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677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十二五规划Word下载.docx

(一)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二)优秀旅游目的地

(三)旅游产业园区

六、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15

(一)培育和推广旅游品牌

(二)塑造和提升旅游形象

(三)积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四)推广提升旅游节事活动

(五)加大旅游市场推广力度

七、品质提升与质量监管……………………………………………18

(一)实施旅游质量提升工程

(二)加强质量监督和行业管理

八、产业创新与业态培育……………………………………………19

(一)培育发展新型旅游业态

(二)壮大旅游产业主体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九、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20

(一)旅游保障措施

(二)旅游规划实施

为指导我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推进我省文化旅游强省的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山西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机遇挑战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省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旅游项目加快推进,景区素质明显提升;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产业初具规模;

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影响有效扩大;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游客458.16万人次,为“十五”期间的3.58倍;

实现旅游创汇15.29亿美元,为“十五”期间的4.15倍;

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5亿人次,为“十五”期间的2.06倍;

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617.79亿元,为“十五”期间的4.82倍;

实现旅游总收入3725.27亿元,为“十五”期间的4.77倍,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十一五”规划目标已提前完成,旅游业在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建设文化旅游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业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旅游战略升级、消费需求拉动、交通高速发展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特别是国务院批准我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省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旅游业作为我省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接续产业,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获得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的超常机遇,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的新跨越。

同时,我省旅游业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表现在:

开发建设滞后,发展方式粗放;

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足;

服务设施落后,产业体系不全;

旅游品牌薄弱,营销推广乏力;

保障体系欠缺,竞争优势弱化等。

只有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新时期的历史机遇,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确保我省旅游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以构建山西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推进旅游集聚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推动旅游要素建设、营销创新、服务提升和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再造一个文化旅游“新山西”,为将山西建成我国文化旅游强省奠定基础。

1.总体目标

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我省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

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市场品牌效应凸显,产业素质大幅提高,产业效益实现倍增,产业作用显著增强。

力争将山西建成我国文化旅游强省,成为中国新兴的山水避暑休闲胜地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2.规划指标

(1)旅游者人数

到2015年入境旅游者人数达262万人次,年均增长15%左右;

接待国内旅游者达2.4亿人次,年均增长14%左右。

(2)旅游业总收入与增加值

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07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7%左右,实现新一轮旅游倍增计划,“十二五”期末旅游总收入比“十一五”期末至少翻一番;

旅游业增加值达102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

(3)旅游就业人数

2015年我省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6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人。

(4)旅游满意度指标

旅游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游客满意度平均每年增加1%,旅游从业者满意度到2015年提高到80%以上。

(5)出游与消费指标

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超过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

(6)旅游节能减排指标

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

三、空间布局

我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核、三级服务体系、六大旅游板块、八条精品线路、八大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十八大核心景区”的大旅游格局。

(一)一核

——以太原市为主体,辐射周边区域,建设全省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山西重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开发建设古晋阳旅游集聚区,大力培育城市主体旅游产品,建设环太原游憩带,突出太原省会城市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发挥其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组织与辐射带动作用。

构建省、市、县与景区三级旅游服务基地,形成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无间隙、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省级旅游服务基地,在太原建设省级旅游服务基地,建设太原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完善山西旅游信息平台,形成服务全省的综合旅游服务平台。

——市级旅游服务基地,以大同、运城、长治、晋城为重点,包括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临汾等地级市,建设市级旅游服务基地,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服务基地。

——县与景区旅游服务基地,在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县、大型景区建设第三级旅游服务基地,成为本县或景区的旅游服务平台。

——宗教古建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大同市、朔州市和忻州市北部。

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管涔山为核心景区,带动恒山、雁门关、河边民俗馆、右玉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管涔山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右玉生态旅游度假区、忻州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区。

发挥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和靠近京津、毗邻河北、内蒙的地缘优势,把该板块培育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古建旅游品牌。

——晋商文化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太原市、晋中市及吕梁市的部分地区。

以平遥古城、晋祠、绵山、杏花村为核心景区,带动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等重点景区。

发挥现代交通网络、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把该板块建成国内外著名的晋商文化旅游区。

——寻根觅祖旅游板块,范围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

以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历山为核心景区,带动尧庙华门、云丘山、李家大院、运城盐湖、舜帝陵、五老峰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运城盐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

以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联动陕、豫及黄河沿线旅游区,把该板块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觅祖旅游目的地。

——太行山水旅游板块,范围包括长治市、晋城市和阳泉市,辐射晋中市东部的太行山区。

以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平定娘子关为核心景区,带动王莽岭、太行水乡、天脊山、珏山、蟒河、柳氏民居、藏山、翠枫山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太行山生态体验旅游度假带、长治湿地休闲度假区。

发挥太行山水、神话文化、古堡文化与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把该板块建成国内一流的山水观光与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

——黄河文明旅游板块,范围包括忻州、吕梁、临汾、运城黄河沿岸区域。

以壶口瀑布、鹳雀楼、碛口古镇为核心景区,带动老牛湾、北武当山、苍儿会、永乐宫、普救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关帝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该板块重点是开发我省沿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培育独具魅力的黄河文明旅游品牌。

——红色经典旅游板块,范围包括武乡、黎城、左权、兴县、石楼、交口、昔阳、阳泉郊区等区域。

以武乡八路军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为核心景区,带动黄崖洞、八路军总部麻田旧址、兴县蔡家崖、红军东征旧址、四八烈士殉难处、大寨、狮脑山百团大战遗址等景区。

围绕太行、晋绥、东征等红色旅游主题,整合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该板块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红色经典旅游品牌。

——世界遗产游:

以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为核心,组合沿线旅游景区,形成山西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古建宗教游:

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恒山为支撑,以右玉、芦芽山、雁门关、河边民俗馆、平朔露天矿等景区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

——晋商民俗游:

以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绵山为重点,以晋祠、天龙山、常家庄园、王家大院、张壁古堡、石膏山等景区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

——寻根觅祖游:

以大槐树、壶口瀑布、关帝庙为重点,以尧庙、尧陵、仙洞沟、永乐宫、广胜寺、云丘山、运城盐湖、历山、普救寺、五老峰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

——太行山水游:

以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皇城相府为重点,以太行水乡、天脊山、珏山、蟒河、红石公园、通天大峡谷、析城山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

——红色经典游:

按太行、晋绥、东征等主题分为若干线路,重点发展武乡—黎城黄崖洞—左权麻田旅游线路。

——黄河文明游:

以老牛湾、碛口古镇、壶口瀑布、鹳雀楼为重点,以娘娘滩、万家寨、西口古渡、乾坤湾、克难坡、黄河大禹渡、黄河古栈道等为补充,围绕重点景区组合成若干旅游线路。

——吕梁风光游:

以庞泉沟、北武当山、碛口古镇为重点,以苍儿会、杏花村、卦山、玄中寺、安国寺等为补充,组合形成旅游线路。

(五)八大休闲度假区域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八大休闲度假区域。

——国家级休闲度假基地:

管涔山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长治湿地休闲度假区。

——省级休闲度假基地:

太行山生态体验旅游度假带、右玉生态旅游度假区、历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运城盐湖休闲养生旅游度假区、关帝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忻州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区。

优先开发建设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提高景区的辐射带动力和我省旅游核心竞争力。

全省将建设、完善18个核心旅游景区、32个重点旅游景区。

——18家核心景区:

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皇城相府、晋祠、应县木塔、管涔山、娘子关、绵山、碛口古镇、杏花村、太行山大峡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解州关帝庙、鹳雀楼、历山。

——32家重点景区:

太原九龙国际文化生态园、太原汾河景区、太原东湖醋园、中国煤炭博物馆、灵石王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浑源北岳恒山、临汾尧庙华门、芮城永乐宫、永济普救寺、阳泉翠枫山、盂县藏山、平顺太行水乡、平顺天脊山、运城盐湖、万荣李家大院、阳城蟒河、泽州珏山、盐湖区舜帝陵、定襄河边民俗馆、乡宁云丘山、右玉生态旅游区、文水苍儿会、沁水柳氏民居、太原市森林公园、代县雁门关、方山北武当山、永济五老峰、黎城黄崖洞、陵川王莽岭、榆次常家庄园、昔阳大寨。

四、旅游体系建设

1.健全三级旅游服务体系

依托三级服务基地的建设,建立和健全省、市、县与景区三级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数字化旅游信息平台、区间服务区、旅游咨询点、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网络,为游客全程旅游提供完整、高效的优质服务。

2.完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以全省旅游基础信息资源底层数据库及数据存储应用智能化管理平台为核心,建立以全省旅游网站集群、全省统一旅游呼叫平台和统一手机移动旅游网为主要载体的综合立体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化支撑体系。

在旅游行业大力推广使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高等级的旅游景区积极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在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中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继续建设和完善山西旅游数码港。

建设电子景观平台,发展网上旅游,推进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智能化。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健全交通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交通沿线的停车场、加油站、指示牌、维修服务等旅游交通配套设施。

各地级市要建设和完善旅游公交系统。

加强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旅游公共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

4.完善旅游安全服务平台

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旅游安全教育,健全旅游安全设施,建立和完善旅游应急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加强旅游安全检查,完善旅游保险服务,打造“平安山西”旅游品牌。

1.推动城市与旅游融合共生

贯彻“旅游即城市”理念,坚持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强化旅游在城市发展中作用和城市的游憩功能,将旅游元素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加强全省各级城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体现城镇的历史感、生态性、文化味。

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围绕旅游业进行产业配置。

加强主题旅游街区和城市休闲旅游综合体建设,“十二五”期末,使我省文化旅游名街达到30条左右。

2.完善旅游城镇体系

构建山西旅游城镇等级体系。

重点建设太原、大同、运城三大区域旅游枢纽城市;

积极推进忻州、晋中、晋城、长治、临汾、朔州、阳泉、吕梁等省域旅游中心城市建设;

建设永济、宁武、壶关、阳城、洪洞、应县、平定等一批省域旅游节点城市;

培育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十二五”期末,全省特色旅游村镇达到200个以上。

1.优化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继续提升观光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重视开发生态旅游,着力发展商务旅游,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优化开发乡村旅游,适度发展工业旅游。

2.创新开发新型旅游产品

积极创意策划和开发建设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新亮点。

大力开发自驾车旅游产品,在全省建设20处自驾车营地或汽车露营地;

大力开发文化娱乐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高端休闲、主题公园、主题街区休闲、创意文化旅游等新的休闲旅游产品。

1.做优做强旅游景区

以核心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为中心,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景区。

到“十二五”期末我省新增2-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30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6-8家国家或省级旅游度假区。

培育年接待游客量3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2-3家,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15-20家,培育亿元旅游景区5-10家。

2.优化提升旅游住宿业

建立和完善我省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我省拥有五星级饭店20-30家,四星级饭店100-120家,旅游饭店客房出租率达到65%左右。

优化饭店等级结构,提高饭店的品牌化、集团化、网络化与专业化程度;

创新旅游饭店业态,打造一批度假饭店、主题酒店、特色酒店,积极创建绿色饭店;

加强饭店科学管理,提升饭店服务水平,提高饭店经营效益。

3.做精做特旅游餐饮业

深入挖掘我省的饮食文化,打造“中华面食之乡”、“晋菜美食天堂”等山西特色餐饮品牌。

促进餐饮产品创新,定期开展特色菜肴和名优小吃评比活动。

引导和鼓励建设一批美食街区或餐饮服务集聚区;

扶持一批餐饮龙头企业,形成5-6家跨区域、全国性的旅游餐饮品牌和标杆企业。

积极策划、推出和做大中华面食节、汾阳美酒节等各类美食节餐饮活动。

4.整合壮大旅行社企业

鼓励大型企业投资兴办或兼并重组旅行社;

重点扶持本地旅行社,培育龙头和品牌旅行企业;

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

推进我省旅行社的标准化连锁经营;

积极推动旅行社开展旅游电子商务;

强化对旅行社行业的管理,开展旅行社等级评定,加强导游培训和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提高旅行社服务质量。

5.加快发展旅游交通

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各市旅游连接道路、专线公路的建设。

增加我省通达主要客源地的航班(包括国际航班)、列车与汽车班次。

加快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和集散体系建设,加快自驾车营地和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大型旅游客运企业,鼓励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交通行业,培育1-2家覆盖全省的汽车租赁集团。

鼓励发展包机、旅游专列等业务。

6.大力发展旅游购物

挖掘利用山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增加商品销售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优强企业和一批旅游商品专业户,培养一批旅游商品技术人才,建立旅游商品研发基地。

在中心城市和重要旅游地建设一批旅游商品专业市场、特色旅游商业街区或旅游商品园区。

构建“研发设计—生产制作—经营销售”产业链,推动旅游商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工业化。

积极参与旅游商品博览会,每1-2年进行一次全省旅游商品大赛。

进一步优化旅游购物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营造诚信经营氛围。

7.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娱乐

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将旅游娱乐业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旅游文化娱乐系列产品。

重点打造演艺娱乐项目,在太原市等中心旅游城市或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出代表山西旅游形象的大型演出活动;

大力丰富夜间娱乐活动;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

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提高其文化性、规范性和参与性。

五、旅游集聚区建设

遵循“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旅游主导、综合配套、重点突破、注重实效、因地制宜、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力求在旅游开发政策、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服务和发展模式上有新的突破。

选择市、县和旅游区作为试点单位,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在省内推广。

近期选择“一市、两县、三区”进行试点,包括:

大同市、平遥县、阳城县、五台山、太行山大峡谷、历山景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争取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政策上有新的突破,积极争取和制定并落实土地、城建、环保、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着力构建权责对等、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长效管理机制和开放、有序、竞争、公平的旅游经营机制,赋予试验区适度的先行先试权。

——推动以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

以旅游业为主导,综合配置各类产业要素,推动旅游业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系列旅游示范区建设,包括文化旅游示范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低碳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转型示范区、乡村休闲示范区等。

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提升旅游品质,扩大试验效果,提高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为切入点,以“规模大、引力强、功能全、品质高、环境优、服务好”为标准,集中力量率先将太原、大同、运城、长治、晋城五个旅游城市和五台山、平遥两个核心旅游区打造成优秀旅游目的地。

积极培育新的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太原旅游目的地,支持太原旅游业率先发展,增强省会城市旅游的龙头带动力。

在重点打造古晋阳旅游集聚区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同时,推进汾河都市休闲带和环城游憩带建设,完善城市旅游设施和旅游功能。

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与旅游一体化,重视与周边城市与旅游景区整合开发和联动发展,提升太原的旅游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将太原建成名副其实的山西旅游枢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和兼具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综合功能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和旅游目的地。

——大同旅游目的地,以大同中心城区为依托,以云冈石窟为核心,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资源价值,开发观光旅游、文物旅游、文化体验、边塞风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云冈石窟、大同古城、恒山等旅游景区品质,完善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观音堂等景区功能。

积极推进大同旅游集散中心、大同滑雪场、方山遗址和晋华宫矿井下游等新的旅游项目建设。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餐饮,加强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产品开发,使大同成为京津地区的“夏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运城旅游目的地,依托解州关帝庙,与运城盐湖的康体度假设施相结合,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建设关公文化产业园区,形成有巨大市场影响力的关公文化品牌。

发展包括观光游、休闲游、深度游、高端游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搞好关公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开发关公系列文化产品,把关帝庙建设成海内外华人寻根朝圣的重要旅游地。

积极推进盐湖旅游的开发建设,打造以黑泥养生、盐湖漂浮、矿泉水疗为主要特色的精品旅游度假区。

——长治旅游目的地,依托老顶山森林公园、长治湿地等城郊景区,大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形成环城游憩带。

继续改善长治城区环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围绕城隍庙、上党门、二贤庄等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上古神话、红色经典等旅游产品,使长治成为周边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宜居宜游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晋城旅游目的地,依托珏山、山里泉、二仙庙、玉皇庙等景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继续改善市区环境,使晋城市成为周边景区的旅游服务基地、山西东南部面向中原的枢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五台山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高五台山景区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加大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以人文五台山为核心,建设国际五台山、风光五台山、休闲五台山、会展五台山,形成礼佛、游览、度假、会展一体化的高品质服务业集群,把五台山建设成世界佛教文化圣地和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平遥古城旅游目的地,加强平遥古城民居客栈的管理和标准化建设,重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酒吧、餐饮、购物一条街,突出平遥旅游的民俗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活动的可参与性,加强旅游娱乐产品开发。

进一步改善古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强社区教育,改善古城软环境。

进一步搞好平遥国际摄影节,把平遥古城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晋商文化与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

通过政策扶持、品牌引领、要素集聚、整合资源和科学运作,以旅游生产力要素为基础,以旅游资源、产业要素和地域空间整合为手段,以主要旅游区或旅游企业为主体,建设具有地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特征的旅游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龙头、招商平台、品牌载体和产业基地。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依托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和资源优势,将文化、科技和智慧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创意,开发产品,延伸产业,形成特色,提升效益。

重点培育和建设晋阳古城遗址、广武古战场等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类旅游产业园区,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利用主题街区、动漫基地、旧厂房和仓库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和建设旅游产业园区。

——工业旅游产业园区,以相关工业为基础,推动旅游与工业的结合和互动发展,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工业技术、工业成就、工业场所等资源,建设工业旅游产业园区,鼓励优先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旅游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和建设以晋华宫矿、平朔露天煤矿、太原老陈醋产业园、汾酒集团产业园等园区。

——综合型旅游产业园区,在资源条件好、管理机制灵活的景区,扩充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建设综合型旅游产业园区。

重点培育和建设九龙国际生态园、皇城相府、关公文化产业园、绵山、应县木塔等园区。

六、品牌塑造与营销推广

创建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和品牌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