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554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Word文档格式.docx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于接受新事物

二、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

都受到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埃及在19世纪初受到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

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

2.内容:

政治上都对原有的政体进行变革。

例如:

埃及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设立咨议局,中国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都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

埃及努力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中国则设立农工商总局等。

文教上都建立新学校,派遣留学生。

军事上都主张建立新军队。

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化改革

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

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背景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

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两国近代化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九]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下列不能支持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

解析:

选D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B、C三项内容都体现这一方面。

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始于洋务运动,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选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3.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郑观应D.梁启超

选C 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

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梁启超在郑观应之后。

4.“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选C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5.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选B 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B项正确。

6.维新思想家严复说: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选D 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

7.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公车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公车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这说明(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选C 材料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历史档案的不同叙述,说明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多方考证,故C项正确。

8.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选A “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

9.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废除科举制度

选D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不属于“百日维新”的内容。

“百日维新”期间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废除八股。

10.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选B A项中“彻底改变”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儿子们,无法体现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

其中最要紧的有两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

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

第二,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

……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者也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

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6分)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4分)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科举制和机构改革等方面概括;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人才选拔、经济、行政等方面概括。

(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步骤、对人心的争取、对投机者和党派之争的警惕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3)问,实际是考查史学研究方法,要从史料的应用、史料的数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

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

选拔人才;

减少财政支出;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提高行政效率。

(2)教训:

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打击面不能过宽,不能树敌过多;

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

(3)尽量用第一手史料;

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史料。

1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四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3分)

(2)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结合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

(3)材料四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问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即可。

(2)问要依据材料中的观点分别列举史实,注意史实与观点的一致性。

第(3)问依据材料四概括失败原因,从经济和阶级角度分析根本原因及“要义”的含义。

第(4)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

材料三:

整体的社会环境。

(2)材料一: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新政措施。

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或光绪帝大幅度调整礼部官员,激烈反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充分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3)原因: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4)改革的成功是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多方面的积极地为改革的成功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3.改革者是否能化解各种“反动”势力并使之成为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改革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的封建领主虽不复是向农民收取年贡的大领主,却由于年金的折发公债,一变而成为将其新进资本化的财富投资于银行、股票、工业或地产上的大财阀,从而跻身金融寡头之列。

甚至在折发公债以前,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加拿大]诺曼·

赫伯特《日本维新史》

材料二 当时,变法面临的阻力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守旧势力。

这些势力主要是现有政治体制的受益者。

改革必然要向旧制度、旧秩序宣战,守旧势力也必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抵触和反对改革。

第二,习惯势力。

中国深受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

这种势力往往对新生事物有一种抵制和抗拒心理,一旦改革触及认定为是权威的、必须遵从的旧制度、旧秩序时,他们很容易被动员参与到反对改革的队伍之中。

——林志友《从亨廷顿改革理论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对于改革者来说,他们……“同时面对来自保守和革命两方面的反对。

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

他着眼于变革,但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分析其特点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施作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守旧势力……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可知其是从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回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

他着眼于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可知其因素为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是否循序渐进,措施是否可行等。

(1)特点:

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举例:

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

(2)维度:

政治利益;

传统思想文化。

举措:

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

兴办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

选派学生留学;

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

(3)因素:

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或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各种“反动”势力);

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

改革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

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改革是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

[模块综合检测]

1.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

A.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选C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都打破了依靠出身血缘即可掌握政治权力的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

2.恩格斯说:

“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

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梭伦改革     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④          B.②④

C.②③D.①③

选D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符合材料观点,故①正确;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②错误;

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雅典公民有限的参政权利,符合材料观点,故③正确;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生产关系,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④错误。

D项符合题意。

3.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

“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符合此评价的是(  )

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

选C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因而不符合题干中的要求,故A项错误;

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之下,土地逐渐集中到地主手中,贫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故B项错误;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一种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

方田均税法是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的税收政策,故D项错误。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选B 通过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使秦国过渡到封建社会,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一次封建化的改革,所以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二者的最主要的表现是都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5.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的是(  )

选项

变法措施

评价

A

梭伦改革:

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

B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

C

孝文帝改革:

租调制

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

D

王安石变法:

市易法

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

选B 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按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社会等级,故A项错误;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从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推行县制,实际上取消了分封制,限制了旧贵族特权,以任命制取代世袭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

均田制是租调制实施的基础,而不是租调制是均田制的基础,故C项错误;

市易法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政府肯定要承担购买货物和运输货物的开支,故D项错误。

6.下列改革中措施与结果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王安石推行募役法——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明治政府殖产兴业——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D.戊戌变法广开言路——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选A 北魏实行三长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便于征收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募役法解决了大型工程的劳动力问题,但无法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

殖产兴业是鼓励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与土地私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

戊戌变法广开言路,但没有通过能够约束君主的宪法,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

7.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期待能够利用国民高涨的热情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通过它来重新构建社会,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材料强调的是(  )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B.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C.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形成

D.工业革命在亚洲各国扩展

选A 根据题干中“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改革者们试图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提高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这几句话可知指的是俄、中、日等国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A项正确。

8.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史实

推论

1517年马丁·

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仅仅两周就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欧洲

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

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青苗法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该衙门(总理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

总理衙门只管外交事务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天皇始终掌握着最高权力

选A 中国印刷术的传入,使得欧洲书籍的印刷更加便捷,马丁·

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也因此能够迅速传播,故A项正确;

有关青苗法的史实表明,它的推行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B项错误;

“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总汇”,反映出总理衙门不仅仅只管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

《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符合特定历史时期,当今日本天皇不再掌握最高权力,故D项错误。

9.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  )

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 

③重视发展教育 

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选D 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③。

10.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选A 根据所学知识,A项表述符合史实;

B项中“大大减轻了阻力”说法不符合史实,论战仅仅扩大了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

C项说法不符合中国的史实,中国的光绪帝没有实权,排除;

D项说法不符合中国史实,戊戌变法脱离民众,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8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攫钮(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

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

……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

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的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出于政府的压力,穿西服、军服,养成吃兽肉、喝牛奶、喝啤酒之风。

——查常平《明治维新:

一半清醒一半醉》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