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9121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九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运用(共6分)

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0XX年4月11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江西等华东6省1市相关人员聚集扬州,共议如何形成异地就医网上互认的渠道。

统计显示,仅江苏省20XX年参保职工异地就医人数就达到26.58万人,选择省外流向的占37%。

如果长三角地区能率先实现异地就医,无疑将给大部分异地就医人员带来便利。

此次扬州会议商讨的主要内容就是共同建立长三角地区基本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

共同建立长三角地区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协管制度;

共同建立长三角地区参保异地就医代为结算医疗费用的制度。

5.下面是某报上的一则药品广告,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4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①由中国医科院、北京联合中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经八年临床病例跟踪治疗,研发出新一代绿色国药——“清心安神”颗粒。

②该药优质、安全,对顽固性失眠、忧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各种精神疾病取得了100%的疗效,特别是对长期服西药产生药物依赖的患者,可摆脱药物的依赖,医学界人士把此药誉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星,是目前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药物,患者服用2至3个疗程即可基本恢复。

要求:

(1)句①有语病,须删去一个字。

(2)句②在标点和表达上有多处错误,请各选3—4处加以修改。

(三)综合性学习(共4分)

6.仔细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请用一句话归纳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材料一20XX年,吴老板在距某小学20米远的地方开了一家文具店,虽然商品的价格比学校近处的几家店要便宜,但他的店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后来把店面搬到学校对面,每天上学前后,店里被挤得水泄不通,吴老板的心里乐开了花。

材料二开灯饰店的丘老板受一家五星级酒店大堂内豪华的巨型吊灯的启发,把自己店里的陈设重新组合,将刚从广东佛山进来的豪华蝶型吊灯安装到了正中央,其它的灯具只是作为它的陪衬,于是店里显得格外光彩照人。

通过此法,他卖的豪华灯具格外比同行红火。

材料三他调整了招聘对象,以适当工资水平招聘了一批“餐嫂”。

由于招聘了这批餐嫂,雷老板解决了管理上最头疼的问题,快餐店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材料四对于家装行业来说,12月至次年2月相对于其他月份,是生意上的淡季。

鉴于此,江苏一家家居企业则在20XX年元旦过后推出“装饰家,爱生活”活动,大幅让利,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同行艳羡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漫谈挂桂花》一文,完成7—8题。

(共4分)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

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

《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

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

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

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

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

“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

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

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

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

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

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

“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

更待繁华白,邀君弄芳馥。

”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

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桂花还象征友好、吉祥和光荣。

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

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

《吕氏春秋》中赞叹: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

”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

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

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

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7.第2段主要说明了             。

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

8.根据文意,选出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二)阅读梁晓声《老水车旁的风景》(节选)一文,完成9—12题。

(共12分)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

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

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

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

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

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皆着清朝裳。

老妪形容枯瘦憔悴;

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

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

她们都是景区花钱雇了在那儿摆样给观光客们看的。

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

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

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

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的。

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

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

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

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

“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

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受气。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笑容多了。

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

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

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

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

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

她那身“行头”,显然洗的勤了。

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

“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

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少女常对她说:

“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密…………………………封…………………………线………………………………………………

经历了二十几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小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

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

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

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

“我不搬走。

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

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

他开门见山的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做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

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

老妪说:

“行啊!

”村里的负责人又说:

“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

“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

”村里的负责人急了:

“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

”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妖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

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20XX年第5期,有删节)

9.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样写对表达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只是摇头;

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选自鲁迅《故乡》)

10.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

请说说

你的理解。

(3分)

11.选出下列对标题“风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2分)【】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昧。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12.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

该怎么理解?

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老海棠树》一文,完成13—17题。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

“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

”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

”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

“就不下来帮帮我?

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

”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

“我求过你吗?

这回活儿紧!

”我说:

“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没见我忙不过来吗?

”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

“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

“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

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

“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

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

“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

”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

“不知道。

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

”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

“奶奶。

”“奶奶!

”“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

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

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

“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3.从第4段中找出与第5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2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的作用是什么?

15.品读第6段画线部分“‘奶奶。

’‘奶奶!

’‘奶奶——’”,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

过程。

16.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17.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8—22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8.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2)来此绝境:

(3)阡陌交通(4)颖脱不羁

(5)亦雅咏不辍

1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

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1.找出乙文中与“土地……之属”的理想生活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2.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

请结

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2分) 

三、作文(共60分)

23.我们吟唱高山流水,我们吟唱风花雪月,我们吟唱春华秋实,我们吟唱日月星辰。

们歌唱人间的真、善、美;

我们鞭挞世上的假、恶、丑,这就是生命的赞歌。

请以“生命的赞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题目:

生命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