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绿色建筑专篇住宅建筑Word下载.docx
《最新绿色建筑专篇住宅建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绿色建筑专篇住宅建筑Word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加分项得分Q8
总得分
53.82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1、建筑专业
一、设计依据:
1、《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
2、《绿色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3、《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JGJ/T229-2010
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5、《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6、《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7、《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
10、《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12
1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1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
14、建设单位,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15、规划部门对本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批复
16、规划部门对本工程建筑设计方案的批复
17、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18、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场址检测报告》
2、工程概况
1、建设单位:
2、项目名称:
3、建设地点:
4、建设情况:
新建。
5、层数:
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
6、建筑功能:
地下一层为战时核6级常6级甲类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上一层~十八层为住宅用房,顶层为电梯机房、出屋面楼梯间。
7、居住户数:
72户
8、建筑设计使用年限:
50年。
9、耐火等级:
地下一级,地上一级。
10、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
11、结构为剪力墙结构。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该楼总建筑面积为8254.63m2。
地下建筑面积为444.52m2,地上住宅建筑面积为7796.85m2(含屋顶机房和一半阳台面积),
人防凸出地面建筑物面积:
13.26m2。
三、绿色节能技术措施
绿色节能技术措施表
评价指标类别
指标类型
指标内容
设计做法
得分
不参评
4.1.1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本工程项目选址、总平面规划设计满足规划部门的要求。
规划选址是优先选择已开发地(或废弃地),建设场地情况场地内保留原有引黄渠。
未非法占用及破坏需特殊保护的区域。
满足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依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小区建筑场地内无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等危害;
依据《场址检测报告》,土壤氡浓度不大于20000Bq/m,不造成威胁。
4.1.3应无排放超标的污染物。
依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本项目无排放超标的污染物。
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经日照分析本项目内部住宅楼均满足国家规范规定大寒日3h日照标准。
项目周边无住宅小区,本项目建成后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评
分
项
土地利用
4.2.1符合规划条件给出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要求
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73304.9㎡,人口毛密度465人/h㎡,人均居住用地指标21.5㎡/人,满足规划设计条件书的指标要求。
15
4.2.2
1)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25%。
2)新区建设达到1.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0.7㎡
1)本小区绿地率为30.1%
2)本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225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大于1.5㎡/人
9
4.2.3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达到5%。
室
外
环
境
4.2.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本建筑无玻璃幕墙,室外夜景照明符合标准JGJ/T163的规定。
2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场地内环境噪声值昼间50db,夜间40db,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一类区域要求
4
4.2.6场地内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场地内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3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阳措施面积达到10%。
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
场地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阳措施面积达到10%。
1
交通
设施
与公
共服
务
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1本工程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米。
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范围800米范围内有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台。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1场地500米范围内有两条线路的公交站点,并有便捷的人行通道到达。
6
4.2.9场地内人行通道与活动场地进行无障碍设计。
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
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
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两项,得3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场地内合理布置了自行车停车棚、机动车停车位。
机动车采用地上停车和地下停车相结合。
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居住建筑满足: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场地出入口到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中级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距本小区300m内设有幼儿园,商业等公共配套设施,公共设施均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4.2.12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
本项目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
场地
设计
与场
地生
态
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U2^U的场地进行专项规划设计。
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蓄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
本工程人行通道的铺装采用可透水的硬质铺装,地面停车位的铺装采用植草砖,透水铺装面积比例达到50%
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1、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2、居住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
本项目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本工程节能设计满足国家规范要求。
具体详见节能专篇。
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本工程建筑为板式布局,南北朝向,楼间距,日照、通风、采光良好。
体形系数,窗墙比均进行优化设计。
建筑
与维
护结
构
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1、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5%;
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为35.5%。
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
本工程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
5
7.1.1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7.1.3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节
材
设
计
7.2.3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
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
本工程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
7.2.5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本项目未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7.2.6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
1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
2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
本项目厨房及卫浴间均为整体化定型设计。
7.2.7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7.2.9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本工程现浇基础、梁、板、柱等承重构件的设计全部采用预拌商品混凝土。
7.2.12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在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达到6%。
7.2.13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运营条文,设计阶段不参评
√
7.2.14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
8.1.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8.1.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8.1.5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建筑采用外保温形式,冷桥部位采用了45厚聚苯板保温材料,避免了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情况。
内
声
8.2.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达到了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8.2.2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
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均达到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主要功能房间隔墙、楼板的空气声隔声量大于45dB,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量不小于45dB,外窗的空气声隔声量不小于25dB,门的空气声隔声量不小于25dB,均达到《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量小于75dB,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
8.2.3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
1、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
本工程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
室内
光环
境与
视野
8.2.5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对居住建筑,其余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无明显的视线干扰。
本项目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均超过18m,无明显的视线干扰。
8.2.6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
居住建筑:
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5
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
窗地面积比达到1/5
8
8.2.7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1、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玄关措施。
2、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3、根据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RA≥20%
热湿
环境
8.2.8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太阳辐射得热。
外窗中,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25%。
空气
质量
8.2.10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1、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
2、设有明卫。
本工程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均达到8%,卫生间均为明卫。
13
8.2.11气流组织合理
1、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设计参数要求;
2、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或室外活动场所。
户内气流组织合理,避免卫生间、餐厅等区域的空气传统到其他空间
7
2、结构专业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6、《建筑结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7、建设单位,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二、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建筑功能:
住宅建筑
3、总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为8254.63m2。
建筑高度为52.95米,地下1层,地上18层,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
4、抗震设防烈度:
7度
7.1.1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本项目未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制品
7.1.2场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
本项目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比例为100%,达到节材效果。
Ⅰ节材设计
7.2.1择优选择建筑形体,建筑形体尽量规则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关规定
本工程建筑形体规则
7.2.2对地基基础、结构构件、结构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Ⅱ材料选用
7.2.8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本工程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
10
7.2.10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1.混凝土结构
400MPa级及以上受力钢筋达到总量的85%。
本项目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比例为100%
7.2.11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3、给排水专业
一、设计依据
1.《绿色保证性住房技术导则(试行)》
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99-2010
4.《绿色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二、工程概况和用水水源情况
1.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建筑功能:
3)、总建筑面积:
2.用水水源情况:
该工程供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
根据甲方提供的设计资料,室外城市自来水资用压力最高为0.10MPa,且全天压力波动较大,不能保证低层用户的生活用水,故需设置室外地下生活水箱,经由地下泵房内的全自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供水。
三、节水用水量: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第3.1.1条和3.1.2条的规定,各类用水量计算明细见下表。
生活用水节水用水量计量表
序号
用水部位
使用数量
用水定额
用水天数(D/A)
用水量(m3)
备注
平均日
全年
住户
288人
110L/人·
d
360
31.68
11404.8
4、绿色节能技术措施
规范条文
节水与水源利用
6.1.1应定制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
本工程确定了节水用水定额,安装了水量计算表。
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1.本给水系统设计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
2.本工程给水系统竖向分区情况:
生活给水系统分高、低两个区,经由地下泵房的自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设备供水。
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力不大于0.45MPa。
在大于0.45MPa支管处设置减压阀。
3.本设计根据用水要求不同,各类给水水质已在设计说明中提出明确要求,满足国家相应规范要求。
4.本工程热水供热源由南向阳台壁挂式热水太阳能提供。
采用分散供热水系统。
住户自理。
5.本设计对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提出的选材选型要求如下:
生活给水干管、立管管材采用内嵌入式衬塑钢管,卡环连接。
冷给水支管管材采用PP-R管,太阳能热水管道采用S6.3系列(级别5)聚丁烯PB管,De20x2.3,PN=1.0MPa;
塑料管道应带阻氧层,同时应满足20℃,1MPa条件下输送冷水使用寿命可达50年。
6.本设计室外部分采用雨污水分流系统。
楼内生活污废水排入室外污水管道,经过化粪池、污水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经雨水管道排至室外散水。
7.绿化灌溉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8.雨水间接利用:
采用透水路面;
室外绿地低于室外道路面,地面雨水流入绿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
9.本设计没有采用中水回用非传统水源。
6.1.3应采用节水器具。
本设计采用节水器具,配件均必须采用节水型产品,水龙头采用陶瓷片等密封耐用、性能优良的水嘴,不得采用淘汰产品;
卫生洁具由住户确定,不得使用一次性冲水大于6L/S的坐便器。
蹲式大便器采用自闭式冲洗阀。
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应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164规定。
Ⅰ节水系统
6.2.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求。
用水定额110L/人·
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2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1.生活给水干管、立管管材采用内嵌入式衬塑钢管,卡环连接。
冷给水支管管材采用PP-R管,,热水管道采用S6.3系列(级别5)聚丁烯PB管,生活给水管应采用与管材相配套的阀门:
金属管材的给水管DN≤50mm者采用铜芯截止阀,DN>
50mm者采用闸阀;
管材为塑料管者采用相应材质的塑料截止阀门;
阀门的工作压力同其所在位置管道的工作压力。
2.室外埋地管道给水系统采用钢塑复合管,DN<
80mm者,采用丝扣连接,DN≥80mm者,采用沟槽连接。
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
本项目供水系统中配水支管处供水压力值大于0.20MPa处,加设支管减压阀。
并满足给水配件最低工作压力要求。
6.2.4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1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1.本设计按使用用途,对住宅、商业网点和绿化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
2.本设计按管理单元,分别设置了楼宇及各户用水计量装置。
6.2.5公共浴室采取节水措施。
设置用者付费的措施。
1.本项目无公共浴室。
Ⅱ节水器具与设备
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
1.本工程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用水效率等级达三级。
6.2.7绿化灌溉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本设计100%的绿化面积采用喷灌的节水灌溉方式。
室外种植冬青。
6.2.8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6.2.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外的其他用水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
6.2.10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6.2.11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没有冷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