_____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_______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

“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照样子在文中找出表示“走”的词。

快速走(跑) 

挤着走________ 

往回走________ 

迅速走________

(2)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请概括第三自然段讲了________。

(4)对比下列句子,哪句写得好?

为什么?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1)挪;

返;

(2)势不可当;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3)概括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的情景。

(4)“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挤着走(挪)、往回走(返)、迅速走(逃)。

(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如:

势、当、拥、挤、跌、撞。

(3)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理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

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8.阅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明朗 

近义词________ 

反义词________

愉快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仿例写句子。

(最少写3句)

例: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空气清鲜)的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________的草原。

(4)这段话,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晴朗

阴暗

快乐

忧愁

(2)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流人云际。

(3)天空明朗

一望无际

牛羊成群

(4)对草原和草原人民(蒙古族人民)热爱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

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

(2)比喻句:

四面都有小丘……白色的大花。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

应遵循:

内容统一;

结构一致;

修辞相仿的要求。

(4)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3)仿写答案丰富多彩,要做到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穷人》片断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