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实验总结官方版Word文档格式.docx
《诊断学实验总结官方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实验总结官方版Word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94fl
[2].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男性42-49%女性37-48%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指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MCH=血红蛋白(g/l)/红细胞百万数/µ
l参考值:
26-32pg[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
310-350g/LMCHC=血红蛋白(g/L)/红细胞比容(%)×
100g/L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
RDW=S.D./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参考值:
11.5-14.5%
RDW的统计学实质是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系数CVRDW<
14%
类型MCVMCHMCHC临床类型
大细胞贫血>
100>
32310-350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80-9426-32310-350AA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80<
26310-350慢性炎症性贫血肾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6<
300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4.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加)
相对性增高: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
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增高:
由于缺氧而致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生理性:
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
病理性:
严重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约25%,引起血液稀释;
6个月~2岁的儿童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低致红细胞减少;
月经期暂时引起下降。
各种类型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5.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
0.5%-1.5%新生儿(<
3月):
2%-6%
[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
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
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
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象时
6.白细胞测定
[1]白细胞计数LeukocyteCount
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计数法:
以2%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
用2%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4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
WBC/L=4格白细胞总数4×
10×
20×
106
Δ.ΔΔ×
109/L
参考值:
成人4.0~10.0×
109/L;
新生儿15.0~20.0×
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
剧烈运动、淋浴;
严寒、高温;
午后高于清晨;
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
如术后12~76h,WBC常>
10.0×
109/L;
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明显增高;
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
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20.0×
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
急性中毒:
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高达20×
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低至2.0×
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网状细胞病(恶组);
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
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
服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游走、吞噬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致敏反应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释放组织胺、肝素0~1%单核细胞(monocyte):
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
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血液
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
4-5d1-3d2-3d
核左移: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6%:
轻度左移;
10%:
中度左移;
25%:
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WBC28.9×
109/L,阿莫西林0.125g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
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
实验室检查,血象:
Hb110g/L,WBC23×
109/L,血小板121×
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56%,成熟淋巴21%,嗜酸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5%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
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
剧烈运动、热水浴;
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急性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
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腰骶部、髂后部、右臀后部皮肤严重挫擦伤伴皮下积血3.骨盆严重骨折4.会阴部、肛门严重挫裂伤
血常规检查结果:
Hb:
92g/LRBC:
3.0×
1012/LPLT:
271×
109/L
WBC:
32.7×
109/L:
中幼粒细胞:
2%;
晚幼粒细胞:
5%
杆状核粒细胞:
35%;
多核粒细胞:
45%;
淋巴细胞:
9%单核细胞:
4%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
脾功能亢进;
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
病毒性感染;
某些慢性感染;
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
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AIDS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
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
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增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瘤
7.血小板计数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
在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数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值100~300×
血小板增多>
400×
109/L;
见于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
100×
见于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X射线照射。
病例患者:
女32岁已婚,有一8岁女儿,无业
主述:
经常头痛、疲乏、失眠。
右肋骨下疼痛,胸骨疼痛。
患者长期服用减肥药,无间断
血液检验结果:
WBC:
15.4×
109/LRBC:
5.53×
NC:
85.2%Hb:
150g/L
LC:
11.6%PLT:
1321×
MO:
1.8%RDW:
17.8%
EOS:
0.9%BAS:
0.5%
8.血红蛋白测定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原理:
除Hbs外,多种血红蛋白(Hb)均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再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氧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
9、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多项参数测定
仪器组成:
1.主机2终端机3打印机
阅读报告:
1.18、23项参数中英文报告2.图解3.警告标志4.含义报告
库尔特原理:
孔径阻抗细胞计数原理
白细胞自动化分类
二项式分类粒细胞和非粒细胞
三项式分类淋巴、中性粒细胞和中间细胞
五项式分类嗜中、嗜碱、嗜酸、淋巴、单核细胞
第三章贫血
Keypoints
1,贫血的检验诊断标准
2,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3,何谓WCV|、RDW
4,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原因
5,缺铁性贫血血象特征
一、贫血总论
1.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即称为贫血
2.RBC:
主要功能:
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
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
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
膜功能:
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
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
Hct:
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
3.贫血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膜苍白
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4.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慢性失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类型MCV(fl)MCH(pg)
大细胞型>100>32
正常80~9426~32
单纯小细胞<80<26
小细胞低色素<80<26
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
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
缺铁性、溶血性、失血后贫血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
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
贫血的诊断
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
5、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
轻度:
成年男性<
120g/L;
成年女性<
110g/L
中度:
<
90g/L重度:
60g/L
红细胞计数
RBC(男)4.0~5.5×
1012/L;
红细胞比积
HCT成年男性:
41~53%;
成年女性:
36~46%
周围血涂片检查
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
可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二、贫血各论
1、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
是由于体内用来制造Hb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此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育龄期妇女和婴幼儿尤为多见
血象:
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Hb含量、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或呈环状
血涂片中多见椭圆形、靶形红细胞
MCV、MCH均降低
网织红细胞未治疗前:
1-2%;
铁剂治疗后7-10天可达“高峰”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明显,粒:
红降低或倒置
各阶段的红细胞都较正常为小
中幼与晚幼红细胞显得特别小
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
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无改变
血液化学检查
血清铁的含量明显减少
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
运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减少
骨髓细胞外铁检查
在酸性环境中,加入20%亚铁氢化钾,而产生的普鲁士蓝反应。
此为敏感的可靠的诊断方法,凡是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均减少
贫血病历:
患者王婷艳,女性,8岁,因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心悸和心率加快,于1998年8月收住我院。
患者在外院经铁剂治疗近半年,症状无改变。
56g/L;
RBC:
1.64×
MCV:
63FL;
RDW:
18.4%
血液涂片:
RBC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型,RBC中心淡染区域扩大,可见5%靶形细胞和形状不规则的RBC
2.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
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DNA生物合成受累引起细胞核分裂障碍,致骨髓红细胞系发生巨型改变。
我国以叶酸缺乏为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理:
叶酸、维生素B12在细胞核DNA合成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酶,如缺乏则导致细胞核DNA合成受抑,细胞向G2期转变障碍,而阻滞在S期,而RNA合成量正常,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
因此出现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成熟,胞核幼稚的“老浆幼核”现象
大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MCV、MCH通常增高
红细胞呈大卵圆形、形状不规则
可见有核红细胞、巨幼红细胞
红细胞内出现Howell-Jolly小体
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都减低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达6-8叶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红比例1:
1
巨幼红细胞的出现为特点
染色质排列疏松细致呈“幼核老浆”象
粒系巨型变以晚幼粒、杆状核明显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
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明显减少。
其特点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减少。
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三系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一
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
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表现为三大特征:
贫血、黄疸、脾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象: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加;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
尿内尿胆原排泄增多;
血浆、尿内出现游离Hb;
尿内含铁血黄素呈阳性
溶血原因分析的检验
膜缺陷:
RBC渗透脆性T、自身溶血T、酸溶血T、蔗糖水溶血T
酶缺陷:
自身溶血T及纠正T、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T、酶的活性测定
珠蛋白合成异常:
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镰变T、异丙醇沉淀T
免疫性溶血:
抗人球蛋白T、冷凝集T、冷溶血T
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RBCMembranDeficiencyAnemia
红细胞膜的病变:
通透性、柔韧性、变形性
红细胞酶的缺陷:
参与红细胞糖代谢酶
4.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珠蛋白合成不足;
地中海性、海洋性
异常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常;
碱基突变、基因缺失、重组、融合
第五章骨髓细胞学检查
Keypoints:
血细胞发育演变一般规律;
各系各阶段的正常骨髓象;
常用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骨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1、骨髓增生程度分级及其临床意义
2、粒红之比正常、增高及减少见于哪些情况
3、AML与MDSBM细胞学诊断标准
4、ALL各型的骨髓检查
第一节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HematogenesisandDevelopment
干细胞——STEMCELL
1、自我更新能力RENEWAL
2、高度增殖PROLIFERATION
3、多向分化潜能PLURIPOTENTIAL
二、血细胞成熟规律TheMaturationLawofHemocytes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1)量 少→多(淋巴细胞例外)
(2)颜色 深蓝→浅蓝→淡红→红细胞→橘红
(3)颗粒 无→嗜天青(早幼)→特异性(中性、嗜酸、嗜碱)(basophilicmyeloblast核/质散在粗大紫黑色spots)
胞核:
(1)大小 大→小
(2)核形 规则→不规则
(3)染色质 细致而疏松→粗而紧密
(4)核仁 有→无
(5)核膜 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核大质少→核小质多(巨核细胞相反)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各系各阶段的正常骨髓象
第三节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POXstaining↓
H2020→二氨基联苯胺→金黄沉淀
阳性:
粒(强)单(弱、细)系。
胞质中蓝黑or棕黑颗粒。
苏丹黑(SBB)对脂类染色反应同POX;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eutrophilAlkalinephosphataseNAP
1.判断标准及分级
标准评分胞质中阳性染色颗粒
-0分无
+1分少量或弥散浅色
++2分中等量或弥散深色
+++3分较多或弥散较深色
++++4分充满大颗粒或弥散深色
2.NAP阳性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
3.临床意义
增高:
严重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真红骨髓纤维化ALL慢粒急变 MM再障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减低:
CMLAMLPNH恶组
鉴别诊断:
CMLvs类白血病反应PNHvsAAALLvsAML
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许多资料表明,rat、mice的桑格胚细胞和囊胚细胞均有AKP表达,Mice的EC和ES中均含有丰富的AKP。
而在已分化的EC和ES中AKP呈弱阳性或阴性。
猪、兔的桑格胚和早期囊胚AKP呈阳性。
因此,AKP常用来作为鉴定EC或ES分化与否的标志之一。
糖原染色Periodicacid-Schiffreaction,PAS
正常:
幼红:
阴性巨核系、血小板:
阳性早幼粒以下各期粒细胞渐强,均匀、红色。
判断标准胞质中红色颗粒
1.有核红细胞2.淋巴细胞
0无0无
+分散少数或色浅+有一圈
++1-2个浓颗粒环/弥散红色++有两圈
+++较粗颗粒小块/大块红色+++有三圈
++++有红色大团块
其他染色
非特异性脂酶染色
中性~,α-醋酸萘脂酶NAE
酸性~,酸性醋酸萘脂酶ANAE
碱性~,α-丁酸萘酶NBE
特异性脂酶染色
氯醋AS-D萘酚酯酶(NAS-DCE)染色
表P32
骨髓细胞铁染色
细胞外铁(储存铁):
骨髓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网状细胞
细胞内铁:
BM中、晚幼红细胞内铁颗粒
BM铁染色的临床意义:
1.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导
BMsmear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下降。
治疗后细胞外铁增加
2.铁粒幼细胞贫血诊断幼红细胞含铁粒粗而多
3.判断机体内铁贮存和利用骨髓贮铁用完细胞内外铁明显降低or消失。
小细胞贫血而BM内外铁正常or增多铁利用障碍
4.MDS铁粒幼比例增高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
5.非缺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