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680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蝉蜕tuì

厥土jué

窦dò

u盔甲kuī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

tǎng绣像xiù

拗ǎo锡箔xībó

金叵罗pǒ

2、思考:

(1)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1—8段写百划园,10-24段写三味书屋,第9段过渡。

四、研读课文第1、2段

(一)划出第1段中的中心词和疑难句并交流:

中心词“我的乐园”

疑难句:

“似乎的确只有一些荒草”中“似乎”和“的确”是否矛盾?

(不矛盾,说“似乎”是因为时间久远,我不好肯定”;

“的确”是因为园子确实是个荒园。

(二)重点研读第2段

1、第二段作者写百草园都写了哪些景物?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这么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它们写清楚描写生动的?

a.写景顺序清楚;

(先概说:

静物动物,后细说:

动物静物;

由低到高又由高到低)

b.精选词语形容;

(肥胖的黄蜂,碧绿的菜畦)

c.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d.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

e.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生动。

(比喻,拟人)

f.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4、仿写句子: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五、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不少写景的方法,你掌握了哪些?

2、作业:

A、填空:

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____,“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____,这两者都从___觉上写;

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______上写;

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______,所以说它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B、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句子。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后记】

第二课时

1、学习给课文划分层次,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理解文章主题。

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留恋哪里?

(百草园)那么我们来看看,百草园为何让作者如此留恋,三味书屋又有些什么不同。

二、学习探究“百草园”部分

1、概括:

“百草园”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园中景物,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精读“雪地捕鸟”部分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

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突出雪地捕鸟的有趣。

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三、探究学习9-24段

(一)作者为什么要被送去三味书屋?

(质疑:

你们乐意到学校来吗?

为什么又要来?

进行思想教育)

(二)思考讨论:

1、文中写了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几个片段?

分别是什么?

a.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

b.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c.逃课到小院子去被先生批评;

d.师生一起朗读的情景;

e.趁老师读书入神时游戏、画画。

2、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

3、三味书屋有没有我感兴趣的事?

请举例说明。

“怪哉”是怎么回事折腊梅花;

寻蝉蜕;

捉苍蝇喂蚂蚁。

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4、总结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受是什么?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

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5、标注出描写老师的语句,从外貌和性格方面去总结书塾中的老师的特点,并思考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外貌:

高而瘦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性格:

方正、质朴、博学

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6、结合研讨与练习一的第三小题,总结本文的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不必拘于固定答案。

四、小结本课,布置练习

1、童年是那么多姿多彩。

无论快乐,忧伤,轻松或艰难,都是我们要面对的,也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学习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的写法,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参加过的一种活动。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析书设计】

美好

百草园神秘→三味书屋枯燥

有趣

10、再塑生命的人

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课文,概括莎莉文老师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事件。

体会以感情为线索记述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海伦,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课时

1.掌握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脉络。

3.感悟课文内容,理解海伦与老师的情谊。

一、认识海伦,导入新课

1、出示海伦的资料,认识海伦。

(她19个月就失聪失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曾经就读哈佛大学,先后完成十四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被誉为“美国英雄”!

2、是什么让她成为有如此杰出成就的伟人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转机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二、掌握词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繁衍()迁徙()觅食()惭愧()譬如()栖息()小憩()遨游()花团锦簇()冥思遐想()

2、解释下列词语。

企盼:

盼望。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

迁移。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期期艾艾:

形容口吃。

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表示“我”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安静的等待、陌生、自豪、模仿、争执、发脾气、恍然大悟、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2、理清行文脉络

相识前:

“我”的内心惶恐、绝望。

(1-5)

相识:

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词(6-7)

莎莉文老师教“我”区别具体事物(8-9)

井房散步,从自然中认识“水”(10-13)

四、感悟课文内容

围绕下面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貌是什么样子的?

请用原文回答。

2、莎莉文老师给海伦带来了什么,她都教会了海伦什么?

海伦学会后她的感受如何?

3、她对海伦的教育顺利吗?

举例说明。

4、读了本文,你认为安妮•莎莉文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里是怎样的人?

把洋娃娃扫到炉边把帽子给我。

(富有爱心与耐心)

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教学技巧高超)

5、说说再塑生命的含义。

“再塑生命”是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我”又回到自然,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

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我”的生命,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五、小结本课

本文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

凯勒的作品。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莎莉文老师

有强烈的示知欲有爱心、有耐心、

有顽强的毅力有高超的教育艺术

1.分析海伦再塑造生命成功的因素,学习海伦的精神。

2.拓展阅读,增加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培养热爱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真诚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深挚。

这节课首先让我们在朗读中来感受。

学生选择喜欢的句段展示朗读。

二、交流探究

1、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因素

海伦强烈的求知欲、顽强的毅力、自身的聪颖和极高的悟性;

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以及卓越的教育艺术。

2、海伦·

凯勒的一生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发言,不拘一格。

三、拓展丰富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作者这样凭借坚强意志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杰出人士,你还知道哪些?

试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贝多芬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仍以顽强毅力创作无数经典音乐。

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交流阅读体会。

四、小结本课

11、窃读记

知识与能力

1.反复默读全文,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2.比较作者两次“窃读”的经历,体会作者复杂的窃读心情。

3.品味语言,揣摩细微处的深情。

学习作者通过记叙与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法。

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爱、感悟关怀的人文素养。

比较作者两次“窃读”的经历,体会作者复杂的窃读心情。

师制作课件,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1.掌握词语

2.反复默读全文,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3.比较作者两次“窃读”的经历,体会作者复杂的窃读心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窃”是一种想不劳而获的手段,古人将“窃”的行为视为可耻的,被瞧不起的。

但“凿壁偷光”中“窃光”却成为了称颂千古的刻苦读书经典故事。

现在精美书籍已遍布超市、图书馆、网络等多种场所,同学们阅读更方便了,你们是否珍惜了读书的机会?

感悟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真善美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经历,倾听她战胜饥饿、忍受委屈、获得关爱的成长故事。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作者

林海音,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2、积累字词

窃qiè

读踮diǎn起屋檐yá

n羞惭cá

n

贪婪lá

n撅juē着尴尬gāngà

众目睽睽 

kuí

kuí

睽睽:

众人睁大眼睛注视着。

指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或被许多人注视着干某事(一般指坏的)。

饥肠辘辘 

辘辘:

咕噜声。

肚子饿得咕咕直响。

形容十分饥饿。

 

三、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1、成长画面之——“窃读”受辱记(1—8段):

叙述在紧邻“三阳春”的那家书店因老板不理解而受委屈的“窃读”经历。

2、成长画面之——“窃读”苦乐记(9—15段):

补叙“窃读”的起因以及复杂的滋味。

3、成长画面之——“窃读”关爱记(16—29段):

叙述在另一家书店“窃读”过程中受到的敬重与关爱。

四、合作探究,感悟成长

活动一:

“窃”之行

跳读全文找一找,作者为了“窃读”成功,做了哪些事?

(1)没钱就假装问价钱;

(2)为读完一本书走几家书店;

(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

(4)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留在书店窃读;

(5)饥饿时,就用花生米充饥;

(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

小结:

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读书,体现作者求知的渴望之情。

活动二:

“窃”之思

品读全文,圈画文中有关作者运用记叙与描写表达方式的重点词句,并用“通过___一句,我读出了作者___的情感。

”的句式说话。

例如:

a.通过“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

”一句,我读出了作者“窃读”时自尊与自卑复杂交织的情感。

b.通过“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

”一句,我读出了作者获得读书的机会内心欣喜满足的情感。

五、归纳中心,小结本课

本文通过记叙窃读经历,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同时也在其中体会到了人间的关爱。

窃读记

“窃读”受辱热爱知识

“窃读”苦乐渴望读书

“窃读”关爱人间有爱

1.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感悟“窃读”中的人情冷暖。

2.练习品味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嗜好读书渴求学习的女孩形象。

这节我们继续学习,在文字的细微处感悟“窃读”,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思考探究,感悟“窃读”

“窃”之悟

1、跳读全文,看一看书店老板和店员对作者窃读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a.书店老板:

冷漠、粗暴、势利。

让我羞愧尴尬,心灵受了创伤。

b.店员:

善良、体贴、有爱心。

明白我的苦衷,特意为我留书,让我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2、想一想,文中写书店老板和耳朵上架着铅笔的店员有何作用?

作者把两次截然不同的“窃读”经历放在一起,目的是为了突出后一次“窃读”时自己努力求知的精神得到店员的认同从而获得关爱与帮助。

平凡的生活中融入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希望同学们保持刻苦求学的精神,善于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和爱。

从而揭示本文主旨:

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3、课文最后一段给你怎样的触动和启发?

引导学生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感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给人的感动。

三、品读课文,感悟文字

1、勾画文中的人物描写,体会描写的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如:

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

“你到底买不买?

——对店老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的势利和冷酷。

2、勾画文中写得细腻或生动的文字,说说你从中的发现。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

”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

心中不禁轻轻呼道:

“啊!

终于和你相见!

——细腻的心理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再次成功窃读的欣喜以及对书的钟爱。

3、小结:

写人叙事的时候,要运用恰当的人描写方法,才能写得细腻生动感人;

语言上则应该尽量运用恰当的修辞来使表达生动形象。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

冰心《忆读书》、冯亦代《书癖》、柯灵《书的抒情》

2、布置话题作文习作训练。

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学习本文的动作、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2.除诗歌、戏剧外,其他文体不限。

3.字数不少于600字。

  

12、《论语》十二章

知识和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1-3章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

“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走近文化常识

1、了解孔子、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什么是“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

n)不亦说(yuè

)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

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

按时;

说:

愉快、高兴;

朋:

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

愠:

发怒、生气;

君子: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

“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

多次;

省:

反省;

为:

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温习。

译文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则子曰: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有:

同“又”。

(2)立:

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遵从的意思;

逾,越过;

矩,规矩。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孔子说:

“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拓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五、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一、温习,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