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402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

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

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

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常见的天气系统

五;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

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

暖流经过地区的气

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

和陆地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

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

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

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

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六;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

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

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

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

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

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

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

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三;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①概念:

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

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

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四;

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

潮汐;

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

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分布补偿流:

秘鲁寒流

寒流:

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北半球:

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南半球:

逆时针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

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按性质分

以副热带为中心

气候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

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

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

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

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

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

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

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

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

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3水循环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六:

生物

(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光照:

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热量: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

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不同的植被带按循环周期分类按空间分类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土壤

(1土壤的概念:

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

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

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第四单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

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

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

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

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

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

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

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

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世界主要渔场:

课本100图4.4

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

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

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港口作用:

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

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

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

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

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

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

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

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

(表4.4

特点:

有限性;

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分布规律性;

整体性。

海洋渔业生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

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

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

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

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

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

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②农业的投入:

自然条件:

光照、热量、水分、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生产资料、科技

③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和畜牧业

按投入的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按产品的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④农业区位因素:

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工业

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

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

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

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

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

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

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②工业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

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

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行商品交换。

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城市的区位

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标。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③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

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

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

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

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

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

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

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

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

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

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

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

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

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信息高速公路:

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

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

国际互联网:

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

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

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

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

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

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