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7325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难点攻略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处是一个“论断”,也就是“观点”,因而只能用引号。

  【答案】“ ” 、 —— 《 》 “ ”。

  例3.(2008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序号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乐观、自信,是金晶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①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记得那时很爱看电影《佐罗》②看完后就觉得自己真成了那里面的剑客③这位被称作“微笑天使”的姑娘笑着说④后来在2001年我很自然地选择了学习击剑⑤

  ①  ②  ③  

 ④  ⑤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D.  ,“   

  ”。

  :

“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引号与其相关标点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尤其是“×

×

说”在引语中间时标点符号的用法。

该类题目考生出错的原因多为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掌握不扎实,或是对文句含义、层次把握不准。

  “乐观……印象”是完整独立的句子,故后面用句号;

“我从小……里面的剑客”、“后来……学习击剑”是完整引用,故用引号且句末的句号置于引号内;

“这位……笑着说”夹在引言中间,故句末用逗号。

  【答案】A

  例4.(2008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了一半),感觉这里像是刚被敌机轰炸过。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防治手足口病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情”,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

“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理念,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D.国家有关法律文件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解析】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使用。

A项,括号内的内容起注释作用,应放在“教室”一词的后面。

C项,“省领导在慰问患者及其他人员时说”为插入成分,“说”后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D项,“对非法制造……注射毒品等”内部层次混乱,应改为“对非法制造、贩卖、运输、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

  平时的学习中明确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不断加以练习,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

括号的使用中需注意两种情况:

一是补充和注释全句的要放在正文的句末点号之后,二是只注释和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要紧跟在被注释的词语之后,如题中的A项括号应紧跟在“教室”之后。

  【答案】B

  难点攻略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常考点技巧指津:

  (1)问号运用的三个技巧

  ①在一个句子中用了疑问代词但全句是陈述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中间的停顿不能用问号,要用逗号;

但选择问句句群(3个以上)的每一问都要用问号。

  ③问话中含有称呼语的,无论称呼语是在前还是在后,问号用在句末;

成分前后倒置形式的问句,问号不能跟着倒置的句中,而仍然用在全句末尾。

  (2)引号的运用与引文末点号位置的确定

  ①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是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除此之外,普通词语不能滥用引号。

  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

  ③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

凡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

特别注意:

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3)顿号运用的技巧

  ①并列词语结合得紧,中间不用顿号;

但表序数时要用顿号。

  ②表示约数的两个数字中间不能用顿号。

  ③并列词语中又有并列词语时,大并列中的停顿用逗号,内部小并列中的停顿用顿号。

  ④并列的短语比较长,停顿较大的,不用顿号,用逗号。

  ⑤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及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⑥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

  (4)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运用的技巧

  ①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句子中的部分词语或部分句子(局部)时,括号用在点号前;

不需停顿时括号后不用点号。

  ②括号内的注释语是解释前面整个句子(全局)时,括号用在点号后面。

  (5)并列分句间的停顿是用逗号还是用分号

  ①凡是用逗号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的,分句间的停顿用逗号。

  ②凡是用逗号不能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的并列关系的,分句间的停顿用分号。

  (6)省略号运用的技巧

  ①省略号后一般不能再用其他的标点符号。

  ②省略号后不能再用“等”,用了“等”就不能用省略号。

  (7)冒号运用的技巧

  ①冒号一管到底,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②同一句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③部分引用(引文不独立)前不能用冒号。

  ④同一人话语未完不用冒号。

  ⑤对前面并列的几种情况进行总结,也要用冒号。

  (8)书名号运用的技巧

  书名号用来标明书名、报名、期刊名、篇章名、剧目名、歌曲名和法规文件等名;

而专栏名、专题名、丛书、单位等名称不能用。

2009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32009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2

正确使用实词

2008年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

词语使用含实词、虚词、熟语的使用。

正确使用词语,就实词而言,要以准确理解词语本身为基础,包括词语的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适用范围、语体的差别等。

这种理解,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意义,而是能够将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

  从高考来看,2007年以前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上,侧重于考查辨析、判断或选用近义词的能力。

2008年对实词的考查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语境判断词语使用的正误这类试题出现在试卷中,它要求既理解词语的本意,又注意词语的色彩,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

这两种考查形式,在今后的高考中仍会沿用。

  例1.(2008年高考北京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   )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

四周的石砌边缘内,(  )着匀称的海滨卵石。

碑石(  )“耳”字形,有如(  )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 铺 呈 贴  B.塑 铺 像 画

  C.塑 摆 像 贴  D.雕 摆 呈 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应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词义、词性、词语的色彩(褒贬)等选定最合适的词语。

“呈”强调具有了某种形式,“像”有仿佛的意思,根据语境,应用“呈”。

“贴”与“耳朵”搭配,准确地表现出“耳”的形态。

据此分析,可运用排除法,确定题目要求的答案。

  

  例2.(2008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的不竭动力。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词运用的能力。

考生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的理解,还要注意词语的色彩,注意词语搭配。

C项中“培育”是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或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培育”与“两岸的乡村和城市”不能搭配,可改为“哺育”,用其本义“喂养”。

“传续”是“继承”的意思,用在A句中恰当。

“沉浮”在B句中是形容鼾声的时大时小或时隐时现,所以恰当。

“涵养”在D句中是“修养”的意思,使用恰当。

  【答案】C

  例3.(2007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有关部门的(  )结果表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②事发当日,看守所民警值班期间未认真履行看管职责,(  )离岗,外出吃饭,造成在押人员脱逃。

  ③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  )着饱满的生气。

 A.监测 私自 充斥 

 

B.监控 擅自 充斥

  C.监测 擅自 充溢 

D.监控 私自 充溢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

“监测”意思侧重在测量上,而“监控”意思侧重在实施控制,依据语境中的“低于国家标准”,可知是测量结果,故选“监测”。

“擅自”比“私自”程度更重,带有较强责备的感情,更合乎语境。

“充斥”用于不好的东西,和后面的“饱满的生气”不搭配,故选“充溢”。

  正确使用实词的解题方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语法方面思考

  ①看词性是否误用。

例如:

“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启发的意思,属动词;

“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属名词。

  ②看成分是否搭配。

“违反”与“违犯”,“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与规程、制度等相搭配;

“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常与法规、党纪、国法相搭配。

  ③看词义理解是否准确。

“坚苦”与“艰苦”,“坚苦”是坚忍刻苦,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

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

  (2)从修辞方面思考

  ①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

“增加”与“加”,“减少”与“减”,用哪一个,要考虑前后文音节的搭配协调。

  ②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

“烦扰”与“烦恼”,“烦扰”指搅扰或因受搅扰而心烦,如“我实在不忍心再烦扰他”;

“烦恼”指烦闷、苦恼,如“自寻烦恼”。

又如:

“语重心长”与“苦口婆心”,前者指言词诚恳,情意深长;

后者指劝说不辞烦劳,像老太太一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③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

“散步”与“溜达”,“谈话”与“聊天”,使用时要注意语体风格。

  ④看用语的轻重或重点是否合理。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之意,但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

“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暴发”与“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

“暴发户”、“山洪暴发”不能用后者;

“火山爆发”、“爆发革命”以及“爆发力”等不能用前者。

  ⑤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

“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赠给自己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果用于别人就不恰当了。

“度过”与“渡过”,前者用于指时间,如“度过假期”;

后者指“由此岸到彼岸”,用于指空间。

  ⑥看遣词用语是否搭配。

“调节”与“调剂”,“调节”是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如“水能调节动物的体温”;

“调剂”指根据医生的处方配制药物或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调整,如“娱乐可以调剂生活”。

再如:

“交换”和“交流”,“交换”可以与“礼物”、“意见”搭配,而“交流”常与“经验”、“思想”搭配。

  ⑦看适用范围是否合理。

“窜改”与“篡改”,“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

“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

“变换”与“变幻”,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用后者,如“风云变幻”,不能写成“变换”。

  (3)从逻辑方面思考

  ①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

“勘误”与“刊误”,前者指列举更正书刊中的错误,后者指修改。

  ②看前后关联是否恰当。

“卑劣”与“恶劣”,前者指性质严重,后者多指行为。

如“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后者指不道德,无耻,侧重心理描述。

如“品性恶劣”。

例1.(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

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

  夏天到了,人们喜欢吃一些生冷■食品,外出就餐■频率■高了,■都■给肠道传染病■发生埋下了隐患。

某市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

79%■痢疾患者有■不洁饮食史,他们食用■不洁物多为不干净■熟食,冷荤或剩米饭等;

从饮食地点看,51%的患者曾在外就餐,13%■有野炊经历。

  (1)必须删去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能删去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运用正确的判断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①“生冷的食品”中的结构助词“的”连接修饰限制语“生冷”和中心词“食品”,分析可以看出是属于可删可不删的;

②道理同①;

③“也”表示与前一种事物的比较,不能删;

④代词,指代“喜欢吃”、“外出就餐”两种情况,不能删;

⑤“将”表示一种未来情况,与后文“埋下了”中的“了”矛盾,要删去;

⑥结构助词,连接修饰限制语和中心词,但因为修饰语比较复杂,“不”不能删;

⑦不能删;

⑧表示事情已经发生,可删可不删;

⑨“食用”动词,去掉后面的“的”形成动宾短语,而不是偏正短语了,不能删;

⑩不能删;

(11)“为”、“有”意思上有重复,删去。

【答案】

(1)⑤(11) (2)③④⑥⑦⑨⑩

 例2.(2008年高考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虚词、实词、成语的运用能力,这种词语使用综合考查的形式,将会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新动向。

解析时可从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同语素、适用范围、适用对象等多方面入手区分判断。

本题中第一组词可从适用对象区分,第二组词可从适用的结果区分,第三组是成语,首先要准确记忆成语的意思,然后从感情色彩方面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区分。

“年轻”指年纪不大,或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

还可指有活力、有干劲;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以至”,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而“以致”一般表示上文情况造成的不好的结果。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多为褒义;

“自鸣得意”指自己表示很得意,多为贬义。

【答案】A

  对于虚词,我们必须掌握一些辨析的巧妙方法。

  (1)分清是成套使用还是单独使用。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

在辨析虚词时,结合例句中出现的词语,看清是不是成套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有几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比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只能与“反而”搭配。

“无论”只能和表选择的词语“或、还是”搭配,不能和表并列的词语(如“和”)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如表并列的:

“不是……而是……”,“是……还是……”,“既(又)……又……”;

表选择的:

“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2)分清是假设语气还是既成事实。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比如,“即使、不管”;

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比如,“虽然、尽管”。

如果辨别不清,就可能出错。

  (3)分清是用于前一分句还是后一分句。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

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4)分清虚词前后连接的是词语还是句子。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了解了这种用法,辨析时就不会出错。

比如,“又……又……”通常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句子。

  (5)借助句子表达的语气辨析。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如“还是、何况”,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

有些虚词用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

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因此、其实、确实、相反”。

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有帮助。

  (7)注意主语前后虚词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前后分句主语相同,虚词用在主语后;

前后分句主语不同,虚词用在主语前。

  (8)注意引出主客体的虚词的位置。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主要是“对、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2009年高考语文难点攻略4 

正确使用熟语

  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

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

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

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

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

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

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

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

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

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

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

“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4)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

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打预防针”的字面意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

“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例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红眼病”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

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

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5)格言

  格言是出于名人之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格言的规诫性、哲理性、书面性较强,如“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等。

  谚语和格言在形式上都是句子,但它们有以下区别:

  ①来源不同:

谚语来自大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大都来自名人语录。

  ②语体色彩不同:

谚语为口语,通俗活泼;

格言为书面语,文雅庄重。

 ③内容、作用不同:

谚语是群众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使用面广;

格言多为人生道德、哲理的总结,使用面窄。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重点仍是成语,其他熟语偶有涉及。

  金题透视 

  例1.(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各项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