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6212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3 声现象Word文档格式.docx

女生的声带细小,音调高,男生的声带宽大,音调低。

敲编钟时,大编钟音调低,小编钟音调高。

80分贝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0分贝以下还有声音只是人听不到。

减弱噪声的三途径:

在声源出减弱——消声器,禁止鸣笛;

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市区种树,铁道两旁的隔音板;

在人耳处减弱,戴隔音耳罩。

9声能够传递信息,比如;

声呐回声定位(超声波)。

B超造像。

超声波探伤;

声能够传播能量,比如;

超声波加湿器,超声波清洗,超声波武器。

10天坛声学奇迹是利用生音的反射造成的。

打击乐器是被打击物体振动发声,弦乐器是弦丝振动发声,管乐器是空气柱振动发声。

11听其声而知其人是利用音色辨别的。

12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用到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类似的实验有,在一个大的注射器中放置发声体,把活塞拔出的过程,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会变小。

13在雪山上不能大声呼喊,会引起雪崩,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14小提琴演奏时,要调整琴弦的松紧,是为了调节音调。

15听诊器可以减弱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16声控灯说明声能传播能量。

17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15度时340m/s。

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声速小于光速(3×

108m/s)

18气球爆炸发声是气体振动产生,冬天风吹电线发出呜呜声是电线振动产生的。

暖瓶里接水,水快捷满时空气变短发声音调变高,声音变尖。

19声音可以通过骨头传播,叫骨传导,人耳能准确判断声源的位置,利用双耳效应。

常考点清单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15。

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5、乐音的三要素为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来决定;

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振辐决定,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指

声音给人耳感受到的特征,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7、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命题规律

1、考查内容:

2011年本专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乐音的三要素、噪声的控制和危害等。

例如:

2011年贵阳考查了噪声控制的三种途径。

2011年安徽考查了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2、题型赋分:

题目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在试卷中一般占1-2分。

3、能力层级:

本专题考查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将声现象知识点与环保等相联系,但能力要求不高,一般都是容易题。

4、考查形式:

中考形式一般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为背景来命题,有时可能和速度公式联系考查回声的应用。

命题趋势:

1、声音在产生和传播,乐音的三要素,噪声的控制和危害是本专题考查的重点。

另外,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超声波和次声波,回声测距离等知识在中考中也常有体现。

2、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得大影响。

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增强环保意识,从表少年抓起已成为必然。

在试题中体现这一内容,正是注意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3、本专题与生活息息相关,但考查难度较小,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在试卷中一般占1-2分。

4、预计2012年可能不会考查有关音速的计算问题,注意回声的理解和应用。

三、例题赏析:

例1: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

D、物体振动的振幅足够大时,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考点: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条件是有发声体、传播介质和健康的耳朵.

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物体发出声音后如果没有传播介质,我们一样听不到声音,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如果声音的响度很大,但没有传播介质,我们一样听不到声音,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等,属于综合性的题目.

练习:

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液体不能传声;

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根据对声现象基础知识的认识来判断此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发出的声音;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③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

根据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可知①④是正确的.

故选D.

要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础知识.

例2:

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蚊子的叫声音调高,牛的叫声响度大.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凭听觉就能分辨出小提琴和二胡,是因为二者的音色不同.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音调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快慢,即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而物体发出声音的响度取决于物体振动的振幅;

牛和蚊子比较,牛声带振动的幅度比蚊子翅膀振动幅度大,但是振动的不如蚊子翅膀快.小提琴和二胡发声体结构和材料都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解答:

解:

由于牛的声带振动幅度要比蚊子翅膀振动的幅度大,所以牛的叫声响度大;

而牛的声带振动的不如蚊子翅膀振动的快,所以蚊子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小提琴和二胡发声体结构和材料都不尽相同,所以凭借听觉就能区分二者靠的是二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

蚊子;

牛;

音色.

要能区分响度、音调、音色,一定要知道影响它们的因素,这是关键.

(2011•安徽)如图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下面(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

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

信息给予题.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解答:

当纸片与齿轮接触时,齿轮越多的可以使纸片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越多,纸片发声的音调就会越高;

由图可知,最下面的齿轮数最多,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会振动次数最多,音调最高;

下面.

此题结合齿轮和纸片接触发声的实验考查了物体振动频率与其音调的关系,要切实理解掌握,是易错题目.

四、同步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1、(2011•杭州)科学家设想利用道路来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电动汽车和路灯使用.方法是在路基上先铺设覆盖有太阳能电池的水泥板,再在太阳能电池上覆盖透明的玻璃作为路面,这个设想要能实际使用,对玻璃的选择,下列哪一项不是主要需考虑的(  )

A、玻璃表面粗糙程度B、玻璃强度C、玻璃颜色D、玻璃的隔音效果

声音的传播条件;

光的反射;

物体的颜色;

太阳能的转化.

专题:

应用题;

学科综合题;

推理法.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认真审题、了解科学家使用透明玻璃覆盖在太阳能电池上作为路面的真正目的是设想利用道路来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电动汽车和路灯使用.玻璃的隔音效果优劣不是考虑的范围.

A、因为发生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与反射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玻璃表面的粗糙程度直接影响它对太阳光线的反射情况,影响对太阳光线的收集.所以应该考虑玻璃表面粗糙程度.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将玻璃覆盖在太阳能电池上作为路面,所以要考虑玻璃的强度.B不符合题意.

C、物体颜色的深浅影响对太阳光线的吸收,颜色越深的物体对太阳光线的吸收效果越好.所以要考虑玻璃颜色.C不符合题意.

D、所用玻璃的隔音效果与科学家利用它收集太阳能进行发电的目的无关,不需考虑.D符合题意.

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同学们都是未来理想能源的探索者和使用者,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是你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光荣的肩负起这一责任,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哦!

2、(2010•成都)关于如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超声波与次声波;

防治噪声的途径.

(1)声音的传播必须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频率的高低影响音调的高低;

(3)振幅影响声音响度的大小;

(4)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A、说法正确,闹铃的声音听不到,因为它周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B、说法错误,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C、说法错误,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声音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

D、说法错误,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

此题是一道声学综合题,涉及较多声学知识,但都是基础知识,比较容易.

3、(2010•黄冈)“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声速;

音调;

超声波与次声波.

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和声音的三特征,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知识逐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A、错误,“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音调;

B、正确,“呼麦”中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

C、错误,“呼麦”中高音和低音都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

D、错误,“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如何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属于基本应用.

4、(2009•广州)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A、关闭房间的门窗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减弱噪声有三种:

①在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人耳处减弱.分析四个选择项中减弱噪声的办法,然后与题目中的要求对应即可解决此题.

A、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防止了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房屋装隔音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B

将防止噪声的产生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对应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2008•黄冈)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如图)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学科综合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是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同时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超声波的概念.解答:

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A正确.

根据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响度及音色,人耳能分辨发声体的不同.B正确.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C错误.

白天受噪声的干扰不如夜晚听得清楚.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声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还考查了声音特征的应用,要会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6、人对声音的感觉有一定频率范围,大约每秒钟振动20次到20000次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能听到声音的条件是(  )

A、只要有发生器--声源就可以

B、必须具有声源和空气

C、必须有声源和声音的传播物质

D、只要有发声物和传播物质,人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听到声音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物体发生振动;

②介质向外传声;

③良好的听觉器官;

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⑤有足够的响度.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A、有声源能产生声音,但如果没有介质,声音就无法传播到人的耳朵,人就无法听到声音,所以选项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不一定非得是空气,所以选项B错误;

C、声源产生声音,介质传播声音,它们是人听到声音的必要条件,所以选项C正确;

D、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其实除了必须要有声源、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以外,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响度.若人离声源很远,即使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人也无法听到声音.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听到声音的条件,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一定要记住.

7、(2011•义乌)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音色;

声与能量.

此题是考查声音的传播与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声音的应用.

A、“墙”是固体,隔着墙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所以A正确;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大,所以指的的声音的响度大,所以B错误;

C、通过音色可以来辨别不同人及乐器,所以C正确;

D、声波能传递能量,将钟表清洗干净,故D正确.

此题是比较简单的一类题目,但是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全,几乎涉及达到了声现象的全部知识点.

8、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一种新型锁---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选C

解析:

考查学生对乐音三要素概念的掌握情况。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防治噪声的途径;

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

解决此题要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大;

在城区的最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方法就是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

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不符合题意;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传播速度快,不符合题意;

解决此类综合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

10、(2011•金华)在中华恐龙园暑期纳凉晚会上,男低音放声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高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高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高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高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响度;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男士声带的振动频率慢,但振动幅度大,所以其声音的响度大但音调低;

女士声带的振动频率快,但振动幅度小,所以其声音的音调高但响度小;

此题结合男女发声的不同考查了对响度和音调的影响因素问题.

11、声音的三个特征中,与距发声体远近有关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音调和响度

响度.

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此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反之会越小.

在声音的特征中,只有响度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就越小;

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三个特征进行分析解答.

12、当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次声波时,人类就听不到大象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D、一般来说,人耳不能感觉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所以人耳感觉不到.

A、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所以A不正确.

B、次声波能传入人耳,但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所以B不正确.

C、声音的大小与频率无关,人耳感觉不到次声波是因为频率太低,所以C不正确.

D、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人耳感觉不到.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13、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到人耳处,使人听到.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同时还与温度有关.

A、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比较速度.错误.

B、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如果没有介质进行传播,人们就无法听到声音.比如真空罩内放一个通电的电铃,人们是听不到声音的.错误.

C、不同人说话的特色不同,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正确.

D、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错误.

故选C.

本题考点较为全面,考察学生对声音的全面知识掌握情况.

一、非选择题

1、(2011•宁波)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形式.遥控器发出的信号被电视机接收,电视机发出的声音被人听到,这两个过程中,能量分别是以光波和声波的形式传播.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电视画面在观众的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的实像.

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解答此题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传播过程中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人眼成像类似与照相机,可以将二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声波,倒立.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和人眼成像原理,要会结合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致使福岛核电站受损,造成核泄漏.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发布海啸预警.海啸的速度约为800千米/小时,从最初观察到海啸至海啸抵达仙台海岸的时间是0.15小时,最初观察到海啸的位置离仙台海岸的距离约是120千米,核电站正常工作时,把核能最终主要转化为电能,并输送出去.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能量转化的现象.

计算题;

应用题.分析:

已知海啸的速度和传播的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最初观察到海啸的位置离仙台海岸的距离.

核电站正常工作时是把核能转化为电能.

最初观察到海啸的位置离仙台海岸的距离约是S=Vt=800km/h×

0.15h=120km,

核电站正常工作时,把核能最终主要转化为电能,并输送出去.

120;

电.

本题考查路程的计算,根据是速度公式的应用,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本题还告诉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预防自然灾害.

3、(2010•河南)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

简答题.

(1)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