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603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B.脉搏 公序良俗 娴熟 结绳纪事

C.胁迫 改弦更章 飙车 群贤毕集

D.肄业 一蹴而就 编撰 驾轻就熟

【解析】A“严惩不怠”应写作“严惩不贷”;

B“结绳纪事”应写作“结绳记事”;

C“改弦更章”应写作“改弦更张”。

本题失分中对“严惩不怠”“改弦更章”两个词语的判断上。

记忆字形得通过字义的帮助。

“怠”懈怠;

“贷”宽容。

依据成语中的“惩”是“惩罚”的含义,这里自然应该使用表示宽容的“贷”。

“章”乐章;

“张”给乐器上弦。

成语中“改”“更”含义相同,那么“弦”“张”的意思也应该是相似的。

【答案】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题点】形近字熟语(成语)字形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2题

3.【题目】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理念的成了曹文轩得奖的原因之一,与丹麦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并没有的结局一样,曹文轩也曾经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表示,现在儿童文学中别说了连都没有了,而仅仅是满足人的情绪,快乐、热闹、搞笑。

A.默契温馨美好温暖残酷

B.契合美满团圆温暖残酷

C.契合温馨美好残酷温暖

D.默契美满团圆残酷温暖

【解析】“默契”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曹文轩得奖是因为他的创造理念和奖品设置的理念相合。

所以应该用“契合”。

《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小女孩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意图唤起人们心中对贫苦人民的关怀。

《海的女儿》的结局也不是以“王子公主走到了一起”的大团圆的形式出现的,不是人们期待的那种美好的结局。

后两个空,第一空承前,概括出儿童文学中“残酷”的一面;

后一空启后,没有“温暖”,只有“热闹、搞笑”。

本题失分在对“温馨美好”“美满团圆”两个词语的区别上。

两个词语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童话故事的概括。

而且更多的时候,童话故事是以团圆美满的情节结束的。

所以学生很容易按照惯常思维做出判断。

但是本段文字选取的两个童话例子,不是如《灰姑娘》等以团圆为主题的童话,所以本处选择“美满团圆”是不合适的。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题点】形似义近词语辨析不合语境

【难度】中档题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3题

4.【题目】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我而言,字母格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我完成句子组合,而在于让别人理解我想要和需要他们理解的想法。

B.民间说“清明朝祖,前三后四”,这样的习俗制度其实也是为了提供时间选择上的便利,让人们可以有从容的时间来欣赏春的生机、感受生命的美好。

C.说实话,当时对自己能否获奖,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进入作家奖短名单(决选名单)的五位作家都非常强。

D.喜剧不代表没有主题的表达,有主题的表达不一定就非要哭,可以是有意义的,比如说麻花团队机器人那个小品。

【解析】C项“当时对自己能否获奖,没抱太大的希望”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抱有希望”应对的应该是“能获奖”。

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基本可以判断出本题C项出现的错误。

句子中一旦出现“能否”,就应该考虑是否出现了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错误,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如“学生能否考上好大学,和他的努力程度有关”就是正确的表述。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题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4题

5.【题目】下列诗句中吟咏的季节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D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选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

所以这是用来形容白雪的名句。

其他三句都是形容春天的。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要依据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判断。

本题失分在A选项上。

学生如果不了解诗句的出处,就容易通过诗句中的表面意象做出判断。

如“桃花”“落花”“春风”“梨花”都是春天的景致,而“雪”是冬天的,这就出现的判断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题点】识记文化常识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5题

二、

【组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就“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用于军事,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

从唐开始风筝由军品转成为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

“放风筝”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唐诗人高骈写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可见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

风筝的发展与民间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农历立春之前,谷雨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百姓都要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各家到野外放飞风筝,然后切断引线,任其自由飞翔,意欲驱邪保平安。

也有元宵节之后长辈送晚辈风筝,表示赠予力量和福分。

同时儿童放风筝时,眼睛随着风筝在蓝天晴空下时远时近、或左或右地移动,是让眼睛得到休养的好方法。

古时就有小孩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清目”之说。

可见,放风筝既能娱乐,又能健体。

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描绘了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

南宋大诗人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纸鸢的姿态,孩子的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

明代诗人徐渭就是个风筝迷,他写了25首《风鸢图诗》,像“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当时放风筝多么热闹啊。

清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光明媚,柳絮纷飞,舒臂牵线,喜放风筝。

孔尚任描写的天真又刚健的儿童: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

”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实,喜爱风筝的决不单是儿童,“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北京竹枝词》;

扬州郑板桥吟道: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似乎看到画上风筝的飞扬神采。

风筝是吉祥物,民间习俗还体现在风筝的题材上,如蝴蝶、燕子表示春天到来;

荷花、鸳鸯象征着纯洁爱情;

蝙蝠、仙鹤童子寓意福寿;

龙与凤表示欢乐吉祥、国泰民安。

那时的风筝各个造型新颖,绘制精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理想与祝福。

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集扎、糊、绘、放于一体,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

传统样式有串型(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

风筝有北鸢、南鹞之分,各地各有特色:

北京以“哈氏风筝”为代表,绘工华丽、扎架精巧,放飞空中,姿态优美,挂在墙上极富观赏性。

天津以“风筝魏”最为著名,骨架不用线绑,全凭打眼扣榫,图案绘制汲取国画和杨柳青年画之精华,风格独特。

潍坊风筝以其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胡敬珠、孙永春等艺人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数百米,曾获全国风筝比赛一等奖。

南通风筝以“板鹞”最具代表,筝体以大为胜,筝面装满哨口,扶摇九天,声震四方。

6.【题目】下面对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春秋时代中国就发明了风筝,但那时还不叫风筝。

B.风筝最初的发明用于军事的测距、传讯、侦察。

从唐开始成为娱乐工具改叫风筝。

C.风筝妙处各地不尽相同,天津融合了传统木工工艺,南通的“板鹞”是“名副其实”的风筝。

D.放风筝是一个老少咸宜的娱乐活动,放风筝蕴含祛病、求福、吉祥的寓意都与当地的习俗密切相关。

【解析】B“从唐开始成为娱乐工具改叫风筝”表述错误。

按照原文表述,“到五代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可见五代时,“风筝”之名就已经存在了。

本题失分较少,学生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表述进行比对,比较之后,很容易发现选项中出现的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点】曲解文意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6题

7.【题目】根据文意对下列诗句判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诗人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

B.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

诗句描写风筝不仅能飞,还能吹出美妙的笛音。

C.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诗中描写风筝如蝴蝶般艳丽。

D.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

此诗描述的是断线的风筝。

【解析】C“诗中描写风筝如蝴蝶般艳丽”理解错误。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写是是美丽的女子比蝴蝶还美丽。

郑板桥这首风筝诗,写“纸花如雪满天飞”,又是“如雪”,又是“满天”,放风筝的场面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上有满天风筝,下有如花娇女。

相互映衬,写出了风筝的美丽。

本题失分较多,对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所以对诗句的分析判断不准。

尤其是郑板桥的这首诗,文章只是作了引用,却没有任何理解上的提示,学生自然会认为“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是在写风筝。

【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7题

8.【题目】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筝制作工艺考究,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虽不属科学要求,却体现工匠们的高度自律。

B.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已经在走向世界中展现着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

C.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才能放飞,在风力、牵引力和由此产生的扬力三个力的作用下,风筝在空中基本上是达到受力平衡的。

D.风筝这一小小玩具却包含多元审美,可以大取胜,可以小取胜,可以华丽取胜,可以乡土取胜,可以音乐取胜。

【解析】A“却体现工匠们的高度自律”属于无中生有。

“骨架结构、系线位置、线的长短和根数、迎风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讲究,否则就飞不高、飞不稳。

”这些体现的是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职业道德无关。

本题失分在B项的干扰上。

B项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体现,所以学生都认为这样的说法不能通过文意推断出来,属于无中生有的错误。

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推断能力,由文本对放风筝的诸多好处的介绍,可以推断出这项活动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答案】A

【题点】无中生有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8题

【结束】

三、

【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题目】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行天下行:

游历

B.其居家所与游者游:

游览

C.不志其大志:

立志

D.将归益治其文益:

更好

【解析】B“其居家所与游者”大意理解是“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可见“游”的含义是“交游、交往”。

本题失分较少,学生可以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判断“游”的含义。

但是如果脱离文意,单纯把选项提供的解释带入句子,还是会认为“和他一起游览的”是正确的,由此要提醒考生实词的理解不能脱离语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题点】一词多义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9题

10.【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而辙也未之见焉

B.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

D.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解析】B项两句中“其”都是代词,他的。

A项前句“之”是助词,的;

后句“之”是代词,他;

C项前句“以”是介词,凭借;

后句“以”是连词,表目的。

D项前句“为”是动词,写;

后句“为”和“以”连用,表示认为。

本题失分在对虚词“以”的理解上。

“以”的词性较复杂,包括了动词、介词、连词等词性,是高考必考的虚词中相对难以掌握的一个词。

做这样的练习,一定不能脱离语境对虚词的意义进行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点】之其以为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0题

11.【题目】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③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④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⑤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

【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是作者离家壮游的目的。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是作者评价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的评语。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是司马迁游历天下的行为。

这些都和作者的文章观没有联系。

本题失分在对①句的判断上。

学生认为作者“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的做法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所以应该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

联系文本,这句话是对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的解说。

【题点】整体筛选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1题

12.【题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认为如不先“养气”,只是学写作文,文章水平是无法提升的。

B.本文是写给枢密使韩(韩琦)太尉的信,写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C.作者用孟子、司马迁为例自证观点:

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是养气的两个途径。

D.书信第二段末写拜见翰林欧阳公后盛赞韩太尉,推崇他是和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

【解析】D“推崇他是和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理解错误。

本文是写给枢密使韩太尉的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文章写作的看法和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的愿望。

苏辙认为要写出好文章,就需要广博的阅历,于是他离家来到京城。

他看到了名山大川,见到了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还希望能见到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的太尉。

可见作者并没有认为太尉和欧阳修一样是文章大家,而是不同领域的奇伟人物。

本题失分较少,学生能通过文章对太尉的赞誉,“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判断出太尉不是文章大家,而是由雄才大略的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2题

13.翻译句子

⑴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⑵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⑶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解析】文言翻译要先确定考点,之后在补充省略成分的思想指导之下串联成句。

此时要注意句子语序表达,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本题考点有

(1)“生”,生性;

“为”动词,写作;

(2)“恃”依靠;

“四夷”四方异族;

“惮”惧怕;

“发”发兵侵犯。

(3)“苟”假如;

“辱教”屈尊教导;

“又幸矣”省略主语,注意补充主语“我”。

本题失分在对“发”“辱教”的正确翻译上。

“发”的含义很多,这里要联系前面的“所惮”,推测含义应该是“发兵”;

“辱教”的“辱”不是“屈辱”,而是谦辞,是“教导我使您受辱”,即“请您屈尊”的意思。

【答案】

(1)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2)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

(3)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题点】文言实词特殊句式

【题型】文言文阅读

【来源】和平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查语文第13题

文言翻译:

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

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孟子说: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

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

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

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

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

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

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

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14.【组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⑴【题目】赏读不同时代两位作者的两首绝句,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解析】同是绝句,由于诗人写作的缘由不同,使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情感就会不同。

本题中涉及的第一首,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选取了春天的景致,杨柳和杨花。

但是表达的是与友人分别的怅然之情,因此虽为繁盛之景,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第二首,写诗人在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