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课研究报告之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微课文档格式.docx
《中国微课研究报告之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微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微课研究报告之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微课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随着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微课大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微课程大赛”等赛事活动的强力推动,微课在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与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
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
“微课符合时代的要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允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生活节律”。
他指出,微课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探索,并希望借此推动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解决教育耑求多样性、资源便捷性等问题,促进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整合高等教育领域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优秀教育人才,以微课的方式开展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科研经验分享,建设高度成熟的网络化教学社区、评价交流体系、科学管理模式,集成微课教学资源并完成资源系统性开发利用,为学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互动性的自助式学服务,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学环境,对促进信息环境下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本章在第节中将对微课及相关概念予以梳理,并对一些实践活动进行回顾。
在第二节中将分析微课建设对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所产生的价值,阐述其迅速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
第一节认识微课及相关概念
在提及“微课”概念的时候,无沦是国内还国外,大多指音视频资源。
中文“微课”一词特指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
在几近两年的国内学术期刊中,有多篇对微课内涵进行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三种典型观点:
(1)微课是一种教学视频资源(类似英文的Micro-lecture);
(2)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资源包,构成微议程(Micro-lesson或Mini-course);
(3)微议是一种微型的教学活动(相当于Micro-teaching)。
从形式上来看,可以分别用微讲座、微课程和微课教学来指代这三种类型,这三种形式在教育领域中均由来已久,只是成为种普及型、常态化的教学行为是近年才兴起的事情。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三类相关概念的历史渊源。
一、微讲座(Micro-lecture)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不少学者使用Micro-lecture这个词,来描述简短的、围绕某个特定主题的、条理清晰的录像讲座材料,其时间长度一般为5-10分钟。
在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材料多是作为针对外裔学生或第二语言学者的识言学训练方面。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认为:
“Microlecture就是一节短小的、用来呈现某个单一话题的录音或录像。
”
类似的做法有宾夕法利亚大学60秒系列讲座、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University)2009年实施的“一分钟学者”(OneMinuteScholar)项目等,均由在各自领域内M顶尖的教授为在线访客解释世界上最神秘和最神奇的事情,如民间传奇之类的问题,时长大概一两分钟。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两年制综合性学科大专社区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首次提出了时长一分钟的“微讲座”的理念(Microlecture)。
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体验”。
戴维.彭罗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OneMinuteProfessor),他把微讲座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
他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就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
这意味着微讲座不仅可以用于做科普教育,也可以用于正规的深程教学。
这是微视频教学应用的转折点。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微讲座有具体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
“一分钟教授”概念在美国及加拿大一些学校得到采用。
比如OklahomaChristianUniversity商学院的Dr.Merritt教授成功地将课程知识点录制成1-2分钟的音视频,配上精心设计的作业和讨论话题。
圣胡安学院也反映这样的短小视频会吸引学生选修课程。
2009年国外开展的其他类似微讲座的试验,大多发生在社区学院和网络教育项目中,但时长有所不同,例如,加拿大多伦多的约克大学就在其网络课程中采用了20分钟讲座,因为他们认为,网上学习的学生对于视频讲座的忍耐时长不超过20分钟。
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尝试把微讲座分为大众科普型及教学资源型两类,并做如下对比分析:
表1-1两类微讲座
类别
大众科普型
教学资源型
用途与作用
引起公众对文化的关注,社会潮流的健康导向
教师课程中讲到重难点时候可以播放,注重可重复利用性
面向用户
公众
学生群体
授课者
名人
不一定是名人或资深教师,但一定要是好老师
微课内容
科学普及型的知识
教学中的重难点
注意
科学文化的前沿
由于是某个知识点,需要微课的知识体系上的解说,上题词介绍,可以节省听众的时间。
一般不超过5分钟,不要替代课程。
大众科普型微讲座承在借用名人,以视频形式引起公众对前沿文化的关注,引导积极健康的社会潮流。
享誉全球的TED系列讲座,就是大众科普型微讲座的典范。
TED融技术、艺术及娱乐趣味性为一炉,邀请世界各地知名人士讲授其浓缩的人生精华,堪称思想的盛宴。
教学资源型微讲座重在知识体系里重难点的讲析。
真正展示微视频教学魅力从而引发世界瞩目的,当属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可汗的数学辅导视频。
2006年11月,可汗为辅导远方亲戚功议,在世界域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上传了一个长约4分钟的视频,内容是讲解最小公倍数的数学知识,他运用手写板和录屏工具,外加一个麦克风完成了这个微视频的制作。
七年来,这段视频被来自全球外地不同年龄、种族、国家、肤色的377802人次收看学习,2009年,可汗成立了教育非营利组织可汗学院(KhanAcademy),在盖茨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现有关于数学、历史、医学、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经济学、宇宙学、有机化学、美国公民教育、美术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机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视频超过3800段。
相比其早期微课视频,现在的视频仍然延续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大部分理科视频在5分钟左右,而文史类则稍微长一些,但基本为12分钟以内。
工科类课程视频则加入摄像机录制的真人实验室实物操作环节,视频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
由此可见,可汗学院对微课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別是根据所传达的知识点学科特性的不同而有了更为灵活的设计和录制安排。
需要注意的是:
与单纯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录切片加工成短小视频不同,“微讲座”要求在受限的时长内,軍:
新组织教学信息,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二、微课程(Mini-Course)
微课程(Mini-course)的概念是1960年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的,它是指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
与当时美国出现的主题内涵丰富的大规模长期性的“Maxi”(大型)学科课程相比,微课程的不同主要在于课程用时简短,一个微课程一般只有一两个课时,而不会像一门培训课程或者一门学科课程那样持续数周或一个学期。
微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独立、单一,大多数内容是根据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兴趣开发的,更侧重于知识的深度而非广度。
微课程与微讲座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是课程的一个组成,前者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和完整。
所以也有研究者提出:
微课是在1-5分钟内呈现课程的组块,其中的知识信息是整体结构的概念阁里边的部分。
“微讲座”概念提出人戴维.彭罗斯认为,单纯使用短小的教学视频,无法支撑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要有作业和讨论配合。
这样,授课视频加作业或讨论,便构成了一个教学包,所以戴维.彭罗斯的“微讲座”实际就是“微课程”。
与微课程概念类似的是1994年WayneHodgins所提出的“学习构件”(learningobjects)概念。
在究竟什么是“学构件”这个问题上,Wiley认为“任何可重用的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都可以叫做学习构件。
关于“学习构件”最常用的比喻是“积本”,将学习构件看作小的内容组块,互相之间可以用—种直接的方式进行结合。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曾提出的“积件”概念,也就是“学习构件”,区别在于微课程会强调以讲座视频为核心,而学习构件则不一定有视频。
三、微课教学(Micro-teaching)
Micro-teaching,Micro-lesson早期对应的中文翻译是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新教师培训常用方法之一,“是在一个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帮助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通常微格教学过程会被拍极下来,作为研讨资源反复播放。
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的微型课程项目(MicroLesson)就是典型的微格训练,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构建为时30分钟至1个小时的微型课程。
这个项目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系列工具,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微课的定位是: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其评分标准比较靠近微格教学的评判标准,也就是评判选手的教学能力,而不是微课资源的制作质量。
高校微课比赛方案中之所以作出这些规定,主要是闵为难以对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内容的微课资源进行评比,但是,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作为个衡量标杆。
当把微格教学法从培训教师某些教学技能的培训实验场拿到寻常教学环境而成为常态教学活动的时候,便构成了“微课教学”,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微课形式教学,一种是用微课资源教学。
以微课形式开展教学的案例并不多见,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可以视为其中的一个案例。
Kee教授对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以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
他认为,一分钟演讲能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免所学知识孤立、片面。
这是将一分钟演讲作为一个训练学生的教学活动了。
微课资源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通常教师可以在自习的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播放和演示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其他微型课件,来辅助讲解与阐释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新近广受欢迎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一种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学习,颠覆了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先教后学”、“在教室教,回家自学”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而对而交流和完成作业。
四、国内微课定义汇总
在国内,随着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而,众多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微课活动都对“微课”一词给出了定义,表1-2罗列了国内常见的一些较为流行的定义,并与前述概念分类做了对比分析、
胡铁生: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架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接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
第二节微课发展的时代背景
作为全球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种形式,微课之所以在全球能够快速被采纳,并得以普遍推广,与全球高等教育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一、微课发展的技术条件背景
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万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技术之一。
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
迄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
互联网问世只有短短几十半时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
作为一种可以变革教育的潜在强大工具,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受到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
自2004年起,美国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简称NMC)每年发布一份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会预测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
在其2009年发布的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地平线报告》(TheHorizonReport)中,新媒体联盟S;
'
EDUCAUSE共同提出了两个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
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
2010年,移动技术又成为影响美国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EDUCAUSE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移动技术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和信息安全),成为影响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这表明移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而微课是移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之—。
目前,信息技术市场已经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
首先,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
移动式电子产品价格日益低廉,芯片的升级和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功能完备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的零售价接连跳水;
与设备相配套的软件由于开源运动、云计算技术以及网上商店使得开发及服务成本达到历史新低。
2012年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超过个人电脑(PC)的销售,国际电信联盟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6亿的移动用户。
教育正在经历装备的更换,美国EDUCAUSE分析研究中心2013年2月-4月对美国251所院校的112,585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
在尚无IT设备的学生中有16.2%的人打算购置iPad或者其他平板电脑,需求比例是最高的。
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学生则分别占到样本总数的89.1%和75.7%。
几乎所有拥有笔记本电脑的被调查者都认为通过电脑获取教育资源通过对他们的学业成就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互联网平台的易用与开放。
从创建于2005年5月19日的YouTube开始,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依托云计算存储向公众提供免费快捷的视频发布平台。
YouTube2013年发布的数据统计称:
每分钟有100小时长的视频上传至YouTube,每个月有超过十亿人访问YouTube,数百万合作伙伴为YouTube创作内容。
国内类似网站有网易、腾讯、搜狐、优酷土豆、六间房等。
不少教育机构也将此类平台作为发布教学视频、建立分享交流社区的园地。
再者,网络技术环境的迅速发展。
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网速的提升,为用户网上观看各类视频类资源提供了保障。
不仅有线宽带网络大幅提速,泛在网络坏境也蓬勃发展,各国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无线网络逐渐实现区域内无缝覆盖。
由美国费城引发的无线城市浪潮已蔓延至国内,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始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的二线城市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无线城市计划。
高校经过第一波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热潮的冼礼,基本已为校园内师生提供网络环境硬件设施,正在向无线互联校阅方向迈进。
总之,微课的发展和普及耑要有两个技术先决条件:
一是要制作要方便,不需要多么专业的设施设备,目前带拍摄功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为微课制作提供了支持;
二是要使用方便、观看流畅,移动互联技术的改良和普及也使之成为可能。
二、微课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渗透,教育观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教育、微学习日益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微课得以发展和普及的社会文化条件。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
互联网进入了一种“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风起云涌,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流行起来。
“微”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应印了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模式。
微时代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活节奏快,快餐式消费、学接收资讯:
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
用于接收这些资讯的移动终端设备要求资讯短小、访问快捷、方便下载。
美国2013年大学生移动电话的使用频率调查,被调查者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近5小时,20%的学生承认在课上会用手机做跟课程不相关的事,78.9%的学生早上一睁眼就开始使用手机,85.1%的学生临睡使用手机,在课堂上课时会使用手机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活动的学生占到约49.7%,在上厕所、等红灯、甚至开车等碎片化时间里使用手机的学生分别占到57%、45.5%、20.3%。
某大学新媒体专业教师感叹说:
自己是在跟人人网和手机里的微博争夺学生眼球,很吃力。
另外一所大学的教师感叹道,今天的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一项特别的基本功,那就是让学生把头从自己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抬起来。
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时代的移民”。
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
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着说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
高等教育教学形式耑要适应数字一代的读写"
式。
第二,信息爆炸使得人们需要提高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效率。
2005年是中国博客元年,公众纷纷进入互联网注册博客表达各类话语;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仅140字微博的即时互动效果吸引了更多的公众。
短短五年时间,人们已经从担忧自d不知道什么,变为厌倦信息轰炸,转而喜欢言简意赅的消息,冷落长篇大论。
第三,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视频长度规定催生了微视频和微电影。
Youtube作为全球最大在线视频网站,这个网站在2008年6月19日以前只允许用户免费上传域多10分钟标准长度的视频;
2010年7月延长视频限制时长至15分钟。
有学者大胆猜测:
正是YouTubeM初出于商业目的的设定,观看用户在不断使用中逐渐形成了了惯,而视频制作者们也因此被遥不得不绞尽脑汁在短时间内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上传发布。
来自心理学和传媒学的解释则认为: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看,大脑的注意力集中在10分钟左右,10分钟之后,由于大脑缺氧,脑细胞就会自动抑制。
在传播学上有学者认为:
1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当今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力式。
人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数字时代原住民的孩了们早已养成了超文本链接的浏览习惯,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完一本书或上完一节课。
微课,作为微时代的教学产物,在认知惯、认知策略上都特别能够贴切当下学习者心理,学习者已经不满足于灌输式的、教条化的学习了,也很难沉心静气地从知识的源头到末梢进行特别有规划的学,微课这种形式,不论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都有着其因“微”而“大”的优势。
三、全球高等教育期待教学变革
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的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促进大学学习(教学)方式及科研方式变革等深层次的、影响大学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目前已越过了数据中心和院校管理系统的建设阶段,正在转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应用。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时代转型,教育系统的教学理念、媒介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力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而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
英国高等教育专家阿什比普经说过: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高等教育IH在发生着一场颠覆其传统模式的嬗变。
象牙塔古老传统的大段独角戏般的授课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追求个性化、碎片化的泛在学习。
就像美国专门从事大学空间规划的美国Ricks咨询公司葷事长Ricks尖锐指出的那样:
“传统的站立授课方式不仅不再适合今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不符合—般意义上人们的学习方式了。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转变,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教为主导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信息化环境、以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
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
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以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
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面对这些信息时代的新问题,在自己的新书《让美国高等教育成为可支撑产业》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RobertZemsky教授提出了大学应该采取的行动。
他认为,“首先,结束对新技术无休止的质疑和争论,破除无过便是功的守旧观念;
其次,授权给有激情的对新生事物持鼓励态度的领导者;
第三,重组教职员队伍,让大学院校成为教育的生产中元。
2012年,《创新的海洋》研究报告中,西方智库、设在英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