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396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中考历史复习总结世界史Word文档格式.docx

3,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起思想启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前期—提倡民主、科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艺术

1,科学成就

原因:

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获得发展。

A,牛顿:

英国(17、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天文学——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微积分的创建

力学——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影响最大,为工业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B,达尔文:

英国(19世纪)进化论思想创立人。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点。

生物学,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打击神权统治)(关于人的起源)

C,爱因斯坦:

美籍(20世纪)。

相对论创立人。

推动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

打开原子时代大门。

揭示空间、时间辩证关系。

(…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2,科学与思想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学习思想、科学一课启示:

国家、民族要发展——应解放思想、创新科技。

4,音乐、美术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英雄交响曲》1804年为拿破仑所作。

(决不能向命运屈服)

梵高(荷兰、画家):

《向日葵》。

(老老实实、严肃钻研、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5,文学巨匠:

列夫。

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战争与和平》描写抗击拿破仑侵略斗争事实。

专题二: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一、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九上11、12、13课)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7C

根因: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利用议会同国王斗争)核心人物:

克伦威尔

经过:

开始——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

战役——纳西比战役(最终击溃王军)

高潮——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曲折——“护国主”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封建王朝的复辟(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

胜利——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结果:

1689颁布《权利法案》

目的:

限制王权制定机构:

议会

内容: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

(税、军)

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停止法律的执行。

(法)

《权利法案》意义或标志: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政体:

君主立宪制(国王:

统而不治英国君主世袭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

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8C人称美国的“八年抗战”

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领导机构:

大陆会议(13州殖民地代表)核心人物:

华盛顿

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华盛顿任总司令)

建国——1776年7月4日(国庆日)发表《独立宣言》(世界上第一部人权宣言)

内容:

宣布人有自由、平等权。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意义或标志:

美国诞生。

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此后得到法国援助)。

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通过1787年美国宪法。

1,宪法确立美国政体:

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

2,权力分配:

三权分立原则。

【总统—行政权,国会—立法权,最高法院—司法权】

3,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意义:

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确立较民主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外部障碍(英国殖民统治)。

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的开展。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

【双重性】

评价:

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并取胜。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较民主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法国大革命(1789年7月4日—19世纪初)18c—19c初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核心人物:

罗伯斯庇尔、拿破仑

开始——1789.7.14(国庆日)攻占巴士底狱。

发展:

颁布《人权宣言》:

宣称人们生来是自由,权利平等。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评价:

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思想)

进一步发展:

处死路易十六,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高潮——雅各宾派专政。

代表人物:

罗伯斯庇尔。

(他被处死,高潮过去)

拿破仑统治时期:

1799年,政变,夺取政权。

1804年,称帝,建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法典》。

(《法典》目的:

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作用:

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发动对外战争,扩大法国疆域,控制欧洲很多地方。

法国大革命影响:

摧毁法国的封建统治;

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评价拿破仑:

正面——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

反面——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人民的利益。

二、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九上18、19课)

1,美国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1861-1865)

黑人奴隶制度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焦点(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开始——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

转折——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作用:

黑人踊跃参军,战争形势有利北方。

胜利——1865年,南方宣布投降,联邦统一得以维护。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度。

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黑人奴隶制度)。

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提供自由劳动力,市场】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评价林肯:

领导了南北战争并取得胜利。

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

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补充:

从美国南北战争看今天中国的大陆、台湾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中国人民的神圣责职和使命。

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前提: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

领导南北战争,取得胜利。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等。

从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中得到的启示:

创新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

2,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人物:

亚历山大二世

法律上,农奴成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干涉他们的生活。

可得到一块份地,须出钱赎买。

改革目的: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

进步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从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局限性——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

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他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首先侵略日本:

美国)

了解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握实权。

(倒幕力量:

部分中下级武士)

明治维新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改革。

意义——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

(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日本强大后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如甲午中日战争)

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努力发展经济。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教育,努力创新。

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点: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方式性质;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改革

挽救统治危机。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是两国历史重大转折(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局限性:

保留封建残余。

受两国改革影响,中国19世纪末进行的改革是:

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三、20c20——30s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九下4课)

1,经济危机(又称“大萧条”)

爆发时间:

1929年地点:

美国

直接原因:

纽约股市崩溃。

生产过剩引起。

(它因)

根因原因: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特点:

时间长(1929——1933)范围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除外)破坏大

影响:

引发失业等,经济下滑。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美国解决危机通过实施新政;

德日为解决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1933年)

原因:

经济危机引发美国政治危机。

直接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方式或“新”的表现):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借鉴社会主义长处)

实质: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策的调整。

措施:

调整工业【(中心措施)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各工业企业内部进行调整,防止引发生产的相对过剩现象。

调整农业;

整顿银行;

以工代赈(通过建国家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影响或成效:

经济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发展;

国家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政府权力得到加强;

新政对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重要作用。

(里程碑)(理解)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专题三:

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探索(九上17课、九下1、2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实践到创立再到实践

1,国际工人运动: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年)

纲领:

《人民宪章》——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

【斗争矛头指向资产阶级】

*特点:

世界上第一个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性质)

为马克思主义诞生提供实践经验。

2,★理论创立: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分析阶级斗争的作用;

揭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了解)

《共…》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从理论到实践:

——巴黎公社

1871年

★政权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精神激励后人。

《国际歌》诞生:

为纪念巴黎公社而作。

欧仁鲍狄埃(词),狄盖特(曲)(是世界无产者的革命战歌)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道路的探索

1,★从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第一个获胜社会主义革命

A,二月革命:

1917.3月。

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B,十月革命:

背景——“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政权等。

时间——1917.11月人物——列宁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地点——彼得格勒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列宁为主席。

措施:

(了解)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权;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寺院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退出一战。

迁都:

1918年3月,从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

★历史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新文化运动1918年李大钊)

C,国内战争时期:

1经济上推行高度集中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克服了困难,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拓展:

比较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取胜的方式有何不同?

俄国方式: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方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启示:

马克思主义不能生搬硬套。

因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

2,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内容或特点或“新”表现: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目的和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

主要措施:

(1)1928——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

重点发展重工业。

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

(2)推行农业集体化。

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后,工业产量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此后,苏联从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工业国。

弊端(了解):

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农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品种和质量。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变化: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

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适时地调整政策。

调整政策时,应敢于创新,锐意进取。

调整政策应符合国情,与时俱进,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专题四:

三次工业革命(九上第14课、20课九下17课)

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平静且威力较大的变革)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条件是:

英国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发生的直因——手工工场的生产不能满足需求。

2,兴起:

时间——18世纪60年代。

地点——英国。

部门——棉纺织业。

3,主要成就:

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动力:

人力)(哈格里夫斯)。

图P88、89

时代的标志性发明—瓦特蒸汽机。

(1785年)(瓦特蒸汽机代替水力)

交通运输发明:

蒸汽轮船(富尔顿美国)。

火车机车(史蒂芬孙英国)图p90

4,特征或完成的标志:

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以牛顿力学为理论基础)

5,能源:

煤。

动力机器:

瓦特蒸汽机。

6,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首先完成。

后,法美等国相继完成。

7,影响:

创造巨大生产力,极大改变社会面貌。

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时间: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地点——几个国家同时(美、德最突出)

2,开始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

电灯(爱迪生美国1879年)。

电话(贝尔美国)。

卡尔本茨(德国)——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汽车(1885年)“汽车之父”

飞机(莱特兄弟美国1903年)

4,特点——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理论依据(法拉第电磁感应)

煤新能源:

电力、石油。

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

6,影响:

经济——生产力迅猛发展,美德开始超过英法等。

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总结: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得到怎样的认识、感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重视发展科技,提高国家实力。

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内容:

——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A、起源:

美国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C、进入时代:

信息化时代(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发展中的里程碑)

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3,特点:

(理解)

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缩短知识变物质财富过程。

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新科技成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在经济增长各因素中,科技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

引起世界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例上升)、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科技是把“双刃剑”

积极影响:

创造巨大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改变人民生产、生活方式。

方便人们出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消极影响:

战争中使用高科技,加剧残酷性。

环境问题。

高科技犯罪。

专题五: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九下3、14、15、16课)

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世界格局)

目的——维护战胜国(协约国)利益,维持战后世界“和平”。

A.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操纵国(英法美)。

(法总理克里孟梭、英首相劳合

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会议争论核心和核心条约——德国问题;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内容: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

不许拥有空军,陆军﹤10万

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

(体现实质)

对中国影响:

条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最终,中国拒绝《凡尔赛和约》签字。

凡尔赛体系形成:

《凡尔赛和约》及与奥、保、匈、土四国订和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

意义(影响):

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

B.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的继续。

1921——1922年。

操纵国(美英日)(美日矛盾尖锐)

会议争论的核心和核心条约——中国问题;

《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内容:

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方便。

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体系形成:

《九国公约》及《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共同构成华盛顿体系。

意义(影响):

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

C.两次会议实质:

【实质:

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分赃会议】,是大国强权政治体现。

D.局限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

E.体系瓦解:

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二战后的两极格局(或冷战格局)(又称“雅尔塔体系”)

1,冷战信号:

铁幕演说。

2,冷战政策含义:

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热战)

双方及核心:

资本主义阵营(美国)、社会主义阵营(苏联)。

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美苏两国在实力相对均衡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强权政治体现)

3,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4,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出台。

经济上:

实施马歇尔计划(资);

(又称欧洲复兴计划,对西欧经济援助)。

建“经互会”(社)

军事上:

建立北约(资);

建立华约(社)。

5、两大阵营的形成: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

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6、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55年华约建立

两极格局结束标志:

1991年底苏联解体

7、美苏争霸:

(50年代起,共30多年)

第一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

特征:

美攻苏守,美占优势。

典型事件: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P86图苏:

赫鲁晓夫;

美:

肯尼迪)

柏林墙筑起。

第二阶段:

70年代

苏攻美守,(争霸达高潮)。

苏——出兵占领阿富汗;

美—从越南撤军;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第三阶段:

80年代。

特征:

苏——全球缓和,美有限缓和。

典型事件:

苏——从阿富汗撤军。

(美经济遇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

8、美苏霸权主义的影响:

积极——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消极——带来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9、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在欧洲。

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5课)

1、出现的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2、政治格局新趋势:

暂时“一超多强”局面,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但一个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3,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

为称霸世界,重新制定全球战略。

利用北约干涉他国和地区事务。

4,一超:

指美国。

多强:

指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这些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5,新世界格局形成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经济实力。

6,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

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

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科索沃战争)

7,对科索沃战争等的认识:

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

严重削弱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8,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

9,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

(经济实力是决定因素)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10,对世界新格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