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463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8 大小:39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9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Word下载.docx

二、说学情

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提问导学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

引入:

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我们如何告诉他们我们的具体位置呢?

为什么人类现在的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

为什么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这节课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发散性思维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读宇宙由物质组成的示意图(图1.1)和文字资料。

说出常见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知道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引导学生读天体系统图(图1.2)和文字资料。

提问:

如何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提出天体系统性观念。

填充在天体系统层次图(图1.3),找到地球的位置。

用文字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地球上为何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

引导学生读太阳系模式图(图1.4)和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表1.1)。

(1)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位置及八大行星位次。

(2)简介轨道倾角和偏心率的含义

(3)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方面进行比较(公转方向、轨道倾角和轨道形状),得出三个共同特点。

学生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点评:

分析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比示意图(图1.5)。

(1)简介大行星的分类。

(2)地球与类地行星结构比较(质量、体积),得出相似性,说出地球只是普通的类地行星。

(3)结合运动特征,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强化地球是普通行星的认识。

为什么地球这么一颗普通的行星上具有生命呢?

地球的宇宙环境具有怎样的特殊之处呢?

合作探究:

(1)明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2)根据这些基本条件,结合地球质量和体积特征以及日地距离情况,探究讨论地球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3)补充说明原始大气经过不断演化才适合生命呼吸;

地球岩浆活动一直频繁,氢氧元素岩浆中分异出后化合为水,形成原始海洋。

从地球自身条件明确地球存在生命的的原因。

补充说明:

(1)读太阳系模式图(图1.4)思考:

行星运行轨道特征如何有利地球生命延续发展?

(2)日地距离关乎地球生命的存在,那太阳本身对地球生命发展又提供了怎样的保证呢?

学生探讨得出:

(1)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

(2)太阳作为中等大小的恒星稳定地燃烧时间较长,有利地球生命的延续发展。

(3)结合地外生命或外星人探寻活动的思考,归纳出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从地球宇宙环境本身认识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讨论总结:

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回扣引入,说明: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

但仅就银河系而言有1000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

思考、总结P7活动。

运用基本知识和观念,整理思路和表达方式。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愿望。

升华情感价值观目标。

预留方案:

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

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

课下与学生探讨相关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

(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

(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

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

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

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作一般了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

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

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18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

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

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

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操作

问题

探究

效果

通过播放关于太阳概况、太阳活动的有关影象资料。

在太阳表面和内部会有哪些活动现象?

促进地球上万物生长、环境演变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概况和太阳活动。

学生带着兴趣进入新课。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太阳辐射的有关信息。

播放多媒体课件“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问题:

绿色植物的生长、大气运动和洋流的能量主要来自哪里?

水和大气的运动如何促进全球热量平衡?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然后由A、B小组分别派代表陈述。

学生能找出相关信息:

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明白:

日常生活、生产所用的能源哪些是来自太阳的能量。

指导学生观看“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图”。

太阳的大气层可以分为哪几层?

太阳辐射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学生从厚度、温度、亮度、现象、本质等方面来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各层的特点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展示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在银河系二千多亿颗恒星中为什么唯有太阳这颗恒星才那么重要?

学生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最主要源泉。

探究太阳辐射能的利用与农业的关系。

观看大棚农业和一般农田的影象资料。

讨论它们在生产条件、生产特点上的差异。

讨论学校附近或城市近郊发展大棚农业的可行性。

通过计算,了解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指导学生观看“太阳外部大气层结构图”,观看阅读材料“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别发生在哪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读图和数据资料回答。

归纳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宇航员为什么穿着由不同材料制成的多层宇航服?

学生阅读教材、材料后小组讨论,然后由C小组派代表陈述。

得出:

星际空间中,每当耀斑爆发就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再加上宇航员主要是为了防止辐射。

收集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资料(或教师提供有关资料)。

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

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产生磁暴等。

小结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概述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承前启后。

自由发言。

学生能够大胆发言,并能根据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能运用所学原理解决各种问题。

学生小结:

假设没有“后羿射日”,太阳系中有10颗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假设后羿将10颗太阳全部射下,那地球又会变成什么样了?

课堂练习

及课后建议

展示课堂练习(选择题)。

(分层练习:

其中5小题为基础题,3小题为中等题,2小题为能力题)。

思考并作答。

课后查找网上资料。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大气运动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水循环

生产、生活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黑子

1、太阳活动耀斑

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地球气候变化等

耀斑、太阳风→磁暴、短时通讯干扰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

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

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

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习行为

一、引入新课

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

2、提出问题:

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

为什么会出现四季?

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

哪个季节昼短?

为什么?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设计意图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和公转。

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转特点;

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

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

,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

轨道等)和规律。

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

地球的公转运动。

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

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

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

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

填公转特点表格(见

附表1)

三、课堂小结

课本15页活动题2填表。

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四、作业: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页学习主题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细心观察

主动探究

对比分析

合作研讨

大胆表达

准确绘图

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性。

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绘图技能;

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第二、三课时地球自转及意义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认真复习,积极思考

落实双基

巩固知识

导入新课

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

一人将手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将房间弄暗,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

哪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

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太阳日?

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让学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

如地球不自转是否发生昼夜现象?

是否发生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的条件是什么?

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3、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

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

地球昼夜交替一周(180度)为一个太阳日(24时),问:

经度每隔多少度为1小时?

每隔一度为多少时间?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因而引导学生得出自转的第二个意义:

地方时不同。

引出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

5、地方时的计算: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

小时;

东边时刻比西边早(边讲边练,例题略)

时差的计算:

(1)计算时区差;

(2)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

相减(3)一东一西时区:

相加(4)计算结果(思考:

当华盛顿是早上7点时,请问中国北京是几点?

当莫斯科是中午12点时,请问北京是几点?

华盛顿是几点?

6、练习: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3页学习主题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三、课堂小结: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0页自转的意义

填充图册P6—9页自转练习

第三课时:

自转意义的专题练习(略)

动手演示

细心演算

积极思考

创新思维

讲练结合

练习巩固

加深理解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立体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计算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2、使学生直观、深刻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第四、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行为

1、复习填写“地球公转的特点”表格

2、为什么会出现四季?

引出“黄赤交角”

温故知新

问题思考

复习引入

巩固知识

1、计算机模拟演示黄赤交角,学生讨论:

什么叫黄赤交角?

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并在填充图册中填图。

2、公转动画演示,观察不同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是否有变化?

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情况?

(填表见附表2)讨论题:

1、如果黄赤交角为0°

,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

2、如果黄赤交角为45°

,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

3、当黄赤交角不为0°

时,太阳直射点就会在南北纬一定的范围内往返移动吗?

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教师通过课件将三个讨论题演示,对学生的研讨结果给予补充纠正)

3、小组研讨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和两分两至公转示意图,得出结论: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课本P21读图思考:

每小组两题研讨,分小组交流汇报成果,推断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学生做练习填充图册P83题。

巩固所掌握的规律。

5、总结归纳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天文四季和气候的区别。

三、教学小结(略)

填充图册P6—9页公转练习

第五课时:

一、日照图的判读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步骤,参看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

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

二、作业讲评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页。

三、公转意义练习(略)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

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1.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