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新大纲文档格式.docx
《元明清文学史新大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史新大纲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戏曲
汤显祖与《牡丹亭》
八
清
清代文学绪论
清代诗词
清代散文
清代戏曲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曹雪芹与《红楼梦》
合计
34
第六编元代文学史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
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
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
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
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
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
一、元代文学的特点
1.价值追求:
“言志”、“教化”和“明道”,是元前中国文学在内容方面的普遍追求。
元代之后的中国古代文学,“俗乐”与“闲情”的价值被突出出来。
2.创作主体:
元代之前的文学巨匠,多是为封建正统观念所容纳的人物。
元之后的文学巨匠们多半是不能为封建正统观念所接受的人物。
3.文学性质:
元代之后,文学创作群体与文学接受群体之间,不再是一个等同的社会阶层,戏曲演出甚至还波及到农村,元曲接受群体之广大,是唐诗宋词无法同日而语的。
4.表现方式:
元代之前的文学以抒情为主,元代之后的文学以叙事为主。
由雅文学为主体向俗文学为主体的结构转变,还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终走向成熟。
5.文学形象:
在元代之后,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因为元杂剧成就高于元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专指元杂剧。
【散套】元曲术语,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第三节元杂剧
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宋杂剧,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伎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古代戏曲种类,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意味着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1.结构体制
2.音乐体制
3.演出要素
4.角色体制
【楔子】本意指一端平厚、一端扁锐的竹木片,多用于插入榫缝或空隙中,起固定或堵塞作用。
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是整部剧本中的有机部分。
【末本】元杂剧术语,“末”指男性角色,全剧职能由正末或正旦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元杂剧是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2.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3.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兴盛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4.元杂剧的繁荣,与元蒙时代对教坊和艺人的重视有关。
5.元代科举制度的废止,形成了元杂剧专业作家群,促进了元杂剧的兴盛。
【思考题】
1.名词:
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
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关汉卿及其创作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和为人、创作概况,认识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
一、生平
二、个性
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
一、历史剧
二、爱情风月剧
三、公案剧
第三节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题材选择
关剧题材广泛,几无所限制,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二、艺术体制
1.情节结构严谨,场面安排紧凑。
2.戏剧冲突激烈,节奏感强。
3.关目处理变化多端。
三、语言风格
自然质朴,本色当行。
1.为什么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占现存元杂剧剧目的十分之一,在240多位元杂剧作家中首屈一指。
(2)关汉卿杂剧题材广泛;
人物形象丰富多样;
揭露罪恶、高扬正义,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
(3)关汉卿杂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
情节紧凑;
节奏张弛有度;
善于设置悬念;
语言本色。
(4)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推动了元杂剧走向成熟。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二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重要杂剧作家的生平、创作和成就,掌握《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汉宫秋》、《倩女离魂》的题材源流变化,了解杂剧南移及其衰微的原因。
《西厢记》题材流变,杂剧衰微原因。
第一节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二、《西厢记》题材的流传与变异
1.西厢本事:
唐中叶元稹文言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主题是“始乱之,终弃之”。
2.秦观、毛滂曾将其改写成歌舞曲《调笑转踏》,写到崔张相会为止,以歌颂崔张爱情为主。
3.赵令畤(zhì
)改为鼓子词《商调·
蝶恋花》,卷首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
4.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扩展为一部五万字的讲唱文学巨著,又名《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
(参见教材第六编第一章第六节)改变了结局;
增加情节,改造人物,将其写成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赋予了它反封建的主题。
艺术上也有很大创新。
5.王实甫以《董西厢》为蓝本,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写成五本二十一折大型杂剧。
《西厢记》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它的反封建主题,它反映了青年一代要争取自己的美满婚姻和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大胆地唱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
第二节白朴和《梧桐雨》、《墙头马上》
一、白朴的生平和创作
二、《梧桐雨》
三、《墙头马上》
第三节马致远和《汉宫秋》
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
二、《汉宫秋》
第四节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一、杂剧的南移和衰微
衰落原因:
1.创作:
作品明显体现出南方的人文色彩,创作风格趋向典雅。
杂剧作家增长脱离现实的倾向。
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积极的抗争精神日渐消退;
原先本色与当行并重的做法,转为侧重辞藻的华美;
整本缺乏佳构,不太适合场上演出。
2.表演:
由于杂剧原产于北方,和北方的方言、音乐、民俗文化有密切联系,创作中心南移对其生长不利,故其后为南戏取代。
3.体制:
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其衰微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南戏更合于戏剧的本质,当它吸收了杂剧优长,由粗转精,便赢得了观众。
二、郑光祖的生平与创作
三、《倩女离魂》
离魂是剧中的主要情节,剧作家处理得比较出色和巧妙。
将倩女的灵魂与躯体分开后,一方面可以细致真切地表现她魂魄无拘无束的大胆与执著,写出其不愿受封建伦理道德束缚而追求婚姻幸福的真性情;
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她的病体所受的折磨,反映现实中多情女子相恋的痛苦。
1.《西厢记》题材的流变情况如何?
2.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各写了什么内容?
3.马致远《汉宫秋》的主题是什么?
4.元杂剧衰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倩女离魂》的情节有何特点?
其美学价值如何?
第三章南戏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南戏的体制特点、南戏代表作、荆刘拜杀四大戏文,掌握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等术语的涵义。
南戏体制特点,南戏之祖。
第一节南戏
一、南戏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和北方的杂剧、院本相对称,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是产生并首先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戏曲。
二、南戏的体制特点
(1)音乐单元:
南戏曲调可以自由选择曲调;
北剧有严密的宫调组织。
(2)音乐风格:
南曲轻柔婉转;
北剧高亢劲切。
(3)器乐伴奏:
南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北剧以弦乐为主。
(4)演唱形式:
南戏灵活多变;
北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
(5)剧本结构:
南戏以“出”为单位,可长可短;
北杂剧一般一本四折一楔子,结构固定。
(6)角色分工:
南戏脚色体制比较完备,“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脚色基本定型;
北杂剧只有“末、旦、净”三类脚色比较固定。
(7)曲白特征:
南戏俚俗浅露;
北杂剧曲雅而白俗。
(参见教材相关内容)
第二节高明和“南戏之祖”
一、高明的生平与创作
二、南戏之祖
【南戏之祖】元末高明所作南戏《琵琶记》,代表了南戏艺术的最高成就,对后来南戏各种声腔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所以又有“南戏之祖”之称。
第三节荆刘拜杀四大戏文
一、“荆刘拜杀”
【荆刘拜杀】元末著名的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的合称,又称“四大戏文”。
二、作品简介
南戏,南戏之祖,荆刘拜杀。
2.南戏和北杂剧在体制上有什么不同?
3.何谓四大戏文?
它们在题材内容方面有何共同点?
第四章元代诗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元代诗文创作的概况,掌握元散曲概念的内涵及重要作家,认识元代诗歌的特殊风貌。
元散曲。
第一节元代诗文概说(自学)
一、元代散文
二、元代诗歌
第二节元散曲
一、元散曲定义
【散曲】金元时期北方新兴的入乐歌唱的一种新诗体,可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代表了元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杂剧中的曲词称“剧曲”,与散曲中的套数联系密切:
杂剧每一折是一个音乐单元,也就是一套曲子,四支套数可以组合成四折结构的一个剧本。
换言之,一套剧曲可以独立为一支套数。
二、元散曲的形式和种类
三、元散曲的代表作家
元散曲。
2.散曲与词有何异同?
3.元散曲与元杂剧的关系如何?
第七编明代文学史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明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明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掌握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明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文体特征。
第一节明代社会特征
一、政治特征:
政治黑暗,强化君主专制。
二、思想文化特征
提倡程朱理学,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相结合的手段。
明中叶思想界张扬个性、肯定人欲,有利于思想解放,但过分宣扬色利欲望的追求与满足,又导致诲淫导欲、伤风败俗作品的问世。
三、经济特征
经济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扶持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明代文学特征
一、基本特征和主要成就
1.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地位提高,各类创作全面繁荣。
(教材P11)
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宝贵的贡献。
戏曲(P12)作品繁荣,题材广泛,艺术演进。
2.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
(P15)
3.大批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出现交融的景象。
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风貌。
(P5)
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注重情感表达,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
(P10、13)
二、章回小说的繁荣及其原因
1.时代因素:
君臣文士对俗文学的爱好,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小说戏曲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
李梦阳、王慎中、李贽等人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P10)
2.市场需求:
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市场需求促进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小说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文化阅读视野,经济杠杆的作用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热情。
(P11)
3.传播渠道:
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刻坊、印刷业的发展,为长篇小说能从作者及时传播给读者提供了物质基础。
口头流传的方式面临挑战,书面阅读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
4.审美情趣:
明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从传统的意境欣赏转向对世俗生活的观照。
三、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
1.概念
【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
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
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体制特征(参见教材相关部分)
1)章目: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初期目录单句为主、字数参差,后为双句对偶、渐趋工整;
2)正文: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3)结构:
保存了宋元话本开头用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首尾开合照应;
4)叙事:
以“话说”(却说、且说)起首,中间穿插诗词、韵散结合,在情节关键处收束,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3.艺术特征
可从成书、创作意识、题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六个方面来概括总结。
(参见教材11-12页)
章回小说。
2.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如何?
3.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4.明代长篇小说有哪些主要类型?
5.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与流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历史演义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认识《三国志演义》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历史演义概念。
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
一、史书杂传
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基本素材和基本框架。
范晔《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另外还有野史杂传如《汉末英雄传》、《曹瞒传》等,都为《三国演义》的成书提供了内容素材。
二、笔记小说
六朝时多种笔记如《魏晋新语》、《语林》、《世说新语》、《搜神记》等,也为它的成书提供了素材。
小说则有《三国志平话》、《太平广记》等。
三、唐宋诗文
唐人咏三国故事的诗歌,也是《三国演义》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罗贯中的创作思想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有不少唐诗被直接搬进《演义》中,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戏曲说唱
宋代讲唱文艺中,三国故事倍受欢迎,当时讲史一家中有专门讲说三国故事的科目和专业艺人。
除傀儡戏和影戏中采用大量三国题材外,宋元戏文和金院本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故事剧。
元代三国戏空前繁荣,大量出现的三国故事杂剧,同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和版本
一、作者
二、版本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与流传
一、历史演义小说的成熟
【历史演义】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一种类型。
它运用通俗的语言,以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事件为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借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理想。
(参见教材21页)
二、文学影响
三、社会影响
历史演义。
2.《三国志演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3.嘉靖本《三国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在体式上有什么区别?
第二章《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形成和基本特征,认识《水浒传》对后世社会与文学的影响。
《水浒传》的成书与流传,英雄传奇概念。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
一、史书
《宋史·
徽宗本纪》、《宋史·
张叔夜传》、《宋史·
侯蒙传》(参见教材P38)
二、笔记诗文
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参见教材P38)、南宋王偁《东都事略》、徐直之《忠义彦通方公传》、宋洪迈《夷坚志》、李若水(l092一1126)《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
三、说唱
在南宋的瓦子、勾栏中,说唱“小说”的盛况空前,其中最受杭州听众欢迎的为数最多的便是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小说”话本,有“杆棒”类“小说”《花和尚》、《武行者》,“朴刀”类“小说”《青面兽》,“公案”类“小说”《石头孙立》、《戴宗》以及《拦路虎》、《徐京落草》、《李从吉》等。
四、讲史(平话)
《大宋宣和遗事》,又称《新镌平话宣和遗事》。
五、元杂剧
今存元杂剧“水浒戏”共六种:
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三虎为关胜、徐宁、花荣)、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出场人物有:
宋江、李逵、史进、刘唐、阮小五)。
第二节《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
第三节《水浒传》的影响和流传
一、英雄传奇小说的成熟
【英雄传奇】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一种类型。
它以一定的历史人物、事件为依据虚构情节,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一般从“说公案”、“朴刀杆棒”、“说铁骑儿”一类的话本小说发展而来。
二、影响与流传
英雄传奇。
2.《水浒传》的成书与《三国演义》有何相似之处?
3.小说《水浒传》和元杂剧“水浒戏”在内容选取上有何差异?
第三章明代诗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明代诗文创作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家作品,掌握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概念的内涵,认识散曲在明代的发展及其特点,了解明民歌内容和风格方面的特征。
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的理论与创作。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明初诗歌
二、明初散文
三、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体】指明永乐、弘治年间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作家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因三杨均台阁重臣而得名。
诗文多为“颂圣德,歌太平”的应制、题赠、酬应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茶陵派】明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第二节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一、李梦阳与前七子
二、王世贞与后七子
【前后七子】明弘治、嘉靖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为代表的文学群体。
他们的共同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扫荡“台阁体”文风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有片面尊古、创作上一味模拟甚至剽窃的严重弊端。
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重视文学的独立性和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
2.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的距离。
3.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三、唐宋派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倡学习唐宋古文而形成的文学流派。
主张文以明道,创作出一些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
第三节晚明诗文
一、李贽
二、公安派
【公安派】晚明时期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首的猛烈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作家“三袁”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为“公安派”。
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表达作者的个性化思想感情。
三、竟陵派
【竟陵派】晚明时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而得名。
提出重“真诗”、“性灵”,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四、晚明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晚明时期盛行的一种文体,它体制比较短小精炼,序、记、跋、传等各体皆用,题材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表达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
五、明末文坛
【复社】明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的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学社团,以“复古学”为宗旨,欲借助复兴传统精神来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几社】明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等人创建的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学社团。
第四节明代散曲
一、特点
二、代表作家
第五节明代民歌
二、代表作
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2.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有何得失和影响?
3.唐宋派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否一致?
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西游记》的成书与流传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等相关知识,掌握神魔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西游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西游记》的成书,神魔小说概念。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
一、成书过程
1.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见教材P126),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宋时刊印“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元代是取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杂剧有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
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平话》。
3.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二、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西游记》的成就和影响
一、成就
【神魔小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一种类型。
它以神魔斗法故事为主要题材,尚“奇”贵“幻”,以游戏笔墨讽刺、批判封建社会的世态人情,折射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斗争。
(见教材P126)
二、影响
神魔小说。
2.《西游记》成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典籍和文学作品?
第五章明代短篇小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短篇小说的几种基本体式,掌握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等重要概念的涵义,认识古代短篇小说发生发展的过程。
话本、拟话本、“三言二拍”、“灯话三种”。
第一节话本与拟话本
一、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话本】唐宋元时流播于书场的口传故事称“说话”,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统称为话本。
体制特征
(1)题目。
(2)入话。
(3)头回。
(4)正话。
(5)篇尾。
二、拟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
【拟话本】宋元以后文人对已有的话本小说进行编撰、加工,或是模拟话本小说的说书体式而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习称拟话本。
兴盛原因
(1)话本小说的广泛刊行和流播,进入了市场化运作,经济杠杆刺激了文人投身其中,从对旧话本的加工润饰,进而发展到亲自编撰创作,促进了拟话本小说的大量面世。
(2)从小说体制和形式已在早期的说话艺术发展定型,并成为市民受众习惯的审美接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