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8319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仁寿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到了北宋,王安石又改进了常平仓,即在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借钱给农民,收获后交税时,农民可以以谷物抵值还债,如果还债时市场谷物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归还现金,以保护农民免遭高利贷盘剥、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护城市消费者。

至此,常平仓制度趋于完善,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为历朝历代所沿用,只可惜由于具体操作时官员谋私、胥吏盘剥,常平仓每每名存实亡,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它的重要性慢慢被国人所忽视。

历史的转折总是非常神奇,没有人能想到“常平仓”再一次回到中国人视野并引起当权者重视,竟发生在两千年之后的大洋彼岸。

1943年2月25日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她的日记中写道“蒋夫人(指宋美龄)告诉我她对农业是多么地感兴趣,她已经听总统讲,我们的农业计划部分根据的是中国哲学。

然后我就告诉她我是如何从一本书《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得到‘常平仓’概念的。

”20世纪30年代,华莱士偶然读到了中国留学生陈焕章在其博士论文《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深受启发,他结合美国实际,制定了《1936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1938农业调整法》等相应法规,将常平仓引入了罗斯福新政,解决了农业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和战争物资的短缺问题。

从此,在各种演讲和回忆中,华莱士把常平仓视为“我任农业部长最值得骄傲的行动”。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储粮”在现在中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着最大的责任,它的职责被定义如下:

“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

”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储粮就是我们现在的“国家粮仓”,或者说是“常平仓”。

现在,通行于全世界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现代社会的农业补贴、石油战略储备等,其观念来源,其实都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关。

据统计,宋朝常平仓的粮食储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粮食消费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16.7%左右;

现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世界各国粮食储备的最低要求是17—18%。

是巧合吗?

也许这更是现代科学对古人智慧的认可。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3月号《天下粮仓》,有删改)

5.下列关于“常平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平仓是始于西汉的,既能储备粮食,又兼有调剂粮价功能的一种国家粮食仓库。

B.常平仓制度在宋代渐趋完善,除储粮,还成了稳定农业生产及国民经济的重要制度。

C.常平仓除了具备一般粮仓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平抑物价、调控粮食市场的更大意义。

D.常平仓制度与目前通行全球的国家粮食、石油储备,农业补贴等政策的观念来源有关。

6.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储备粮食,从夏朝开始,仓储制度就已经正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财政制度。

B.常平仓制度对市场粮价的平抑作用,是通过政府将储备粮仓里的粮食高价卖出,低价买进实现的。

C.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解决国内的农业生产过剩和战争物质短缺问题,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

D.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当代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中担负的责任,相当于古代由政府设置的常平仓。

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平仓制度的重要性被国人所忽视是因为在具体操作时常有相关官吏借机谋取私利,导致此制度起不到该起的作用。

B.《孔子及其学派的经济原理》一文中对中国常平仓制度的介绍帮助美国制定了相关法规,彻底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危机。

C.常平仓制度是以政府行为干预粮食市场,减少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利益。

D.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各国粮食储备17%—18%的最低要求,是为了降低世界各国发生粮荒、粮价飞涨等状况的可能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6分,每题3分)

窦瑗,字世珍,辽西阳洛人也。

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始为御史。

后兼太常博士,拜太原王尔硃荣官,荣表留瑗为北道大行台左丞。

瑗以拜荣官,赏新昌男。

从荣东平葛荣,封容城县伯。

瑗乞以容城伯让兄叔珍,诏听以新昌男转授之。

尔硃世隆等立长广王晔为主,南赴洛阳。

至东郭外,世隆等遣瑗奏废之,瑗执鞭独入禁内,奏愿行尧、舜事,晔遂禅广陵。

由是除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天平中,除广宗太守,治有清白之称。

广宗民情凶戾,前后累政咸见告讼。

唯瑗一人,终始全洁。

转中山太守,声誉甚美,为吏民所怀。

及齐神武王班书州郡,称瑗政绩,以为劝励。

又为神武丞相府右长史。

瑗无军府断割才,不甚称职。

又行晋州事。

及还鄴,上表曰:

“臣伏读《麟趾新制》至三公曹第六十六条:

‘母杀其父,子不得告,告者死。

’三返覆之,未得其门。

何者?

案律:

‘子孙告父母、祖父母者,死。

’又汉宣云:

‘子匿父母,孙慝祖父母,皆勿论。

’盖谓父母、祖父母,小者攘羊,甚者杀害之类,恩须相隐,律抑不言,法理如是,足见其直,未必指母杀父,止子不言也。

今母杀父而子不告,便是知母而不知父,识比野人,义近禽兽。

且母之于父,作合移天,既杀己之天,复杀子之天,二天顿毁,岂容顿默?

此母之罪,义在不赦;

下手之日,母恩即离。

仍以母道不告,鄙臣所以致惑。

如或有之,可临时议罪,何用豫制斯条,用为训诫?

恐千载之下,谈者喧哗,以明明大朝,有尊母卑父之论。

以臣管见,实所不取。

”诏付尚书。

三公郎封君义立判云:

“母杀其父,子复告母,母由告死,便是子杀。

天下未有无母之国,不知此子,将欲何之?

既于法无违,于事非害,宣布有司,谓不宜改。

”瑗复难云:

“瑗案典律,未闻母杀其父而子有隐母之义。

既不告母,便是与杀父同。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此子独得有所之乎?

”事虽停寝。

除大宗正卿。

宗室及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正,甚见仇疾。

官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领本州大中正,兼廷尉卿,卒官。

(节选自《魏书·

窦瑗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荷帙从师帙:

装书的袋子

B.又行晋州事行:

兼代(官职)

C.累政咸见告讼见:

D.盖谓父母、祖父母,小者攘羊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瑗以拜荣官,赏新昌男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B.①今母杀父而子不告②君子博学而日三省吾身

C.①不知此子,将欲何之②句读之不知

D.①既不告母,便是与杀父同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瑗乞以容城伯让兄叔珍,诏听以新昌男转授之。

(3分)

译文:

(2)事虽停寝。

(5分)

11.窦瑗不同意《麟趾新制》制定“母杀其父,子不得告,告者死”法律条文的依据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12.请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

(4分)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

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五十二岁,客居阆(là

ng)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4.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6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2)子曰:

“岁寒,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3)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氓》)

(4)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5)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6)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8)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最灿烂的世界

朱成玉

在马老大死去的前一天,曾向我要一根红粉笔,我没给他。

为这件事,我后悔了很长一段时间。

马老大一辈子孤身一人。

在粮库几乎扛了一辈子麻袋,老了,库里领导考虑他无人照顾,就让他到水房烧水,供他吃住,也算是安享晚年了。

他不愿说话,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

他每天机械般地做事,再无一点音响。

他像一块灰色的布,毫无生气,黯淡无光,让人感觉他仿佛就住在死亡的隔壁,时刻听得见死亡的鼾声。

他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除了喝酒之外再无任何嗜好。

他的生命中没有年、月、日,没有“滴答”作响的时间,所有的日子都像一块一块灰色的补丁缝补出的一件外套,他穿着它,走过一生。

在一面墙上画画,大概是马老大唯一的乐趣了。

每天吃过晚饭,他都会在那面墙上精心地涂抹。

没有粉笔,他就用烧过的碳灰,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他用他自己的方式记录着生活,虽然整面墙都是灰色的,但画面的内容却是鲜活而真实的,仿佛一幅幅温馨的田园风光:

房子、篱笆和袅袅炊烟,土地、天空和小桥流水;

晒太阳的猫、啃骨头的狗,下蛋的鸡、戏水的鸭;

一对亲亲热热的小夫妻,手拉着手,一双精神抖擞的老两口,扭着秧歌;

赶着毛驴车到处叫卖的货郎,骑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

扛着柴火回家的汉子,坐在炕上低头纳鞋底的妇人……

无病无灾的一个人就这样去了,多少有些意外,况且他昨天还向我要过一根红粉笔,他到底要用它做什么呢?

当我再次站到那面墙的前面时,终于找到了答案。

我在整面灰暗的墙上找到了唯一鲜艳的红色:

一个女人的红盖头!

画面上一个男人背着新娘过一座独木桥,那个新娘的盖头红得让人心惊!

听同事们说,有人看见他昨天喝醉了酒,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用血涂红了那个红盖头。

我后悔没能早一点将彩色的粉笔给他,那样,他墙上的画一定会是春光盎然、多姿多彩的,他的心或许也会跟着多出一道彩虹,多出几声鸟鸣的。

而我却如此吝啬,没能把生命中那些艳丽的色彩传递给他,哪怕只是一点点。

我想起去年结婚的时候,他硬是凑够了一百元钱给我随了份礼,然后把他自己认为最干净的衣服套上,等着我领他去吃喜宴。

我却没领他去,嫌他的脏会影响客人们的食欲,只是草草地端了几盘菜,拿到水房给他吃,他一边喝着我的喜酒,一边“嘿嘿”地憨笑着说:

“俺只想看看新娘子长啥样……”

上个礼拜天,好像是他生命中极为特别的日子,他特意炒了几个小菜,买了两瓶酒,邀我跟他喝两盅。

因为我是单位里唯一一个肯和他说话聊天的人。

那天夜里,他贪喝了两杯,醉倒后含糊不清地念叨着一个人的名字,还从最贴心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红纱巾来,并对着它老泪纵横。

那纱巾的红色,已经被岁月褪去了艳,淡淡的只剩怀念。

这可是件稀罕事,我一把将它抢到手里,高扬着取笑他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想着“彩旗飘飘”。

他不停地哀求我把纱巾还给他,而我却像发现了重大秘密一样,越发得意起来。

用一根长长的竹杆把纱巾挑挂到他门前的树上,强迫他“从实招来”,否则,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秘密。

马老大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那条纱巾也不知被哪一阵风吹得没了影踪。

马老大入殓当天,听他的一个同乡说,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可是就在他们要成亲的前一天晚上,那个女人在过独木桥的时候,不小心跌进河里,被汹涌的河流冲走了,等他赶到的时候,只在岸边找到她的一条红纱巾。

从此,这条红纱巾就成了他心中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口,鲜艳地、醒目地日日开放着,一刻也不曾凋残。

我深深地自责起来,没想到这条红纱巾竟然浸染着那么多的血泪,没想到一个苍白灰暗的生命竟然蕴藏着如此强烈而又挚热的情感,他用伤心做酒花,用回忆发酵,在心底默默地酿着生命的酒,尽管那杯酒很苦,但回味绵长,无际无涯。

或许是他预感到自己离大去之日已不远,在临终的时候,才尽力把自己新娘的红盖头涂得红红的吧。

人们只知道他是灰色的,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最灿烂的世界,那里,炊烟袅袅,那里,霞光满天。

我买了一条红得耀眼的红纱巾放到他的墓前,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愧疚之心吧。

风吹着,红纱巾像一捧烧得正旺的火,烘着我羞愧的灵魂。

单位要粉刷墙壁,在粉刷那面墙之前,我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将它们上下涂抹,整个“田园”顿时生机盎然起来:

春光明媚,姹紫嫣红,那个用血涂染过的红纱巾已变成黑紫色,却依然那样耀眼,在阳光下释放着醒目的哀伤。

这便是马老大眼中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

画面上的人仿佛静静地走下来,就围绕在我的身边,与我倾吐久违的乡音。

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我知道,我已经把它们保存了下来,我放心地往墙上倾倒大桶的涂料,洁白开始铺展,一切都消失了,像那个在灰暗中蕴藏着烂漫的生命的消失。

唯有那爱,唯有那醒目的红,唯有那前世今生的记忆,永不褪色,永不会消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第22期)

15.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标题“最灿烂的世界”既表明了马老大美丽的内心世界,又反衬了“我”的内心的丑恶与肮脏。

B.小说写马老大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既使行文灵活自然,又使我对那老大故事的讲述在冷静客观叙述的背后包含着赞美之情。

C.小说最后写到我放心地粉刷墙壁,表明了我当时内心的坦然,马老大的美好心灵将永远感染着我。

D.划横线的句子含蓄地说明了马老大虽一辈子没沾过女人的边,但内心却对新娘子有所迷恋,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

E.小说叙述中插入了“我结婚马老大赶礼”、“马老大特意邀我喝两盅”两个情节,写出了他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既对内容作了必要交代,又丰富了其人物形象。

16.小说中的主人翁马老大有什么形象特点?

请结合全文概括。

(6分)

17.“红头巾”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小说中的马老大孤独而卑微,却“用他自己的方式拨弄着阳光的琴弦,弹奏出五光十色的生命之音”。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结合你所读过的其他文学形象加以探究。

六、语言运用(10分)

19.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⑴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⑵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想对“你们”提出什么建议?

(2分)

20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指出其中五处并改正。

  招聘启事

  中新社海外中心,系中国新闻社旗下对海外华文报纸提供新闻版面服务的专设机构,现因业务发展需要,欲接纳新闻编辑6名,敢请业界青年才俊踊跃报名。

  应聘条件:

  1.男女不限,户籍不限,年龄在30岁以下,大龄者勿扰;

  2.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3.有经过两年以上新闻从业经验者优先;

  4.具有较好的英语编译能力。

  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15日。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的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中新社海外中心,100037信箱,邮编100000)

  中新社海外中心

  4月15日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比尔·

盖茨在给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的书里列举了一些在学校里可能无法学到的事情:

①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②高中刚毕业别指望拥有太多;

③你的困境不是你父亲的过错;

④你的学校可能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这与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⑤生活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

⑥电视不是现实的生活……

请根据以上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仁寿中学月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D剖析本题考查读音辨识能力,主要是因形近而误读的字音。

A项中“碱”“减”两字同音,读“jiǎn”;

其他加点字的读音是:

“箴”读“zhēn”,“喊”读“hǎn”,“感”读“gǎn”。

“箴言”是劝戒的话。

B项中“弹”“惮”两字同音,读“dà

n”其也加点字“阐”读“chǎn”,意思是“讲明白”;

“殚”读“dān”,意思是“尽,竭尽”;

“禅”有两个读音,一读“chá

n”佛教用语,一读“shà

n”,“禅让”,意思是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

C项中“膊”“博”两字同音,读“bó

”;

其他加点的字“缚”,读“fù

”,“簿”读“bù

”,“簿”是多音字,此处读“bò

”。

D项加点字的读音是“滇”读“diān”,“嗔”读“chēn”,“缜”读“zhěn”,“填”读“tiá

n”,“慎”读“shè

n”。

2答案DA宛然;

B.瞠目结舌;

C.毗邻

3答案B(B肇始:

发端,开始。

A此处应为“对于”。

指出明确的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

如:

“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研究分析。

”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

“关于牵牛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

”②“对于”可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而“关于”只用在句首。

C蔚然成风:

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与“热情”搭配不当。

D浩如烟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答案B

A主语残缺。

在“抽调”前加“分局”做主语。

C“建构”与“课程”搭配不当,应在国际教育课程后加“体系”。

D句式杂糅。

应调整为“她到成都七中访问并进行了演讲,分享了自己的励志故事。

5C“平抑物价”应为“平抑粮价”。

6B“高价卖出,低价买进”错,应为“市场粮价高时卖出以降低粮价,市场粮价过低则收购粮食以保护农民利益。

7B彻底解决经济危机错误。

8.【D】“攘”是“偷”的意思。

9.A均连词,表示原因。

B,①是连词,表示转折;

②是连词,表示递进。

C,①是动词,相当于“往”;

②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

D,①是介词,和;

②是连词,和。

10.

(1)窦瑗请求皇上将容城伯这一官让给自己的哥哥窦叔珍,皇上下诏允许他将新昌男这一职务转让给他哥哥。

(重点字词:

乞1分;

听,1分;

大意,1分)

(2)这件事情虽然被搁置下来,但窦瑗仍然被授予大宗正卿的官职。

窦瑗的同族亲戚和其一些贫穷的士人都因此看不起他。

窦瑗按照法律条文来推导正确的办案方法,却很被人仇恨。

寝,1分;

轻,1分;

推,1分;

见,1分;

11.①古代法律文献上没有“母杀父,子告者死”这种记载;

②如果认可母亲杀父亲,就是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这与野人、禽兽地无别;

③父亲对于母亲和儿子就是“天”,母亲和儿子的“天”都塌了,岂容儿子沉默;

④母亲杀父亲时,对于儿子来讲,母亲对儿子的恩义就没有了,所以可以告发她;

⑤即使有母亲杀父亲的事,也应该临时议罪,不需事先订为法律条文;

⑥天下不可有无父之国;

(一点一分,大意相近即可,答对5点即5分)

12.(4分)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 

诗书故而不切/ 

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则尊以遍矣/ 

周于世矣/ 

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每划对两处得1分)

13答案:

1.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

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汉书·

终军传》:

“南越与汉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

③双关,“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④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

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

“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

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⑤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2.①国家前途之忧。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却无人为国分忧;

②孤独、漂泊之悲。

岁末暮年,漂泊异乡。

③壮志难酬之叹。

政治上被冷落,处境艰难,孤独寂寞的,报国愿望难以实现。

14答案:

(1)渚清沙白鸟飞回

(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言笑晏晏(4)青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