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卷一人民版选修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解析 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
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
D项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
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C
5.
右图是有关郡县制的一幅漫画,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有自己的封国
D.无权直接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解析 秦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没有封地,不可能赐予封国,故C项不正确。
6.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和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
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
解析 秦当时已“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半两钱”,增设象郡,并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因此史书记载的有可能是事实。
7.
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其中“海内皆臣”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
D.水陆交通发达,便于统治
解析 从“海内皆臣”的信息中,不难判断其已扫六合,定天下,实现了统一,秦始皇称帝。
8.法国著名学者雷奈·
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
“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创立三公九卿制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就已经出现了集权的趋势,到秦朝时发展为中央集权制度。
故A项为正确答案。
9.四位同学围绕“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那么你认同下列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分封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是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 从史实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继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故应对其持肯定态度,故选D。
10.“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
”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
解析 题干突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而C项突出了统治者的开明,以减少政策的失误。
11.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 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 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通过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2.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解析 “贞观之治”是建立在封建剥削基础上的,“百姓富足安康”有误,排除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唐太宗的个人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
D项中应为唐太宗,唐高祖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13.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当时唐朝的哪些时代风貌( )
①兼收并蓄 ②博大开放 ③昂扬进取 ④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其时代风貌。
在唐太宗时期存在土地兼并,只是不严重,因为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④错。
14.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
可不慎哉?
!
”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
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1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
解析 “新科进士”说明与科举考试有关,“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真才实学的人当了官。
“士族”是大地主,与庶族不同,所以B不正确。
应选A。
16.对下图中路线所示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 从图中可知,路线是从长安经敦煌、高昌到天竺,又在天竺境内多处经过。
天竺即古印度,吐蕃是今西藏,结合所学可知,应是唐朝玄奘西行取经,C项正确。
17.有网友在网络上回答“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帝是谁”这一问题时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下列理由不能成立的是( )
A.吸取教训 居安思危B.反躬自省 千古名君
C.厉行刑法 稳定秩序D.仁政爱民 文德治国
解析 唐太宗慎用刑法、减少死刑,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18.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这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 )
A.两者都应肯定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解析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
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
19.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
共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简便方法是使用排除法。
①的表述明显错误,这里的“中国”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是一个国家的称谓,绝不是指中原地区。
由此,排除A、B两项。
③明显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清政府仍使用“大清”的朝号。
20.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
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
因此,①②③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只有唐太宗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21.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的选题是《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解析 从“封建王朝落日辉煌”可判断是康熙帝。
22.康熙帝在清军进入台湾后,设置台湾府。
这一举动( )
①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东南海防 ③加快了台湾开发的步伐 ④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就已经清除了荷兰的殖民势力,故④错误。
23.“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先哲朱熹的这一观点,凝聚了中国人对师长的无限尊崇。
下图“万世师表”涉及的人物有( )
①孔子 ②孟子 ③康熙帝 ④乾隆帝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③④
解析 “万世师表”是清康熙帝为曲阜孔庙大成殿所题的匾额,故答案为B项。
24.电视剧《宫》的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①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②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 ③皇上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④皇帝下旨设立安西都护府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
解析 ①中军机处是雍正时设立的,④是唐朝时设立的。
②③内容均发生于康熙时期,故正确答案是D。
25.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共同点讲述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一个朝代的第二代皇帝
B.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作出杰出的贡献
C.他们都修建了庞大的历史工程,比如长城、大运河、避暑山庄
D.他们在位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都非常融洽
解析 A项不符合秦始皇;
长城是秦始皇修建的,大运河主要是隋朝修建的,避暑山庄不能说是庞大的历史工程,排除C项;
D项不符合秦始皇。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唐太宗曰: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见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三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
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四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
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
(不能照抄原文)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8分)
解析 第
(1)问,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答出秦王嬴政在实现国家统一、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的贡献。
第
(2)问,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唐太宗的用人理念和民族政策。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并从自然经济、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等角度分析出社会原因。
答案
(1)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善于用人;
虚怀纳谏;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评价:
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
原因: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
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使人们对世界缺乏认识。
27.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的不凡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
A.知人善任,开明开放
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序号,并说明相应的理由。
(14分)
古代政治家
评价序号
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能力。
解答时,只有抓住三人功绩的最主要特点才能将序号填写到相应位置。
理由则需要结合序号对应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进行组织。
答案
C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创立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A
选贤任能;
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
B
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巩固和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
材料三 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抵御外侵,缔结条约;
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移天缩地,兴修园林;
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阎崇年评康熙的功绩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为解决民族矛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康熙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主要不同?
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太宗和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第
(1)问,从材料一“朕独爱之如一”和材料二中任命少数民族首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
第
(2)问,主要从材料三中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在前两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答案
(1)特点:
开明平等;
武力与怀柔并用;
实行羁縻政策;
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2)主要措施:
三征噶尔丹;
抗击沙俄。
(3)不同:
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友好方式;
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的方式。
时代特征:
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
清朝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