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热点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
《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热点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热点案例分析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
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4.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5.进一步加强卫生法制建设。
6.加大投入,保证物资供应。
7.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
主题三:
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1.医疗保障覆盖面过低,医疗保障程度有限。
2.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卫生管理需求不适应。
5.医疗机构救死扶伤的积极性遭遇空前危机。
二、主要原因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够合理。
二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总体不足。
三是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
四是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有所淡化,
五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监管不严。
1.提高认识,努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3.建设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4.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
5.推进卫生科技进步,加强人才建设。
主题四:
资源安全问题与节能减排
1.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2.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产业发展。
3.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利于环境保护。
4.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我国产业能耗过高,能源浪费严重。
5.国际能源市场变化对我国能源供应的影响较大。
1.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储备量有限,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短缺的现象将长期存在。
2.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调整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3.我国利用资源的技术能力低下,粗放型生产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资源浪费严重
4.能源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能源、资源、环保方面没有提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与制度,对高能耗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实行强制淘汰。
5.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由此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个别地方政府对资源过度开发,吃子孙饭,不算大帐,不算长远帐。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能源节约运动。
2.努力增加国内能源供应,进一步扩大国际能源合作。
3.不断提高能源技术水平。
4.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5.大力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6.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主题五:
生产安全问题
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
二是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重特大事故尚未有效遏制
三是危害生产者职业生涯现象严重。
四是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认识不到位。
2.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基础总体比较薄弱。
3.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
4.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5.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
6.不少职工缺少安全生产的培训,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
1.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
3.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4.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5.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6.加强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和职工安全技能培训。
7.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8.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主题六:
食品安全问题
1.直接使用假冒有毒品物品生产食品。
2.有害农药、化肥、激素等残留于食品中。
3.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5.食品生产和制造中使用差、劣质原料。
1、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部分食品经营者由于自身素质低下、社会责任感缺乏以及受经济利益驱使等原因,造假售假,以图获取丰厚利润。
2、食品行业门槛过低,造成我国食品行业的“多、小、散、乱”。
3、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着明显差距
4、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落后。
5、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2.制定强制性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3.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4.加强监管,开展食品安全治理工作。
5.建立食品召回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6.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6.建立食品安全监测制度和安全预警系统。
主题七:
就业问题
第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二、再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第四、农村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严峻。
1.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
2.我国长期以来人口多,就业矛盾突出。
3.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
4.促进就业资金投入不足。
5.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
6.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第一,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
第二,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拓宽居民就业渠道。
第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第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信息网络。
第五,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
主题八:
环境保护问题
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生态破坏严重。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1.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2.环保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3.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5.粗放式生产经营还相当普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要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三是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六是要建立全面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七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主题九:
社会保障问题
一、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3.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4.社保资金的筹集缺乏强制性。
二、对策建议
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改革
三是要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的基础上,多方扩大社保筹资渠道。
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是要加强执法,加强监督。
主题十: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2热点案例分析例题
热点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原有的以“单位制”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
而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方式严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改革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模式和方式,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考点分析
1.当前社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有:
第一,社区服务的性质定位不清楚。
社区服务在本质上是属于福利服务还是盈利服务,或者它在服务项目上如何进行区分。
第二,社区服务功能普遍薄弱。
目前社区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社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第三,社区服务的队伍建设问题。
第四,体制不顺,权责不明;
第五,社区服务的行政化问题。
注意:
实际考试中务必结合给定资料中具体问题进行概括与分析,不能盲目作答。
2.解决好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各项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
即由经济增长型转向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观格局;
第二,有利于国家工业化转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赋予社区管理以充分的条件。
3、基本对策:
第一,推进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第二,推进社区救助服务。
第三,推进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
第四,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第五,推进就业服务。
第六,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第七,支持社区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
精彩论述
胡锦涛同志指出: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
这是对这些年社区工作在城市基层所发挥作用的充分肯定。
社区工作的前景是无限的,社区工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背景材料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
2005年6月安徽池州事件、2007年1月四川达州事件、2007年6月广东河源事件、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2009年6月湖北石首事件、2010年04月黑龙江富锦长春岭事件、2010年6月安徽马鞍山事件等。
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承认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纷争,就必须认可那些群众都是有血有肉的公民,他们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诉求不过是为了生存。
另一方面,现在有那么“群众意见很大”就不再是个别地域性的问题,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一、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社会不满群体存在,个别不法分子借机煽动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
2.政府转型期服务意识不强,群众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受到侵犯。
群众诉求渠道不畅通;
领导干部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疾苦,使小矛盾酿成大矛盾;
3.群体性缺乏心理因素诱导。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4.社会管理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
二、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对策:
1.依靠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
2.加强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3.充分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稳定;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5.加强调研,做好群众性事件前期预防和善后工作。
6.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做到发现事态迅速制止;
7.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办事、文明办案、取信于民;
8.加强侦控工作,严格区分事件性质、分类处置。
背景
公开纠正冤假错案,公开审理典型案件,公开面对社会监督,司法公信力在阳光下塑造。
河南平顶山鲁山县人民法院天价过路费一案再审现场,当事人、法官、律师吸引着全社会的关注。
此外,还有40多家媒体参与旁听,正是借助他们,这场判决的细节一一呈现在公众面前。
9•8矿难公开审理,30多家媒体到场。
瘦肉精案,邀请400人参加旁听,电视直播。
而在早之前,还有赵作海案,2010年就此共召开了13次新闻发布会。
公开是人们从几个典型案例中看到的统一特征。
在这一系列的公开之下,效果开始显现。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普遍上升情况下,河南法院首次呈现下降趋势。
河南法院的公信力,出现的态势是上升。
注意事项
1、司法公信力基本任务有:
司法具有公信力是司法的本质要求,是建设法制国家的内在要求。
2、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具体问题务必结合给定资料进行概括与分析。
第一,体制上要理顺,使对法律依法审判、独立审判、正确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加强维护。
把依法治国写进了我们宪法之中去,要求我们国家行政机构要在法律的范畴中去作为,去行政。
第二,法官的素质需要逐步的提高,法官队伍的建设需要得到加强。
提高法官的办案经验,和法官的职业道德。
不断的要提高老百姓法律意识,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政府回应效率。
塑造司法公信力,正确地去面对错案。
公开、坦诚、真诚地去面对错误,并且及时地纠正,还正义以他本来的状态,可以强化司法的公信力。
其次,司法公信力的塑造其实是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的监督里面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有回应。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不仅仅有监督,而且能够通过这种监督得到另外一方回应,这样一来一往公信力会上升。
相关评论
最关键还是因为它是一个热点案件,它已经被放到聚光灯下,它有社会的关注度。
司法的精髓绝不是照搬条文,而必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全面准确理解和适用。
循天理、遵国法、顺民情,方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任何国家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都会考虑法律的规则得到实现,同时也会考虑到社会对这种规则实行的认同程度,所以说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并不一定就是一个我们特有的问题:
第一,天理、国法、民情。
充分说理,将三者怎么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有充分、细致、具体说明理由,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说理的过程和说理的本身充分对外部公开,如果讲的道理,而且道理本身又是对外公开的,那么我想很多时候这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就可以得到实现。
背景链接
2011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预防和避免儿童各种意外伤害,特别要加强校园治安、消防安全和校车交通安全工作。
要通过中央、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使校车成为学生安全的流动校舍,为孩子们建立起安全无忧的绿色通道。
2011年,教育部决定在浙江湖州市德清县、山东威海市和滨州市无棣县、辽宁本溪市桓仁县、黑龙江鸡西市、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六个地区开展中小学校车运营管理试点工作。
但多数地方政府在校车问题上要么是左右为难,要么是顺其自然。
标准表述
[问题]
近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对校车产生了强烈需求。
一是全国实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一些学校、教学点撤并,上学远成为一些农村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是城乡学前教育规模迅速增长,低龄儿童、幼儿自理能力差,入园接送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城市学校布局与城市建设发展不匹配,再加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普遍,很多孩子不能就近入学,上学接送问题也很突出。
[原因分析]:
第一,车体本身不达标导致校车事故多发。
目前学校校车大致分为四种形式:
学校自备车、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车、家长自行组合的车、私人或社会车辆和校办企业联合社会企业一起运营的车,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和报废车辆等成为营运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我国,每天有数百万的学生乘坐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下学,因车体不达标而引发的校车事故便比比皆是。
第二,普遍超载导致事故严重。
目前正在运营的校车,不仅符合标准的微乎其微,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尤其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超载现象无处不在。
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孩子的安全状况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司机素质较低导致校车事件频发。
目前,由于大部分校车是社会车辆,司机没有校车运营的专门要求,违章驾驶、缺乏责任意识等现象突出。
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在全国频发。
第四,校车运营混乱、监管不力。
在校车管理上,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目前实行的是共同管理、共同负责。
然而,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最大的弊端就是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缺乏责任主体,从而造成管理结构松散,沟通环节繁多,管理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
第五,校车立法空白。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专业校车市场构成了校车交通安全的最可靠保障。
从校车市场发展的教训上来看,为了实现校车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规范运行,国家必要的干预主要表现在校车基本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方面。
现实中实施校车系统不仅要有质检总局制定的校车标准,更需要教育、交通、公安等诸多部门的相互配合,仅仅依靠某一部门/机构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校车系统的实施,必须从法律层面来管理,为实施校车系统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基本的校车管理法规制度还有待建立。
[措施]
建立校车制度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部门多、范围广、投入大、情况复杂,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阶段性发展规划。
目前,应当从长期着眼、近期着手,既要解决校车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又要避免因噎废食、对中小学生和学前幼儿上下学造成新的不便,为建立统一规范的校车制度做好准备。
各地方、各部门应当抓紧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安全标准。
温家宝总理透露,国务院已责成有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制定《校车安全条例》,抓紧完善校车标准,要做好校车设计、生产、改造、配备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管理制度。
第二,落实财政责任,提供经费保障。
校车是一项公共服务。
要做好校车工作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多方筹集。
考虑学校布局、学校规模、学生家庭住址、校车运行路线、道路通行条件等因素,按照最基本的校车安全规范核算校车配备和运行所需费用。
在此基础上,考虑中东西部、城市与农村、幼儿园与中小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特点,分地区制定、分步骤实施校车规划,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建立政府、家庭、学校费用分担机制,鼓励校车捐赠,对经济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给以较大力度的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校车的财政支出。
第三,明确管理体制,落实监管责任。
要明确地方政府和各部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发生的恶性事故要依法严肃处理。
校车运行的管理、监督是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交通、公安、安监,甚至工商、物价等部门的有效合作。
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和校车规模的增长,必须从中央政府做起,创新治理方式,建立较大区域内社会的校车管理、运营和协调机构,政府要制定监督管理工作规程,加大执法力度,完善问责机制。
第四,创新运行方式,提高利用效率。
集中配校车的初始投入巨大,因此必须寻求机制创新。
一方面,校车从提供到运行务必因地制宜,无论是完全依赖政府还是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与企业合作的道路,都可以采取政府提供、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多种途径并举的方式。
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与城市、城市内部学生家庭居住密集度不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打破不同学校之间甚至中小学和幼儿园之间的界限,统筹使用一定区域内的校车资源,合理安排运行路线和停靠站点,就能极大提高校车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
总之,办好校车的事情,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
需要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建立起与我国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符合国情的校车制度,使校车成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PM2.5监测提上日程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
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内涵]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
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更大。
[深入分析]
当前,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国情新的基本特征,而环境问题的背后往往是资源的过度消耗。
PM2.5只是一个个案。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屡治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常常是为了一时发展忽视甚至牺牲环境,经济发展方式仍然靠拼资源、拼消耗。
这样的增长模式只能带来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经济增长也将更加难以为继。
加强环保可以倒逼经济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护环境、促进节约资源会带来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监测PM2.5可以由此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
我们要借助这个契机,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增长。
一是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形成有利于节约和环保的产业体系。
服务业市场需求大,能耗和污染排放低,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
二是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推进环保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生态环保工程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服务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增强保护与改善环境的能力。
三是在强化环保责任、把住环境准入门槛的同时,完善相关激励和约束政策,使企业能够在节能环保中增效益、有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布局时,要严格环境准入标准,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的经济政策。
三亚旅游市场宰客门事件
2012年1月28日,微博实名认证用户罗迪发布微博称:
“朋友一家3口前天在三亚吃海鲜,3个普通的菜被宰涉事海鲜排档老板亲手挂上整顿牌子近4000元。
该微博发布后,引起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纷纷转帖并留言称自己也遭遇过类似情况。
随后,管理方无视当地宰客风盛行之实,先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