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52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腧穴总论笔记样稿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腧穴的别名】

《内经》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和“骨空”等,《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穴位”。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概念

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病症、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

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腧穴具有双向调整、整体调整

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等。

腧穴范围

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共同特点

十四经穴较为突出主治特点

某些腧穴的主治特点

说明

近治作用-“近部取穴”

远治作用-“远部取穴”

特殊作用-“随证取穴”

治疗特点

主治腧穴所在部位、邻近部位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主治局部病证、

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主治特殊部位

举例

精明穴治目疾

中脘穴治胃病

面口合谷收

腰背委中球

头项寻列缺

肚腹三里留

两臂曲池妙

双足肩井搜

双向调节作用:

天枢治疗便秘和泄泻;

内关治疗心率过快和过慢;

合谷治疗多汗和无汗;

隐郄治疗膀胱肌张力低下和过高;

足三里治疗胃肠蠕动过快和过缓。

特殊治疗作用:

大椎穴可退热。

至阴穴可矫正胎位

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表2-1手三阴经穴主治

经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表2-2手三阳经穴主治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表2-3足三阳经穴主治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项、胁肋、胆病

足太阳经

后头、项、背腰、肛肠病

表2-4足三阴经穴主治

足太阴经

脾胃病

前阴病、腹部病

足厥阴经

肝病

足少阴经

肾、肺、咽喉病

任脉

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

神志病、脏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

表2-5任督二脉经穴主治

2.分部主治规律

表2-6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

分部

主治

前头、侧头区

眼、鼻病

后头区

神志、头部病

项区

神志、咽喉、眼、头项病

眼区

眼病

鼻区

鼻病

颈区

舌、咽喉、气管、颈部病

表2-7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

胸膺部

上背部

肺、心(上焦病)

胁腹部

下背部

肝、胆、脾、胃(中焦病)

少腹部

腰尻部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第三节特定穴

【特定穴的概念】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名称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首见

内容

临床应用

五输穴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1.结合四季选取五输穴:

      春刺井、

夏刺荥、      季夏刺输、      秋刺经、      冬刺合。

2.五输主病取穴;

井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

俞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

合主逆气而泄

3.按五行生克制约取穴,即子母补泻法

①本经补泻:

取本经的母子穴。

虚证:

补本经之母穴。

实证:

泻本经之子穴。

不虚不实:

取本经之本穴。

②异经补泻:

取异经或表里经的母子穴。

补异经或表里经的母穴。

泻异经或表里经的子穴。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类经图翼》:

“阴经之输并于原”

或“以输代原”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1.原穴可以反映脏腑的病变,可助疾病的诊断,并调治脏腑经脉的急慢虚实证。

3.指导原络配穴法应用,根据脏腑表里经络,先病与后病,先病者为主取其原穴,后病者为客取其络穴。

络穴

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络”,是联络的意思。

络穴名称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经脉》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从,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从。

络穴主治特点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

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腧》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1.俞穴可反应内脏疾病:

脏腑病变,相关俞穴出现压痛或敏感现象。

2.俞穴可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病变。

     3.俞募相配:

寓“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义。

     4.五脏俞可主治所主组织、器官的病证。

     

募穴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素问·

奇病论》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为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3.俞募相配:

4.募穴偏于治疗相应脏腑的急性、疼痛性病证。

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难经·

四十五难》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俞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分别治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

郄穴

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针灸甲乙经》

郄犹空隙意,本属气血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常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郄。

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京门求,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

胆经是梁丘,肝取中都应。

阳维取阳交,阴维筑宾取。

阳跷系跗阳,阴跷交信毕。

1.反映脏腑经脉病证。

2.阴经郄穴善治血证。

3.阳经郄穴善治痛证。

下合穴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邪气藏府病形》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合治内腑”

八脉

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八个腧穴,原称“交经八穴”、“流注八穴”和“八脉八穴”。

《针经指南》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却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1.主治本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

2.治疗各自相通奇经病证的首选穴。

后溪主治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的督脉病证;

公孙主治胸腹气逆、气上冲心的冲脉病证;

内关、公孙均可治心、胸、胃病。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主治交会经脉及所属脏腑的病变。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

【腧穴定位方法分类】

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简便定位取穴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骨度折量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定义及分类】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骨度折量法定义及内容】

骨度折量法,即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表2-8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头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寸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

(耻骨联合上缘)

8寸

5寸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两乳头之间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21椎

6寸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

一般,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

两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季胁此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寸

13寸

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下缘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寸

16寸

3寸

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腘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简便定位取穴法概念】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

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食指压向桡骨,当食指端处取列缺;

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

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

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简便取穴法通常仅作为取穴法的参考,临床应用时尽量以体表标志和骨度法为准。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概念及分类】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

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手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

四横指为一夫,合三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

图2-7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图2-8中指同身寸图2-9拇指同身寸图2-10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思考题】

1.何谓腧穴?

简述其作用?

2.腧穴分哪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3.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哪几类?

有何特点?

4.特定穴的概念及分类?

5.五输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6.原穴、络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7.背俞穴、募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8.郄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9.八脉交会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10.下合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11.八会穴的概念、分布特点、内容、临床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