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99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108实验心理学真题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B.实验法

C.现场研究

D.观察法

A,B,C,D

6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7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8双眼线索

双眼线索:

主要是指双眼视差,双眼视差是知觉立体物体和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线索。

借助于双眼视差比借助上述各种线索更能精细地知觉相对距离。

特别是在缺乏其他线索来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双眼视差更为重要。

距离和深度视觉主要是双眼的机能。

9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10系列回忆

系列回忆: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通常的做法是向被试反复呈现系列刺激材料(如词表),材料被反复呈现和测验,直到被试能够准确无误地将它们再生出来。

11如何测量心理负荷?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

所谓次要任务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

若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很高,人们就没有能力进行次要任务,若主要任务心理负荷低,剩下的心理资源便可以用来完成次要任务,所以次要任务的成绩可以作为首要任务所需注意力或是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针对真实情景中的现场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较为通用的心理负荷测定法——心理负荷的主观评定法和心率测量。

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

在完成人机系统操作后,要求被试对他操作时的各个心理负荷因素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可以作为他们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虽然在某些真实情景中,不适宜对被试进行过多的测量或要求被试同时进行过多的任务,但仍可对被试的生理指标——心率进行稳定的测量。

心率的快慢可以反映任务的紧张程度,也即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

12采用建构认知模型方法进行思维的研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建构认知模型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却仍能总结出大致的步骤和脉络。

(1)先验模型阶段。

第一步,是要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

这里说先验模型,就是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

(2)实验验证阶段。

在先验模型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是认知模型范式的第二个步骤。

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3)模型完善阶段。

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

在新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

13自由回忆

自由回忆:

自由回忆任务的程序很简单,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

与系列回忆不同的是,在这里被试无须回忆呈现顺序,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14试述问题解决中的功能固着研究。

问题解决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固着现象。

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功能固着研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择典型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典型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下面邓克的研究为例。

邓克的盒子问题是功能固着研究中的一个典型问题。

问题的情景是:

在桌上放一些大头针、一些火柴、一根蜡烛以及三个火柴盒大小用纸板做的盒子,

要求被试把蜡烛安置到门上。

此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案是用大头针将盒子钉在门上,然后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

实验中邓克为了引起被试不同水平的功能固着,设计了三种实验处理条件:

(1)控制条件,三个盒子是空的,它和大头针、火柴以及蜡烛等实验材料一起摆放在桌子上;

(2)功能固着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大头针、火柴和蜡烛;

(3)中性物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与实验无关的钮扣等其他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

其中,条件

(2)和条件(3)强化了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即能加强被试本身的功能固着。

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每个条件下有7名被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盒子没有被作为容器呈现给被试,因此盒子作为容器的功能被弱化了,而在条件

(2)和条件(3)中,盒子里面都装了东西,因此被试会固着于盒子作为容器的这一功能,从而未能成功地解决问题。

后来亚当森置疑邓克的实验,认为他未将速度-准确性权衡考虑在内,控制条件中,解决问题的人数多,可能并非是因为功能固着的倾向较弱,而仅仅是由于他们解决问题花了更多的时间,而功能固着条件和中性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人数少,仅仅可能是由于被试没有耐心解决问题,或者给予被试的时间过少。

所以他在邓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

实验涉及三个问题:

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

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即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和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的被试。

实验因变量指标有两个:

一是20分钟内能解决问题的被试的百分率;

二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结果显示:

对于盒子问题而言,结果与邓克一致。

然而,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的实验结果却很有意思:

几乎所有的被试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原因可能是由于存在天花板效应,20分钟对于解决这两个问题而言时间太长了。

此时,以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作为因变量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敏感的。

通过实验确实可以看到,功能固着的程度会影响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功能固着的实验研究,体现了人们在问题解决中对物体功能的理解往往囿于习惯,无法突破思维定势的特点,触及了问题解决的某些固有机制。

15简评出声思维法的优缺点。

通过问题行为图对出声思维进行分析,使得言语报告可以被量化了。

问题行为图中向下箭头的个数就是被试在思维过程中倒退的次数,倒退次数越多,可能说明被试在思维过程中使用策略的情况越不稳定;

在问题行为图中,所使用的操作总数,则可以作为其思维快慢程度的指标。

除了能和行为测量一样,作到科学化外,出声思维的另一个优点在于:

掌握被试思维的全过程,比如:

分析被试解一道数学题的思维过程,从问题行为图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被试开始的一些错误尝试和曾经被否定的错误策略。

然而,出声思维法也有其缺陷:

(1)作为言语报告的一种,出声思维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

思维过程并不一定是可以外显的,被试的思维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内隐的。

(2)在解决问题时让被试进行言语报告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

也许为了更清晰地报告某个想法,而未能及时地注意下一想法,而会导致灵感的丢失。

不过,也有研究显示出声思维的方式并不会影响思维的正常进程。

(3)言语报告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

出声思维和过去心理学中的内省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有关内省法可信程度的争论在出声思维法上再度出现。

16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

在瞬间记忆中被注意到的极少量信息会进入到信息加工的第二阶段——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17什么是加因素法?

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

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

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

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

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根据这个逻辑,在应用加因素法进行实验时,研究者在影响反应时间的各种因素(变量)中找出其中独立的因素。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的时间变化。

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

加因素法就是这样通过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从而尝试找出某信息加工的所有阶段,以推断整个的信息加工过程。

可见,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因素,并根据这四个独立因素,提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按照斯腾伯格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

对于加因素法所依托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的这个前提,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信息加工中是应该存在平行加工的可能的。

加因素法首先假设信息加工是系列的,然后推测出信息加工的各个加工阶段,这有一种循环论证的倾向。

另一方面,关于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即能否应用可相加和相互制约的效应来确认信息加工的阶段,也遭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质疑。

相反,斯腾伯格用加因素法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并得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结果。

因此,不能因为这些质疑而否定加因素法的价值,加因素法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

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目前研究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内隐种族刻板印象,虽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抱有种族歧视观念,但是研究表明白人倾向于将积极性评价和白人连在一起,而对黑人则多施以消极性评价。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名望判断的研究中表明,名望判断的标准是旧的低于新的、男性低于女性。

这表明人们内隐地认为男性的成就要比女性高,因此对男性名人的判断标准要比女性宽松。

内隐攻击性刻板印象,外显态度中同情弱者,或女性柔弱的形象,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或指向被攻击者,两性明显的偏好攻击者,不管被攻击者是男性或女性。

证明男性在本质上更具攻击性一面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女性对攻击者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反映了女性亦具有攻击性本能的一面。

19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

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具有自动性,抗干扰性,抽象性,理解性等特征。

20试述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之一,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

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过滤器理论可以细分为:

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1)早期选择模型。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贮。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

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2)中期选择模型,又称为衰减模型,是由特雷斯曼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基础上,提出的。

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

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3)晚期选择模型,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

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

21如何对待拥挤?

拥挤环境可以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反过来,人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来改善拥挤的环境对生活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隔可以避免拥挤感。

空间分隔后可以减少人们相互接触及环境信息的输入。

一个大空间如果能分隔成若干小空间,并且能在视觉上加以识别,就可能减少拥挤感。

与他人的眼睛或身体接触会提高人的警觉程度。

这种机体的警觉程度称为唤起。

实际密度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唤起水平。

因此,当不能减少实际密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个人唤起。

这是对待拥挤的有效策略。

中介物可以减少拥挤感的证据,理由是分隔物可以遮挡同一空间中其他人的视线,这样可以减少个体的心理压力。

通常,人们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能生活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哪怕小一些,也比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空间更合乎心意。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22回溯记忆

回溯记忆:

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例如,回忆童年的生活,记住刚刚学过的这本书中前面章节的内容,再认一幅图片等等。

23什么是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错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运动错觉

运动错觉主要指似动现象,即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例如帕拉托制造的动景盘,当动景盘以一定频率转动时,就会产生小人连续舞动的效果,转动过慢时,只看到图案的转动,而不是连续的舞蹈动作。

可见,似动知觉的产生和刺激出现的频率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和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相关,只有当第一个刺激所产生的感官兴奋尚未消失时便接着出现第二个刺激,两个刺激印象才能发生融合,不过对似动现象机制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无定论。

(2)线条错觉

线条错觉属于一种几何错觉,它在日常生活中是极其常见的。

缪勒-莱尔错觉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两条直线上的两端箭头方向不同,看起来下边的直线长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服装设计中也应用缪勒-莱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自然错觉

自然界里的错觉现象,称之为自然错觉。

最典型的自然错觉是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哈尔威和波林认为月亮错觉是由于头姿势的变化所引起的。

然而,考夫曼和罗克的实验否定了这一观点。

实验通过一系列反光镜把实际处于正顶上的月亮反射到水平线上,结果被试对水平月亮大小的估计仍大于顶上的月亮。

现在对于月亮错觉普遍认可的解释是:

对月亮大小的判断依赖于一定的参照物。

当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月亮前面的地形给人以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使人产生月亮较大的印象。

当月到中天时,没有已知大小的物体来作为参照物,月亮的大小只能依赖于天空的感觉距离,于是便产生较小的印象。

24简述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

男性与女性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是不同的。

通常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有更小的个人空间圈。

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倾向于比男性使用更短的互动距离,而男性对过短距离很难忍受。

(2)年龄因素。

研究发现,个体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稳定增长。

年龄小的孩子玩耍时,他们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变化,类似于成人的空间圈形成于青春期。

(3)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的影响表明个人空间圈的大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常因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个体对空间大小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对安全的感受。

另外,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

(4)文化差异。

人们在空间的使用方式上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个人空间圈的研究也必须在与文化相联系的背景中才能反映出来,脱离文化的个人空间行为是不存在的。

25客体记忆

客体记忆:

元记忆和客体记忆的划分,是按照记忆加工和控制的层面来进行的。

所谓客体记忆包括如前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它们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26谈谈建构认知模型。

随建构认知模型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

它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却仍能总结出大致的步骤和脉络。

在此以概念结构的原型说为例来简单说明认知模型范式的实施步骤。

(1)先验模型阶段:

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

当然,这一模型还远不是研究者最终希望得到的认知模型,但是它能够指导后继的实验研究,在完善该雏形后建构起真正有效的认知模型。

(2)实验验证阶段,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3)模型完善阶段,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

研究者可以结合实验,以及其他方面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至此,模型的建构基本完成,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

在这种不断循环的研究程序中,认知模型将越来越具解释效力。

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1)优点主要表现在:

A.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

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

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

B.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

比如:

概念表征的原型说能揭示人类不同概念进行不同判断的真正原因。

C.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原型说能为小学教育提供借鉴:

教师上课时的举例应尽量做到原型化,即尽量能和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原型相匹配。

2)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A.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

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

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

B.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

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

C.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

内隐问题解决过程,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操纵的到底是哪些算子呢?

问题解决各个时刻的基本认知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由于被试无法外显,我们根本无法根据经验来建立有效的模型。

27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等。

相关法。

环境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这类研究难以真正操纵和控制研究的变量,而解决的方法就是使用相关法。

实验法。

实验室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做出最可靠的因果推论,但可能会限制实验结果的推广。

另外,因为研究中得到的问题,实验研究多采用动物被试。

现场研究。

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现场研究,可以弥补实验室研究的某些不足。

现场研究更接近真实的情境,生态效度往往比较高。

观察法。

观察法对环境心理学也同样适用。

不过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但是一般并不单独使用,而是与现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

档案研究法。

档案法是指使用非学术的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档案资料通常是书面文件,如书籍、手稿等。

28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

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学习、工作等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

而个体的一般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

29试评述现场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