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厥Word格式.docx
《煎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煎厥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主胜则寒气逆满,食欲不下,甚则为疝。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素问》)不得隐曲,阳道病也。
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以类察之,可得其义。
(《类经》)心掣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
(《素问》)心掣,心引而动也。
心不易受邪,在五行为火。
胆与三焦之火既炽,则同气相求,必归于心,心引而动,名曰心掣。
(吴鹤皋)结阳结阳者,肿四肢。
(《素问》)结,谓热结也。
外为阳,热盛则肿,而况四肢又为诸阳之本乎?
(《内经拾遗》)结阴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内为阴,血得热则行,渗入肠间,故大便下血,结以渐而加,则血以渐而甚。
(《内经拾遗》)厥疝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素问》)脾色黄,黄脉之至,犹言脾脉之至也。
脾脉之来,大而且虚,必有积气在于腹,有厥逆之气,名曰厥疝。
不特男子有之,女子诊法相同,以风气通于肝,木盛而克土也。
(《内经拾遗》)心疝诊得心脉而急,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
(《素问》)心脉急,少腹有形者,心不受邪,受邪必传于腑,故少腹有形也。
心气逆而不顺,当痛不已。
此证当兼心气治,不止为寒所中也。
(《宣明论》)搏与急,皆阴也;
滑,阳也。
阳内阴外,见于心部,则为心疝。
(吴鹤皋)解冬脉太过,则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
○尺脉缓涩,谓之解。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
刺足少阳。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酸,体解然不去矣。
(《素问》)解一证,由肝、肾二经之虚。
盖肝主筋、肾主骨,肝虚则筋软而无力以束周,身肌肉皆涣散而若解;
肾虚则骨痿而不能自强,遍体骨节皆松懈而多,故恹恹悒悒。
若有不可以为人,并不自知所以为人者,则肝、肾二经之虚为已极矣。
(沈金鳌)解,懈也;
,迹也。
谓不耐烦劳形迹困倦也。
寒不甚,热不甚者,病在半表半里也。
见人惕惕然者,邪在胆也。
少阳为木火之经,故热多而汗出甚也。
○髓为骨之充、精之属也。
精髓受伤,故为干枯消铄酸等病。
解者,懈怠困弱之名,阴之虚也。
阴虚则气虚,气虚则不能举动,是谓不去也。
(《类经》)蛊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素问》)脾受风邪,传于肾经,邪热内烁,故其证少腹冤热而痛。
真精不守,故其证溲出白液。
病曰蛊者,以邪热内烁,真精不守,久而弗治,适以丧志也。
水之精为志,丧则精从之。
《左传》谓惑以丧志为蛊者如此。
(《圣济总录》)白淫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素问》)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则伤脾。
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则伤肝。
肝伤则无血以养筋,故发为筋痿;
脾伤则土不足以胜湿,故发为白淫。
白淫,今之浊带也。
(吴鹤皋)螈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
(《素问》)精属肾,筋属肝,脉属心。
精盛则滋育诸筋,荣灌诸脉,故筋脉和柔。
今也风客于肾,病蛊出白,则精已亏矣。
《经》所谓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者如此,其筋脉燥急相引而是也。
(《圣济总录》)劳风劳风发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治之奈何、以救俯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素问》)风为百病之长,热为六气之邪,俱易伤人。
热甚则能食气,风甚则数变非常。
盖人身之气,惟肾生之,惟肺主之。
气化于精,精生于气。
肺主皮毛而属金,火烁流金,故曰食气。
风动火炎,烁金尤易,所以腠理外干风邪,则肺壅不通,高源先竭,矧兼食气之热耶?
人知风寒为害,思患预防,至若风热为患,或因热生风,或因风鼓热,人所不防者也。
其始不过鼻塞声重,或恶风,或不恶风,或身热无汗,或干咳无痰,或喉痛头痛,斯时略进甘桔、
僵蚕、牛蒡、薄荷
等类,风热消化,引精咳出稠涕,数日自愈。
若视为泛常,不向医药,不慎口腹,恣肆房帷,直至热邪内结,致成喉痹、牙疳者有之;
热结巅顶,头风灌目而瞽者有之;
填塞阳明少阳,纠结
听会而聋者有之;
由胆移热于脑,而成鼻渊者有之;
头面肿,五官闭塞,致成骨槽风者有之;
颈项粗大,而成虾蟆瘟者有之;
结聚不解,而为瘰
者有之;
热移大肠,痔漏者有之。
至于风热相搏,结而不化,久咳无痰,以致动血。
医者见其咳血,便云有火;
见其发热便云阴虚。
不审此火何来,阴虚何自,非滋阴降火,即保肺敛阴,甚至明知其有外因,犹必执定夺血毋汗之成竹于胸中,不思虚火宜滋,贼火亦宜滋乎?
滋敛无休,嗽热日甚,脏腑递损,声音喑哑,肺痿而死;
脓血杂至,胸背隐痛,甲错侧卧,肺痈而死。
俗云:
伤风不愈变成劳,其实医者有以成之也。
世之病劳者,真劳本不多见,大率皆由于此。
经衣冠文物明言之,何不察也?
按巨阳者,即太阳。
皮毛腠理,肺之合也。
引精者,上引津液而为痰涕也。
不精者,老弱之人也。
大概少壮之人,止须三日,便可引精为痰;
中年则阴气自半,生化日迟;
若老弱则殆甚耳。
治法当于肺下求之,不外清散润下。
温补之误犹可修,维滋敛之误绝无可救。
(曹恒占)
阴阳交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素问》)发热脉燥,病温之证。
汗出而复热,脉躁不为汗衰,则汗非阳邪,乃阴液交出于阳耳。
而狂言不能食,是又阳邪交入于阴,是邪益深而正益负,故为死征也。
(吴鹤皋)风厥有病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汗出而身热者,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素问》)风,热邪也;
厥,气上逆也。
○一阴,谓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也。
心为火、肝为风,风火交作,则为惊骇。
心脉出属心包,在膺背之间,故背痛。
五气所病,心为噫,故善噫。
欠,曲引肢体之名,木曲之象也。
是皆风火逆而为患,故曰风厥也。
(吴鹤皋)重强脾脉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素问》)重强,言邪胜也。
(吴鹤皋)跛跛,风、寒、湿之病也。
(《素问》)足前点步曰,一足偏引曰跛,此风、寒、湿三者为病也。
(吴鹤皋)痹气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是人多痹气也。
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水中出。
(《素问》)阳虚生外寒,阴盛生内寒,人身阴阳偏胜,则生寒热,不必外伤于邪气也。
痹气内寒者,以痹气而血不能运,阳虚而阴自胜,故血凝泣而脉不通,身寒如从水中出也。
(《圣济总录》)骨痹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问》)
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
肾水流行,则水满而骨强。
迨夫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
肾脂不长,则水涸而气不行,骨乃痹而身乃寒也。
虽寒不为冻栗者,盖肝、心二气为阳火,一水不能胜之,特为骨寒而已。
当挛节者,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矣。
(《圣济总录》)肉苛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营气虚,卫气实也。
营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
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素问》)血为营,气为卫,气血流通,则肌肉无不仁之疾。
及营气虚,卫气实,则血脉凝涩,肉虽如故,而重为苛也。
(《圣济总录》)涌水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状也。
(《素问》)肾为肺之子而主水,大肠为肺之腑而为传道之官。
肺受寒邪,则传于肾,肾受寒邪,则水闭郁而不流,水无所归,则客于大肠而不下。
且水性流下,今乃客于大肠,不得宣通,故其涌溢如囊裹浆水也。
(《圣济总录》)口糜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
(《素问》)小肠之脉,循咽、下膈、抵胃。
热气厥逆,膀胱移热于小肠,胃之水谷不得传输,于是下则秘塞不通,上则口疮糜烂也。
大抵肠胃壅热,自必熏蒸于上,未可概用敷病,当求其本而治之。
(《圣济总录》)瘕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
(《素问》)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二者皆以传化为事。
今也小肠受热,移于大肠,则阴气虚而津液耗,津液既耗,不能滑利,故糟粕内结而为瘕聚。
肠间菀结,大便秘涩是也。
(《圣济总录》)食亦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素问》)胃为水谷之海,胃冲和,则食饮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
若乃胃受邪热,销铄谷气,不能变化精血,故善食而人瘦也。
病名食亦,言虽能食亦若饥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以胆为阳木,热气乘之,则铄土而消谷也。
(《圣济总录》)衄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传为衄瞑目。
(《素问》)鼻中出血,谓之衄。
盛者为衄,微者为。
失血既多,目无所养,又以移热灼其阴精,故令人瞑目。
(吴鹤皋)血枯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
若醉入房中,气竭及伤肝也,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素问》)妇人血枯经闭,此病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如唾血、时时前后血便是。
若酒醉入房,气因之而竭,肝因之而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内经拾遗》)伏梁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
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素问》)根,病之所穷止也。
伏梁,言如潜伏之桥梁,为患深着之名。
此与《难经》论伏梁不同,彼为心之积,是脏之阴气也;
此为聚脓血,是阳毒也。
(吴鹤皋)风成寒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瘦,则外泄而寒,则寒中而泣出。
(《素问》)风邪客于胃中,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下循鼻外,风气循脉至于目内皆。
人瘦则腠理开疏,风邪投虚而入,故津液化而为目泪泣出也。
(《圣济总录》)风成热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素问》)风者,阳气也,善行而数变。
风气客于胃中,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蒸郁于中,故谓之热中。
然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下循鼻外,热气循入,故令人目黄也。
(《圣济总录》)脑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素问》)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始自阳经。
督脉乃阳维之会,自风府而上至脑户。
脑户者,督脉、足太阳之会也。
又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交巅,上入络脑,今风邪客搏其经,稽而不行,则脑髓内弱,故项背怯寒而脑户多冷也。
(《圣济总录》)首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诸阳之脉皆会于头,新沐皮腠既疏,风邪乘之,客于首而病也。
(《圣济总录》)漏风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素问》)酒所以养阳,酒入于胃,与谷气相搏,热甚于中。
其气
悍,与阳气俱泄,使人腠理虚而中风,故多汗恶风,不可单衣。
其喘息而少气者,热熏于肺,风客于皮毛也。
口干善渴者,汗出多而亡津液也。
懈惰而不能劳事者,精气耗竭,不能荣其四肢也。
谓之漏风者,汗出不止,若气之漏也。
(《
圣济总录》)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素问》)胃脉从
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
。
故胃风者,令颈多汗。
胃主受纳水谷,胃受风,则气上涌,故食饮不下,膈塞不通。
胃脉循腹里,故善满。
失衣则风寒助邪,脉益凝涩,故令
胀。
食寒则胃气虚衰,不能运化,故令泄。
胃主肌肉,故形瘦。
风热蓄聚于胃,故腹大。
(吴鹤皋)目风眼寒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素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血气与脉,并上属于脑。
今风入系头,则血脉凝泣,不能上注于目。
又肝主目而恶风,目受血而能视,今风寒客之,故令目风眼寒。
(《圣济总录》)疹筋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病名曰疹筋。
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素问》)尺脉数甚,肾水虚也。
水不足以养木,故身之大筋劲急而见。
疹筋,病筋也。
腹为宗筋所径,故腹必急。
筋病而见白色,金克木也。
肾病而见黑色,脏气脱也。
(吴鹤皋)肺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素问》)沉与搏,皆阴也。
见于肺部,则肺气病,故为肺疝。
(吴鹤皋)风根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素问》)风毒根于中,故环脐而痛。
脐为人身之枢,枢病则不能旋斡阴阳之气,故身体、髀、股、皆肿。
(吴鹤皋)附案一子腹痛三年,发则喊叫不可耐,遇风则寒热呕吐,面青脉弦。
余诊之曰:
此风根也。
方用桂枝、防风、柴胡、黄、白术、陈皮、半夏、白芍、甘草、生姜,二剂平,四剂愈。
(许宣治)脾瘅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
(《素问》)口甘一证,《内经》谓之脾瘅。
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
人之饮食入胃,全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
一有不和,则肥甘之疾顿发,五味精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
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
《内经》设一兰草汤,味辛足以散结,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
暑湿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
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证,当宗大
半夏汤及六君法,远甘益辛可也。
○兰草即佩兰叶,俗名省头草。
妇人插髻中以辟油腻之气,形似马兰而高硕,气香味辛性凉,用以醒脾气、涤肥甘也。
(《临证指南》)胆瘅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素问》)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十一脏之所取决,咽为之使,主藏而不泻。
今数谋虑而不决,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气上溢而为口苦也。
(《圣济总录》)控睾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素问》)小肠受寒,则少腹疼痛,控引睾丸,牵引腰脊,上冲于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有如此者。
(《内经拾遗》)脱营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素问》)失营一证,《经》谓先富后贫,先贵后贱,心志屈辱,神气不伸,而忧煎日切,奉养日廉,如有此患也。
夫营属阴血,卫属阳气,脉中脉外,乃往来之道路,故百骸得以荣养,经络得以流通,又何至脱营失精,而病从内生哉?
无如禀赋素虚,平日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郁火相凝,隧痰停结,乃成是证。
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半载一年,方生阴痛。
或破烂紫斑,渗流血水;
或泛如莲,秽气熏蒸,气血衰败,形容瘦削,未有不毙者矣。
盖肝主谋虑,心主血脉,肾主五液。
思虑多则伤肝;
精神耗则伤心;
精液少则伤肾。
肝伤则筋不荣而肿;
心伤则血不生而枯;
肾伤则液不润而涩。
漫肿无头,发在关节,病虽在经,根实在脏。
譬之树木,根摇而枝叶已先萎矣。
奈何医家误认流痰痈毒,药进清凉表散,愈耗阴血,是速其危也。
不知流痰之发,坚而痛,痛而红,红而肿,肿而溃。
在阴则平塌不红、不肿、不痛,数日立毙。
失营则坚久隐痛,皮色如故,数载乃亡。
见证不同,治法各异。
初起宜六味归芍汤,救其根也;
病久隐痛阴亏者,宜左归生脉汤,补其元也;
阳亏者,宜十全大补汤,培血气也。
(《会心录》)
失精尝富后贫,名曰失精。
(《素问》)富则膏粱,贫则藜藿。
先丰后歉,脏液不生,名曰失精。
(吴鹤皋)洞肾脉微缓为洞。
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灵枢》)还与旋同,洞当作。
《仓公传》曰:
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
注谓后如厕也。
(《内经拾遗》)膈洞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
(《灵枢》)开属太阴,主于脾也。
输,营运也;
膈,塞也;
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也。
(《类经》)三焦约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
(《灵枢》)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小腹痛肿,小便不利,此邪热在三焦,约束而不得行耳。
治当疏导三焦,分别清浊。
(《内经拾遗》)唏人之唏者,何气使然?
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灵枢》)唏,欷也。
《释义》云:
悲泣气咽而抽息也。
一云:
泣余声。
悲忧之气生于阴惨,故为阴盛阳虚之候。
(《类经》)人之者,何气使然?
胃不实,则诸脉虚。
诸脉虚,则筋脉懈惰。
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
(《灵枢》)即战之属。
因寒而战者,谓之寒战。
其有战不因寒者,由气虚耳。
胃为脏腑之海,胃不实,则诸脉虚,故为战。
(《类经》)太息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灵枢》)此言人之所以太息而有刺之之法也。
人之心皆有系,惟忧思则必系紧急,而气道约,约则出气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当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络及足少阳胆经,皆留其针以补之也。
(马元台)石瘕石瘕何如?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灵枢》)膀胱为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焉。
寒气客于子门,则气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以留止,结硬如石,是名石瘕。
此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可宣导而下出者也。
(罗谦甫)肠覃肠覃何如?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灵枢》)肠者,大肠也;
覃者,延也。
大肠以传导为事,肺之腑也。
肺主卫,卫为气,得炅则泄,得冷则凝。
今寒气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延久不已,是名肠覃。
夫气散则清,气聚则浊,结为瘕聚,所以恶气乃起,
肉乃生。
小渐益大,而鼓其腹,状如怀子。
此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应时而下,非胎娠也。
(罗谦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