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732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中册文学文化常识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⑤具名,在正文的右下方写上发信人的名字;

⑥日期,写在名字后面或下面。

2.《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见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课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以社会现实中的政治问题为评述、论证对象的议论文。

它包括从政治的角度评述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重要问题的各种议论文,也包括以说理为主的政治性评论文章。

其特点是有强烈的政治性、明确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说理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语言的准确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胡福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

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

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

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

2001年退休。

荣获“江苏社科名家”称号。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胡福明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代表人物。

2019年9月25日,胡福明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2020年10月18日,胡福明荣获南京大学哲学系“最高贡献奖”。

特约评论员文章。

报刊约请有关权威人士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的评论。

它是评论员文章的特殊形式。

论及的内容大都是事关全局和举足轻重的大问题,具有极强的专题性、理论性和政论性,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它一般要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开论述,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4.《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张岱年(1909年5月–2004年4月24日),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

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发微》《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玄儒评林》《文化与哲学》《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等。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让-雅克·

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

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

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

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关于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启蒙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气息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以鲜明的战斗性、革命性,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宣扬自己的观点,干预生活,抨击社会中种种不平等现象,揭露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罪恶,描绘理性王国的理想世界,表达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

5.《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

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

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代表作品《申辩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对话体是以人物对话为基本结构方式和表现形式的一种文体类型。

在人物对话中叙述事件、展开情节、交代环境和刻画人物形象。

对话的内容可以是对话人亲身经历的叙述和感受心理的自白,也可以是转述别人的生活见闻;

可以是两人对话,也可以是一人自白或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其他知识: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一说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是希腊语(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西方哲学,并为第一道德哲学家所述的西方伦理思想的传统。

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他后来的古典作家的著作而闻名,特别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

其他来源还包括同时期的Antisthenes,Aristippus和Sphettos的Aeschines。

阿里斯托芬斯是一位剧作家,是当代主要作家,在苏格拉底的一生中写过提及苏格拉底的剧本,尽管《希俄斯旅行日记》的片段提供了有关苏格拉底年轻时的重要信息。

柏拉图的对话是苏格拉底从古代生存下来的最全面的叙述之一,苏格拉底由此开始以其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正是这种柏拉图式的苏格拉底将他的名字赋予了苏格拉底讽刺和苏格拉底方法或共产主义的概念。

但是,现实中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在对话中对苏格拉底的刻画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疑问。

苏格拉底在后来的古代和近代对哲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等。

第二单元

6.《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

鲁迅(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曾评价: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共收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彷徨》(共收录《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示众》等11篇小说。

);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共收录《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共收录《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回忆性散文10篇);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三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等;

学术专著《中国小说史略》等。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

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活泼,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杂文是战斗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喉舌作用。

如《庄周买水》《剃光头发微》等文章。

杂文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

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

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

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

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鲁迅语),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合情理之处。

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

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

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7.《包身工》夏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

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

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

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

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

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

报告文学《包身工》。

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又因为它是“文学”,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三个基本特征。

8.《荷花淀》孙犁

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

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

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芦花荡》《荷花淀》《嘱咐》;

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

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等。

他的著名小说《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的先河。

关于“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孙犁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流派,成员包括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该派作品大多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冀中农村水乡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

作品格调清新,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语言明快,有诗化的特点,吐露出华北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具有感染力,有“诗体小说”之称。

《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

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

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

代表作品代表作品:

《三里湾》《小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邪不压正》《锻炼锻炼》等。

《小二黑结婚》开创了中国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

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成为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2019年9月23日,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关于“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赵树理为代表的现代小说流派。

他们的作品基本取材于农村充满尖锐复杂矛盾的现实生活,揭示时代的巨大变化。

创作手法上讲究情节的连贯性和故事的完整性,常采用白描手法塑造形象。

由于该派作家大多是山西人,因此语言运用上也以山西方言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主要作家有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党费》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

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

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

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

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

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国作协理事;

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妈妈》、《灯光》、《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赶队》、《珍贵的纪念品》、《小游击队员》、《草》、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等。

其中,1974年他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第三单元

9.《屈原列传》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纪传体,是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

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该体裁形式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作品《史记》。

关于《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关于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关于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汉字文化圈国家,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关于《离骚》: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

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

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①姓和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区别的。

姓是一种族号,用来“别婚姻”。

由于人口繁行,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文中“楚之同姓”说明“屈”是氏。

②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担任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