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01942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精编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其目的:

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性质:

刺杀行为属于恐怖主义行为。

后果:

点燃了世界范围的战火。

认识:

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4、交战双方是同盟国阵营和协约国阵营,中国加入了协约国阵营。

主要战场:

欧洲。

主要战线:

西线。

主要战役:

日德兰海战———规模最大的海战;

凡尔登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之一,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

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结果:

1918年同盟国战败。

非正义的掠夺性战争。

时间长,1914年7月26日至1918年11月双方签订协定为止。

历时四年零三个月;

范围广,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

损失惨重,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多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

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远程大炮。

启示:

世界大战的发生,是人类的悲剧,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都是对人类犯下的罪行。

所以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社会每个公民的职责和义务。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燃遍欧、亚、非三大洲,是人类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世界大战。

一战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

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维持了彼此之间的脆弱和平,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了火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条约》:

巴黎和会

1919年6月,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在巴黎和会上签署了《凡尔赛条约》。

主要内容:

①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德军不得设防;

承认波兰独立(领土问题)。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殖民地问题)

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军事问题)

④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赔款问题)

《凡尔赛条约》的特点:

并非是和平条约,具有明显的压迫性、惩罚性、和掠夺性。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它标志着列强终于在欧洲、近东、非洲建立了战后新秩序。

这一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在德国人心中埋下了复仇主义的种子,它促使德国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国际联盟

3、成立与解散:

1920年1月,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由于美国拒绝加入,国联实际由英法两国操纵。

1946年,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意义:

国联的成立,表明人类开始以建立国际机构的形式来防止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

三、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

原因:

(1)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国际联盟。

(2)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中、法、日、意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签署了《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的核心问题是中国问题。

①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②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公约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企图,但没有接受中国提出的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合理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战后世界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诸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华盛顿体系”。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第二单元动荡与变革时代

第4课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

2、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历10月)6日晚起义爆发,8日凌晨攻克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

4、意义: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后,苏俄政府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2)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

3)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3、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新经济政策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也得到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拥护,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三、社会主化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工业化:

1925年年底,:

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1928年--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农业集体化:

1927年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开展了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它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的原则,忽视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3、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偏向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违背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5课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实行高压政策,并制造了屠杀和平请愿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2、领导人:

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大党领袖、现代印度的“国父”,被称为“圣雄甘地”。

3、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0年甘地发动“食盐进军”,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与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的独立,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二、凯末尔革命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面临着国家领土被肢解的命运。

1919年——1923年土耳其人民发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

2、新阶段:

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会议,决定建立国民政府,反帝武装斗争进入新阶段。

1923年7月,土耳其取得了民族独立。

,10月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1934年凯末尔被授予“阿塔图尔克”的称号。

3、意义:

凯末尔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行政

一、经济大危机

1、“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

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增加,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这一时期处在共和党人柯立芝担任总统期间,也称“柯立芝繁荣”。

2、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和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

3、经济危机: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1929——1933年从美国首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具有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的特点。

4、影响:

①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局动荡。

②又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连串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

③还引起了德、意、日等国的政治危机,这些国家的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最终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二、罗斯福行政

1、措施:

①采取了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成立了“全国复兴总署”,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在农业方面,颁布了《农业调整法》,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

③在社会福利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④在公共工程方面,兴办公共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减少失业,扩大社会需求。

(5)在金融方面,进行大力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性质与特点: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其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3、评价:

①“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与巩固,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得到提升。

“新政”取得了显著地效果,缓和了危机,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

②“新政”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本单元总结提升:

一、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8日起义爆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3、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政府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4、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28年—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高度集权的的苏联模式形成。

二、印度和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

1、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英国殖民者制造阿姆利则惨案激怒了印度人民,甘地领导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与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独立,它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2、凯末尔革命: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行政

1、经济危机:

2、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美国经济。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缓和了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巩固。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7课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一、纳粹德国的侵略扩张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

纳粹党进行了蛊惑性的宣传,还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2、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为总理,德国进入法西斯专政时期。

3、法西斯专政:

A、利用“国会纵火案”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B、迫害犹太人。

C、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4、《慕尼黑协定》:

1938年九月底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定规定: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它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意大利法西斯入侵非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国内陷入混乱状态,墨索里尼趁机建立法西斯政党。

2、夺权:

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为总理,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3、1935年意大利军队未经宣战即侵入埃塞俄比亚,在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日本资金匮乏,市场狭小,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严重,阶级矛盾趋于尖锐。

在这种形势下,军国主义势力趁机发展,日本政府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对外扩张: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由此揭开了世界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日本又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三国轴心:

德、意、日法西斯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

它们相互勾结,在反共的幌子下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本课总结提升:

(1)1922年10月,意大利国王任命墨索里尼为总理,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开始建立。

1935年,意大利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希特勒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3)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7年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第8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

1、西线战争的爆发

1、爆发: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军突袭波兰,英法两国被迫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占领西欧、北欧:

1940年4——5月,德国先攻占了北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家。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入侵法国。

1940年7——10月,德国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军顽强抵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2、德国入侵苏联

3、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4、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很快逼近莫斯科近郊。

在斯大林的指挥下,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3、珍珠港事件

5、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军对美国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

6、美国对日宣战,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第9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联合国家宣言》

1、建立统一战线:

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标志着国国家法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2、意义:

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2、大战的转折

3、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7月,德军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

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开始。

1943年2月,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这次会战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

4、中途岛海战:

在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使日本损失惨重,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5、北非:

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

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解体。

3、最后的胜利

6、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粉碎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7、雅尔塔会议:

为了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

内容包括:

(1)分区占领德国。

(2)战后成立联合国。

(3)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8、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中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提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37年,中国开辟二战的东方主战场,1939年9月3日,二战全面爆发。

形成了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主要战场。

(2)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轴心国的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

二战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10课“冷战”的出现

一、杜鲁门主义

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1)二战后,欧洲国家遭到严重削弱,而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2)二战后,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大大提高,成为当时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所以美国不敢贸然采取武装行动。

而苏联刚刚经历了二战,经济亟待恢复,不想卷入新的战争,这就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提供了契机。

(3)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根本对立,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原因。

2.“冷战”的含义

西方国家提出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这就是“冷战”。

3.杜鲁门主义

(1)提出者:

美国总统杜鲁门,

(2)时间:

1947年

(3)内容:

全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营垒,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帮助各国人民,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有关他们各自命运的问题。

(4)实质: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5)影响:

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区别及目的

(1)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体现,这次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体现。

两者互相配合,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着采用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社会,控制西欧,进而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目的:

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世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北约”与“华约”

1.“北约”的建立——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

(1)背景:

为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的实施“冷战”,美国在欧洲组建军事政治集团。

1949年

(3)建立:

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约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

(4)目的:

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2.“华约”的建立

1955年,北约组织决定吸收处在东西对抗最前沿的联邦德国,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感到巨大的威胁。

1955年

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从而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

4.如何评价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影响了二战结束后近50年的国际关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虽然美苏两国都拥有发动世界大战的能力,大陆与美苏双方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均不敢贸然发动世界性战争。

这种建立在大国军事基础上的国际秩序,但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是美苏两国都受到了制约。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导致二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

②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③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区别

(1)冷战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二战结束后的40多年里,美苏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对抗,但是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2)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对立,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家分裂

1.国家和地区分裂的背景

在冷战的阴影下,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争锋,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德国,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分裂。

2.德国分裂的过程

(1)第二次睡大觉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后来西方三国将各自的占领区合并,形成与苏联占领区相对立的局面。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德国一分为二。

第11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

(1)战时的资本积累。

(2)美国联邦政府有效的财政政策

(3)美国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4)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5)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大增加,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加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使美国获得了更多利润。

(6)二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2.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