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322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 蝎子的来源与养殖Word文件下载.docx

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

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

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

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

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

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

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

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

在交配时,雄蝎的精棒刺入母蝎的体内,母蝎感到很难受,便向雄蝎发起进攻,雄蝎此时必须赶紧逃跑,否则母蝎会将其吃掉.传说母蝎会吃自己的孩子,其实吃掉的是病了的小蝎子.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

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

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

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

《本草衍义》中说:

“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

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

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蝎子作为一大名菜早已进了宾馆、饭店甚至于寻常百姓的餐桌。

常食之不仅有良好的去风、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而且对于消化道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均有疗效。

目前,蝎子制品作为良好的滋补和保健食品正兴起于大江南北。

蝎子之所以能够被老百姓接受,是因为它体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7种,微量元素14种,是一种滋补的佳品,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对神经系统、心血管、乙肝、肾炎、胃炎、皮肤病及肝癌等多种疑难病症有独特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滋补健康之功效!

目前以蝎子配制的汤剂达百余种,全蝎配成的中药达60多种。

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丸”、“牵正散”、“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第一节蝎子养殖方式

蝎子养殖方式很多,小规模的有盆养、缸养、箱养,大规模的有池养、房养、蜂巢式养殖等。

不论哪种养殖方式,基本原则是模似蝎子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蝎子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

下面分别介绍池养、房养和蜂巢式养殖方式:

1、池养法

在室内或室外(室外要搭棚盖,以防雨水)用砖砌池,规格视引种蝎苗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为560条成龄蝎,需建1立方米的空间。

普遍的建池尺寸为:

高0.5~1米,宽1~1.5米,长度可因地制宜确定。

砌好池后,池内壁不必用灰浆抹,以保持池面粗糙,利于蝎子在内攀附、爬动、栖息。

池外壁可用少量灰浆堵塞砖缝,防止蝎子从缝隙中外逃。

池面内侧近顶中处,在涂抹的灰浆干结之前,可镶嵌光滑材料,防蝎从顶口处外逃。

光滑材料可用玻璃、塑料膜等。

蝎池可建成数层的立体结构,一般用近地面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鳖虫或黄粉虫等)。

蝎池每层间应有20~30厘米间距,供操作管理用。

池内中央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栖息的假山,并留出足够的缝隙供蝎栖息。

假山周围离池壁应有大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止蝎借助假山逃跑。

2、房养法

房式养蝎有很多建筑式样,一般是建土砖坯的泥房,房高2~2.5米,长4米,宽2.5米,墙厚23~28厘米,墙外壁用石灰等三合土密闭加固后粉刷。

最好用陈旧的土砖坯,砖坯之间留出宽0.5~2厘米大小不等的缝隙不要抹泥,墙内壁不要粉刷,以便蝎子藏身。

或用一特制的模具,自制一侧有孔隙的土砖坯,墙的南侧可开2~3个窗口及一个门。

层顶可用细铁丝网覆盖,然后再盖塑料薄膜,薄膜上还须盖竹垫或草垫;

或在铁丝网上盖油毛毡,以防敌害侵入及铁丝网生锈。

近墙角基部可留一些通向层外的小孔隙,能让大、小蝎子自由出入。

在距房约1米处的四周修一道环形的防护沟,用水泥、沙子、石灰、黄土混匀后砌成。

沟宽、深各60厘米,进水口和出水口距沟底分别为60和40厘米。

沟内保持常年有水,这样既可防止蝎子逃跑,又能防止蚂蚁入侵。

屋内还需用土砖坯摆几道条形或环形的矫砖垛、形成更多的缝隙供蝎子栖息,但要注意留出人行过道。

场内的设备除了排水沟、活动场地以外,有的还需安置驱鼠、驱鸟设备,在饲养区安装诱虫灯,在活动场地造一些碎石堆,形成适宜蝎子活动的小环境。

还需要活动场地中与围墙外堆放一些麦秸、稻草、豆藤,并拌以适量麸皮、米糖及猪、马粪尿,使其孳生一些虫类供蝎食用。

3、蜂巢式养蝎法

传统的人工养蝎多采用盒式养殖(即在光滑的盒子里放上多层瓦片),它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缺陷:

第一,孕蝎是混养、群养的,造成雄蝎及待产孕蝎干扰产仔孕蝎,使产仔孕蝎不得安宁,仔蝎不能安全度过吸收蜕变期,而掉下母背大量死亡;

第二、雄蝎、待产孕蝎及母蝎也大量残食初生仔蝎,使仔蝎存活率不高;

第三,温度与湿度的调控不易协调,往往造成高温带来的高湿(喷水少了,蒸干了),严重影响蝎子的繁殖和蜕皮,致使大量幼蝎因湿度不合适,蜕不下皮来而死亡,许许多多的养蝎者因此而饲养失败。

而蜂巢式养蝎法克服了以上缺点。

在蝎窝的构造上,这种蝎窝由内外两层板组成,内板的规格为60厘米×

21厘米×

4厘米,其上均匀分布着4列15行(60个)4厘米×

3厘米×

3厘米的槽,外板规格为60厘米×

2.5厘米,其上均匀分布着4列15行(60个)1厘米×

1厘米的穴孔,内外板合起来正好一个穴孔对准一个槽(即单房小蝎室)。

用八套内外板围起来(先用水泥把内板固定围起来,再用铁卡将外板和内板卡在一起,使整个蝎窝保持内板是固定的,外板是可活动的便于捕捉、管理)就组成了一个蜂巢式蝎窝,从外观看,一个蝎窝就像一个蜂巢,周围都是眼。

饲养时,把板围起的空心填上土,栽上花草,然后浇水,既养花观景,又使土壤保持湿润。

这种方式使孕蝎自然分窝产仔,防止了其相互干扰的母食仔现象,又能保持幼蝎蜕皮所需要的湿度(55%~75%),使它生长发育的环境更加接近于自然环境,大大提高了仔蝎成活率。

第二节怎样养好新购进的种蝎

对初次养蝎者来说,新购进的种蝎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那么怎样才能养好新购来的种绢呢?

可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种蝎购进后,应投放于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稍潮湿的大棚内。

此时放养量宜少不宜多,等种蝎过7天左右渐渐适应新的环境时,再酌情增加饲养密度。

2.购进种蝎时应向原养蝎者询问一些关于购回去应喂哪些饲料、采取哪种养殖方式和关键的养殖技术等,以便仿效,使新购的种蝎能尽早适应新的环境。

种蝎投放新环境前,应对新的场地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投放后及时供给清水,5—6天后待种蝎充分适应新环境后,做第1次投喂饲料。

3.对新环境中的种蝎应做到定时、定量、定水,投放饲料视养殖的多少而定,一般2-7天投喂1次。

水盘3-5天清换1次。

投喂的饲料种类应尽量做到多样化。

这样可促进种蝎的食欲。

可投的饲料除人工养殖的黄粉虫、土元和无菌蝇蛆外,还可投喂米蛾、蟋蟀、蝗虫、蚂蚱、蜘蛛等。

夏季也可用黑光灯诱捕各种昆虫入棚,让其自由采食。

不同的昆虫体内都含有不同的营养,不同的营养对新环境中的种蝎生长繁殖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4.对新购进的种蝎除定期消毒外,还应保持适宜的室温(28℃-36℃),适宜的湿度,活动区土壤含水量16%,空气相对湿度65%-85%,另还应保持活动区的卫生,对剩余的残渣饲料及时清除。

第三节养蝎成功的七条经验

人工养蝎是一项大有可为的特种养殖业,可养蝎能够真正成功且又发展成规模的却很少。

幼蝎脱皮难、生长速度馒和种蝎繁殖率低是养蝎失败的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提高养蝎的成功率呢,河北内邱县粮贸大厦利民种蝎养殖中心给合十多年的养殖实践,总结出以下7条经验,可供养蝎爱好者参考借鉴。

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蝎子属昼伏夜出动物,喜潮伯湿、喜阳怕光,有爱钻缝隙的习惯,建窝时应尽量仿拟蝎子的野生条件,还由于蝎子吃食及活动时喜欢在潮湿的地方,休息时爱栖息在干燥之处,蝎窝最好建成下湿上干的特殊环境。

蝎子群养时还有为相互争食、夺偶而残杀的通病,最好采用大面积隔离饲养法,可充分提高养蝎成活率。

二、种蝎和密度:

选育种蝎时要挑个体大、健壮有孕的母蝎和青年公蝎,为避勉蝎子残杀,放养密度一定要合理。

一般临产母蝎每平方米最多不超过600只,30天以外的孕母蝎饲养密度可酌情增加。

没有养殖经验的初养户,为避免蝎子残杀造成养殖失败,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管理模式。

此种养法具有提高二龄蝎成活率,适宜3-6龄蝎发育成熟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成功率较高。

三、饲料搭配多样化:

蝎子喜食体软多汁类昆虫,投喂饲料应以肉食性动物为主,昆虫的种类越多越好,因为不同的昆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对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及脱皮等均有促进作用。

无论春夏秋冬一定供给足够的昆虫类饲料,投喂食物时一定要定时定量,可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当供给除昆虫类以外的饲料,投喂饲料时可在天黑前1小时进行另外除满足日常蝎子饮水外还要不断喂给一些西瓜皮、西红柿等水果类植物饲料,以充分满足蝎子的营养需求。

如发现有幼蝎脱皮困难猝死时,还应在黄粉虫的饲料里加喂适量的胱氨酸、维生素、土霉素和食母生等,让蝎子间接吸收营养。

四、及时分离各龄蝎:

蝎子的生长速度与其本身的摄食能力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既便是同一窝繁殖的幼蝎生长差异也是很大的。

在生长过程中,个体健壮的大蝎最容易吃掉体质弱的小蝎,末脱皮的吃掉正在脱皮的残弱蝎,为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可在事先多准备一些场地,将体质强弱不同的同龄蝎分别饲养并经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始终做到及时分养,规格一致。

在放养幼蝎的密度上最好的控制在二龄蝎每平方米10000只以下,3-6龄蝎在5000只左右。

五、温湿度的控制:

蝎子属低等的变温动物,要提高养蝎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采取恒温养殖,实践证明最适宜蝎子生长繁殖的温度为28℃-39℃之间,也只有在这个温度之内蝎子的采食量多,生长速度最快。

因此应在蝎窝内因地制宜地装上加温设备,千方百计保持适宜温度,除此之外蝎窝周围的环境湿度也很重要,可采用洒水蒸汽等方式控制在65%—85%之间。

六、日常管理及疾病防治:

养蝎时不管规模大小都应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详细的生产记录,每天定时观察蝎子的活动、捕食、饮水、蜕皮、产仔、病害及死亡等详细情况,根据气温变化及时采取增减温措施,对伤弱病死蝎要及时诊治处理,定期在蝎子的非产期非脱皮期对蝎窝进行卫生清理消毒,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七、公蝎的搭配及分窝:

公母蝎的自然配数应为1:

2,最多不应超过1:

3,蝎子虽属一次交配终生受孕的特殊动物,但也应合理的搭配公蝎,如果母蝎产仔后失配或漏配,将会直接影响以后的母蝎产仔数量和成活率,在孕蝎产仔前,应把公蝎全部捉出,另池饲养,以免公蝎扰乱孕蝎产仔或食仔蝎,孕蝎产完仔大小分离后,应及时将公蝎放回母蝎池内,让其自由交配,为下胎产仔打好基础,另外为防止血缘近亲交配,同窝繁殖的公母蝎长大后不能交配以免影响产量,可将公蝎组织起来和其它地方的公蜗互换。

第四节如何提高人工养蝎的成功率

说起蝎子,众人皆知,它既是名贵药材,又是美味佳肴,用途十分广泛。

因而可以说人工养蝎是一项大有可为的“黄’金事业”。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人工养蝎能真正成功且发展成规模的却甚少!

据调查:

仔蝎死亡率高,幼蝎生长速度慢及种蝎繁殖率低是如今众多养蝎户在饲养上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人工养蝎的成功率?

河南农业大学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在这方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下面着重从六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蝎子是一种喜阳怕光,喜潮怕湿的特种经济动物,同时还有钻小缝的习性。

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尽可能地模拟蜗子的野生生活环境。

目前建蝎场从单位面项积和投蝎数量来规划,不外乎有两类:

即合群饲养法和隔离饲养法。

实践证明:

合群饲养法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蝎的成活率较低,因此在建蝎场上尽量采用隔离饲养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工养蜗的成活率。

二、育好种蝎,放养密度适宜

育好种蝎,是发展人工养蝎的基础。

种蝎要挑选个体中等,健壮的公、母蝎。

在生理上蝎子属于冷血动物,没有互爱性,所以它们之间就有互相残杀的本性。

在饲养过程中,放养蝎子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关系到养蝎成败的关键。

为了避开蝎子这种互相残杀的本性,就要限制蝎子的活功区域,采用密封、固定、限量的大棚式养殖方法。

或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模式,集盆、瓶和池于一体,便于管理,易于观察且清理方便。

实践养殖证明:

此种养法具有提高2龄蝎成活率,适宜龄蝎发育,利于4-5龄蝎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成功率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饲养模式。

三、饲料多样化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喜吃质软多汁昆虫。

投喂时应以肉食性饲料为主,饲喂的小昆虫种类愈多愈好。

种类不同的昆虫体内含有不同:

众的氨基酸,而不同的氨基酸对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及蜕皮等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所以说饲料的种类愈多就能更全面的增加蝎子的营养。

无论春夏秋冬,蝎房内只要保持温度在28℃-38℃时,投食时间一般应放在天黑前l小时进行。

每次投喂量应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量供应。

总之在供料时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昆虫类饲料要以“满足供应、宁余勿欠”为原则。

组合饲料要以“限量搭配、宁欠不余”为原则。

供水时间应放在投食前两个小时进行。

四、各龄分养

蝎子在饲养过程中,即使是同时繁殖出的蝎子,在生长中差异也是很大的,若不及时分养,个体大的就会残杀个体小的,未蜕皮的残杀正在蜕皮的。

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允多准备一些蝎池,将同龄蝎互相放在一起,而且要经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始终做到及时分养,规格一致,以利于同步生长。

五、恒温饲养

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又得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

蝎子的冬眠期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所致。

早春当气温达到10℃以上时,蝎子便开始复苏,出外活动寻食,当气温低于10℃时便先后开始寻窝冬眠。

据试验证明,蝎子在28℃-38℃时,活动时间最长,采

食量最多,生长繁殖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装上加温设备,使蝎场内温度保持在28℃¢38℃之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之间,投食、供水等方面与夏季一样。

六、做好蝎场管理工作

人工养蝎是一项细心加耐心的工作,蝎场管理的好坏与养蝎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有很大关系。

人工养蝎当今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在养殖上应有一套较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记录,不断总结经验,如每天定时下蝎场观察蝎活动,并记录蝎子的捕食、饮水、蜕皮、产仔、病虫害及死亡等详细情况。

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

定期定时投放食料,对伤、弱、病蝎做到及时处理。

重视蝎场卫生,经常打扫蝎粪和残食,保持水池的清洁,让蝎始终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之,人工养蝎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特种养殖项目,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蝎的重要条件。

另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想办法。

只要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相信人工养蝎的成功率定会大有增加。

第五节蝎的孕期管理

在自然温度里,蝎子每年大都繁殖一次,时间为农历的六至七月份。

在孕蝎繁殖以前应加强管理,确保产出仔蝎的成活率。

此时的管理重点是:

1.采取多种类投食:

在蝎子怀孕期间,应及时的供给足够的多种类的饲料来满足孕蝎的需要。

如供给肉类、昆虫类、配合类均可。

这些饲料可交替投喂,使孕蝎能吃到足够的营养丰富的饲料来补充体’内胚胎的正常需要,让胚胎发育得更快。

2.按时供水:

蝎子怀孕期要比未孕时需水多一些。

这时若管理不善,常因缺乏饮水往往会出现孕蝎与孕竭间的互相残杀或强吃弱的现象。

所以在此期间要做到精心管理,供水次数应比往常多一些,并经常保持供水干净清洁。

同时要按时用高锰酸钾洗刷供水器具及池内消毒。

3.保持活动区的清洁:

应特别注意孕蝎活动区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变质的饲料及残渣和死蝎,以免污染环境,影响孕蝎的正常采食及胚胎发育。

总之,这时要给孕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安静、新鲜的活动场所,让其能够正常生长,安全度过孕期,使其顺利产出仔蝎。

4.增加光照2蝎子虽怕强光直射,但在怀孕期间必须增加光照时间,这样能使孕蝎提前产仔;

对未增加光照的孕蝎会延长产仔时间,其产出的仔蝎成活率很低。

所以孕蝎增加光照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把好光照时间是养蝎成败的关键。

在蝎子怀孕期间,室内应保持在28℃-36℃之间,室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左右。

白天应打开草帘,让室内增加温度和延长光照时间。

这样可使孕蝎得到所需的温度和光照时间,从而加快内胚胎的孵化,繁殖出的仔蝎几乎没有死亡。

5.创造安静的环境:

在蝎子怀孕期,蝎子最怕突如其来惊人的响声,受惊的蝎子会到处乱窜、不安,有的会发生流产、难产等现象,有的即是产出仔蝎也因产前受惊被母蝎吃掉。

所以这也是致使养蝎失败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此时应特别注意养蝎场地周围环境的安静和空气的新鲜,确保孕蝎能够顺利产仔并增加数量,提高成活率,促使养蝎成功。

第六节养蝎要成功诀窍在温控

蝎子的人工饲养方法主要有山养法、场养法、房养法、盆养法、箱养法及架养法。

无论哪一种饲养方法,都必须模拟蝎子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栖息环境、捕获食物、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等,其中主要是温度。

控温养蝎可从成活率小于20%提高到大于90%,蝎子的生长期由2年缩短到9个月,蝎的繁殖由每年产1胎增加到3胎,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经研究与实践证明,温度对蝎子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蝎子在自然界中的生活规律是:

春天温度在10℃-12℃起蛰活动,冬天气温在8℃-l0℃入蛰,入蛰最佳温度3℃-6℃。

温度在22℃—35℃之间生长发育正常,温度在28℃-37℃时活动最旺,食欲最强,生长快、蜕皮快,交配现象多,是生长繁殖的最适宜温度。

温度在39℃时,蝎子进入“夏蛰”。

若温度经常在18℃—20℃之间,则不交配、不产仔、甚至死亡。

因此,冬天用加温法打破蝎子的冬蛰习惯,将温度控制在28℃-37℃之间,就可以大大缩短养殖时间,这是养蝎获得高产的关键。

采用控温方法后,孕蝎在翌年2月底3月初就可产仔。

孕蝎对温度要求更高,应使温度控制在32℃—38℃范围内最好,如果温度在22℃-28℃之间,对孕蝎容易造成受精卵发育受阻,难产率增高,甚至产生死胎。

分娩期的最佳温度在30℃-39℃,此时产仔只需5分钟,30℃则需15-20分钟,24℃以下难产,18℃-20℃孕蝎往往因产仔不下而死亡,造成较大损失。

另外,在加温饲养过程中,尤其在冬天,注意千万不能断温,温度急剧下降,容易引起蝎子死亡。

热源以太阳能加燃气辅助,可降低成本。

控温仪选用10℃-50℃的为宜。

第七节仔母自动分离规模养蝎技术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奇缺,社会需求量的大幅度上升,市场缺口逐渐扩大,价格连年上升;

因此人工养殖蝎子的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由于人工养殖模式和技术落后等原因,致使养蝎业的发展过于缓慢。

仔母自动分离规模养蝎技术,是我国目前既先进又科学的养蝎法。

此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养殖蝎子难度较大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

为促进养蝎业的大发展,现总结介绍给养蝎爱好者,供参考运用。

一、塑料大棚的建造

1.场地选择:

养蝎场应选择在地势较乎坦,通风良好,座北朝南,光照充足,排水良好,避开养鸡场、养猪场、屠宰场、石灰厂和存放使用过农药化肥的地方建场。

2.塑料大棚的建造:

为了保温保湿和恒温养殖的目的,在建塑料大棚前,先将地面挖深50厘米,宽4.5米,长可根据养蝎规模而定的地框,底部推平砸实,四周垒成24的砖墙,后墙高2.3米,前墙高1.3米,两头山墙除留出门窗外,砖墙到顶,山墙门高从地面算起1。

2米,宽0.7米,双层门外加纱门。

窗高1米,宽1.5米,双层玻璃宙外加纱窗。

墙的外壁和内壁均用水泥抹严抹光,以利保温防寒和防止老鼠、蚂蚁等敌害的侵入。

棚脊高3米,用抗老化无滴塑科布覆盖两层,以利防雨采光和保温。

塑料大棚建好后,在大棚内墙的四周距离底面30厘米处贴上宽为20厘米的玻璃条或光滑的塑料板条,以防蝎子外逃。

二、养殖设施的制作和设置

养殖设施最主要的有两个部分:

一是蝎房巢格板制作和垛体的组装。

二是加温和保温设施的设置。

蝎房又叫蝎窝和巢窝;

也就是蝎子产仔和栖息的场所。

巢格垛体式蝎房是根据蝎子喜阳怕强光,喜潮怕湿,喜钻缝隙怕惊的习性研制和组装的。

巢格垛体式蝎房的一个单元是由两块同等大小,规格为高63厘米,宽23厘米,厚4厘米带窝的水泥板内外合并组成的。

其内板的内而平滑,而外面均匀地制作成12×

6个规格为高3厘米、宽4厘米、深3厘米的凹形方格式蝎窝。

外板在与内板对应的一面叫内面,也制作成同样规格大小的凹形方格,但外面在与内面方格对应的部位每隔一个方格则再作有规格为1厘米的圆形小孔,作为蝎子进出蝎窝的小门。

把内外板对齐靠紧,用6号钢筋夹子夹住,就组成了一个单元的巢格式蝎窝。

而后再立起一个单元连接一个单元平面朝里横排成对应的两道水泥板墙。

板墙的长短要根据大棚的长短,两头各留出50厘米的人行道而定。

墙的两头各立起两个单元的水泥板做垛体的堵头。

这样墙与墙之间的距离是23厘米。

垛体内板相连的缝隙用水泥抹严。

里面装满风化土或拆墙土和打炕土。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和有利于蝎子的仔母分开养殖,在制作和组装好下层垛体后,再制作规格为长100厘米,宽50厘米,厚4厘米的水泥托板。

在制作水泥托板时,要在托板的中央部位留出长70厘米,宽4厘米的渗漏空格。

另外还要在距离托板边缘4厘米,顺边每4厘米距离留出一个1厘米大小的小圆孔。

圆孔的内壁镶上光滑的塑料管。

水泥托板做好后,从下层垛体上的一头开始,一板接一板地盖在下层垛体的上面,托板中央的空格要对准下层垛体的中央部位,然后在托板的上面,尽中间,用下层组装垛体的方法组装上层垛体。

但在两头要留出30厘米的空间。

垛体内板相连的缝隙和底板相接的缝隙用水泥抹严。

垛体里面装上栽花土,但不要装满,只装到离上缘5厘米处即可。

花土上栽耐高温花卉如紫荣莉、鸡冠花等,托板的周围再围上一圈高20厘米的玻璃或光滑的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