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农事村办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抓农事村办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抓农事村办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健全“农事村办”机构,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是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全县“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把县级服务职能和相应的资源有效地向乡(镇)延伸,提高县乡联动服务的力度;
二是在乡(镇)一级设立“农事村办”服务中心;
三是在村一级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
四是在人口集中度高的自然村(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点和配置“农事村办”信息宣传员收集农民群众相关申请和通过骨干党员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
3.“三抓三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规范化。
一是抓信息、促进管理规范化。
蒙山县将“农事村办”各站点所需的基础数据、服务信息等,按照“资源共享,层级联动”目标要求,通过电脑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是抓服务流程和模式,促进服务管理规范化。
按照“农事村办”服务流程,由屯级服务点和信息员负责收集群众需要办理的各类服务内容、各类技术和市场信息、各类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向村级服务站报告,同时把每周镇、村联办的服务项目通告给群众,形成“民情反映”和“干部服务”绿色通道。
在村服务站则实行“周二周四值班制”和“圩日值班制”两种模式,以“村干代办”、“镇村联办”、“镇干代办”为主要方式服务群众,对能办结的在村服务站限期办结,超过职权范围的报乡(镇)“农事村办”服务中心,由乡(镇)定期下到服务站点办理;
县乡服务中心按照各自的审批权限受理群众办理事项,能办结的限时办结,不能即时办结的由镇村干部逐级代办,真正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
三是抓档案,促进管理规范化。
为做好“农事村办”服务工作情况监督,解决和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我们有针对性地设置了“簿、册、卡”,对六大服务内容设置了相应的记录簿,将“农事村办”活动的情况全面记录,进行全程跟踪和反馈督查,促进各项服务全面开展;
还编制发放了《“农事村办”服务指南》和《农事村办便民服务一卡通》方便群众办事。
(二)加强组织,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采取“五个一”进行广泛宣传。
即开展贴一张海报到组、递一份资料到农户、送一份服务手册到人、每天发一条农事信息、每周播一次农事新闻等办法,大力宣传“农事村办”活动,使群众充分了解服务方式、内容和程序,以方便群众办事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新闻媒体和召开村组干部工作会议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舆论保障。
二是整合资源,提供人才保障。
按“工作有计划、服务有主题、干部有责任”的要求进行通盘谋划,整合各种资源努力推进“农事村办”工作。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六个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相应的六大服务活动,各派出2名以上得力干部负责提供业务、技术等服务;
各乡(镇)落实5名以上优秀乡(镇)干部作为镇服务中心固定办事员,由挂点的乡(镇)领导担任服务站点负责人,县包村单位作后盾,派出的新农村包村指导员作为“农事村办”协办员、村干部实行固定值班服务群众制度。
三是强化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蒙山县从改善办公设施条件和保障办公经费人手,县财政安排了20多万元作为“农事村办”服务试点镇村硬件设施投入专项经费,积极提升服务功能,县委从今年元月起调整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标准,在确保每个行政村办公经费500元/月,全年6000元的基础上,按人口的比例增加办公经费,最多的行政村的办公经费为800元/月,全年达近万元,增加了村党组织的经费,为“农事村办”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出台了“两个办法四项制度”,提供长效保障。
建立健全了《蒙山县乡(镇)党委工作考评办法》、《蒙山县村(社区)工作考核办法》和《蒙山县“农事村办”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蒙山县“农事村办”工作领导责任制度》、《蒙山县“农事村办”工作督查制度》、《蒙山县“农事村办”工作创优评先制度》,把“农事村办”工作列入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全面调动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三)开展六大服务,构建和谐新农村
蒙山县以“农事村办”为平台,运用各种有效资源,重点抓党员、生产、文化、卫生、法律和政务六大内容服务,做到“项项有载体,活动有平台,评价有标准”,进一步增强“农事村办”服务基层群众的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1.加强党员培训帮扶。
县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通过创新开展“六大党内关怀激励机制”建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开展帮扶农村困难党员发展生产服务机制。
对全县各村有条件、想发展生产而缺少生产资金的困难党员给予资金扶持,每年每村给予一名困难党员2000元的帮扶资金,提高困难党员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今年共拨付帮扶资金15.8万元。
二是开展慰问老党员活动长效机制。
每年“七·
一”和春节前夕,该县对全县年满75周岁、党龄在50年以上的老党员进行慰问,每人每次发放慰问金200元。
今年“七·
一”组织慰问了农村老党员585人、困难党员360人,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大家庭的温暖。
三是开展激励党员骨干农民中心户长效机制。
建立党员骨干农民中心户考评、奖励机制,并根据考评结果,给予1500元、1000、500元的奖励。
还不断壮大党员骨干农民中心户队伍,今年由原来的247名扩大到350名。
四是落实离任村级干部生活保障机制。
对连任10年和累计任15年正编的村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后,按月发放生活保障金,包括每月200元的基本保障金和数额不等的工龄补贴。
五是建立村级干部免费体检的长效机制。
定期组织对村级干部进行免费体检,从今年起,该县还每年为村级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今年,共为414名村级干部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每人每年投保100元。
六是建立村级干部年终考核奖励机制。
制定村级干部考核明细表,从政治素质、遵纪守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事业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
对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村,下年度月工资按照书记1000元、主任800元、其他正编村干600元、副编村干300元进行发放;
对考核为称职的村,正编村干一次性奖励500元、副编村干奖励250元。
2.建立健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开展“人才惠农行动”。
全县以服务站点为依托,设置“农事村办”农资服务点45家,设立78个“农事科技信息栏”,组成县乡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组建产业指导服务小分队212个,开展“技术服务进农家”活动,至今全县农资服务点共销售优质平价的农药、化肥、农膜等价值830多万元,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咨询辅导3200多次,发布信息500多条,增强农民生产投入的针对性,提高经营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3.抓“四个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去冬今春,蒙山县通过多个一点的办法筹资在貌仪村、北楼村、黄村村等15个村,分别建立1个村级蓝球场,安装了灯光照明,购置了活动比赛用品用具,开展了100多场的文体活动;
以县电影公司为主建立了一支专业放映队开展电影下乡,每星期都到村流动放映1-2部优秀题材的国产电影;
由广电部门组建9支广播电视服务队进村入户安装卫星天线、修理电视机,实现了村村收看到卫星电视节目;
全县建立村级图书室65个,每个收藏农业科技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机修理、文学小说等书籍100套左右,较好地丰富和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抓村级“便民医疗室”建设。
蒙山县对村办公场所处在群众集中生活区域的,都尽量腾出1-2间房作为村医疗室,以方便群众就医看病,全县建立村组“便民医疗室”60多家,较好地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改善农村就医环境,“便民医疗室”医生不仅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还为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组织报销相关的医药费,基本上做到小病不出村,受益群众10多万人。
5.延伸触角,为民解忧促和谐。
蒙山县以“流动调解庭”和“警民服务站”为载体维护社会治安,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充分发挥1700多村民小组长和500多名村“两委”干部在排查不稳定因素、调解矛盾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把“触角”延伸到农村每个角落,倾听群众的呼声,收集反馈各种矛盾信息3500多条,及时化解严重纠纷100多起,有力维护蒙山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6.实行“村干代办制”和“镇村圩日联办制”为载体,为6230多户农村低保户办理申领手续,发放低保金314.5万元、发放1038户“五保户”供养金20.9万元、粮油12.5万公斤,发放困难救济金6万元、物资4.8万公斤,开展计生咨询服务1600次、办理一大批建房、身份证等申请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民群众,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增加了群众的满意度。
二、初步成效
蒙山县通过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制度以来,在服务农村基层,服务农民群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农事村办”成为利民惠民工程。
过去群众到乡(镇)政府、县城办事少则一天、多则需要二三天,推行“农事村办”之后,广大群众办事不出村,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更节约了时间,增加生产投入,促进了生产。
群众在推行“农事村办”工作得到了实惠。
二是切实转变了干部作风,“农事村办”成为效能建设工程。
“农事村办”通过把服务窗口前移,变群众跑为干部跑,有效地克服了乡村办事拖拉、效率低下、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转变了干部作风,提高了服务效能。
如蒙山镇洲南村洲南三组有4户村民,因承包田和一些开荒地被征2年后都没有得到征地款,蒙山镇成立了“农事村办”服务中心不久,接到洲南村“农事村办”服务站信息员相关的汇报后,“农事村办”服务中心即由镇司法所干部、驻村干部、农经干部组成“流动调解庭”深入到该组了解征地款分配未决的原因,并向生产组和被征地户双方当事人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知识,使小组方面懂得尊重村民合法利益的必要性、被征地群众认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双方主动退让,被征地群众顺利获得合理的征地补偿,生产组也维护了集体的利益。
象这样的事例不为鲜见,全县机关单位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有力地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成为强基固本的民心工程。
“农事村办”为基层党委政府面对面服务群众提供良好平台,使群众感觉到困难有人帮、意见有人听、办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从而更愿意向干部说心理话、真心话,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实践证明,推行“农事村办”不仅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促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成为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
四是村干部、党员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致富能力带头能力和意识有增强,村干部和骨干党员在种油茶、甘蔗、养兔、养蚕等种养加等方面积极领办项目,创办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5个,有力推动蒙山县农业名优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蒙山县“农事村办”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水平还不平衡,离“一员多能”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农事村办工作功能的发挥。
二是行政管理机制尚未能完全实现科学整合,部门一些资源、行政配套及审批权等还没能全部下放,延误了“农事村办”工作的纵向发展。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还很薄弱,村干部待遇水平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村干部全力推进“农事村办”工作的积极性。
五是县财政比较困难,全面开展“农事村办”对财政压力增大。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长效机制。
“农事村办”工作是落实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惠民工程。
今后要从领导组织上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工作体制;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行岗位目标制并实行绩效考核,规范办事人员行为,防止一些消极现象的发生,充分调动干部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努力抓好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为“农事村办”夯实服务基础。
村级服务站是推行“农事村办”制度的主要工作平台,蒙山县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低于200平方米的村级办公楼进行新或扩建,今年首先抓好10个村委楼建设。
并完善功能室的设置、办公用具的配备等硬件设施,各种记录簿、宣传表、卡、册等软件配套,促进“农事村办”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办事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
按照“一员多能”要求,今年计划结合“村干部大培训”、“三项建设”、“农村党员大培训”培训乡(镇)干部、县乡指导员党建特派员村组干部等人员培训,使各办事人员既熟悉本部门业务知识,又掌握其他部门的办事流程,成为业务办理的“多面手”。
四是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
村干部是推行“农事村办”工作的重要环节,他们积极参与与否直接影响到“农事村办”工作顺利开展和工作效果。
今年蒙山县计划研究出台提高村(社区)书记、主任和其他全额补贴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关文件,深入推进“农事村办”工作。
五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县乡单位的资源,为“农事村办”提供资金保障,提高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六是加大总结宣传力度,为“农事村办”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创新“农事村办”方式方法,提升服务“农事村办”的水平。
七是努力抓好六大活动使“农事村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之,要真正实现依托“农事村办”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常委九届七次、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以服务农民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基层为保障,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农村配套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将基层政府的便民服务平台延伸到村屯、服务到农家,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完善服务农村基层群众的新模式、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农村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