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是“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化,“情感与态度”体现在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体会到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保持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应该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二、说教材
(一)主要内容
大家知道,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为四大领域,"
数与代数"
"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
本册共有9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分为“数与计算”和“量与计量”。
数与计算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量与计量认识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
)、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及换算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领域学习两种不同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领域是通过数学广角来体现的,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对比其它几册教材,发现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按照这四块建构的,只是知识的学习逐步由易到难,每个板块的学习都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
以“数的认识”为例:
一上认识20以内的数,到了一下认识100以内的数,二下则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和以上的数则是四上认识的,在认识整数的同时还把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三上,小数的认识放在了三下进行学习。
并且这四个板块不是独立分割的,尤其是综合与实践它不仅包含了数与代数,还包含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随着年级不断增高它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明显。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特点:
在注重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同时,不仅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培养数感。
①首先,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了教学步伐。
本册与旧教材对比,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由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
例题从16个减少为9个。
②其次,自主探索算理,不再概括法则。
以除法为例,不再以文字的形式写出:
从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而是强调在情境中理解,避免了机械记忆。
同时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与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总结笔算的方法。
③其三,在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如在“植树节植树”的情境中,理解笔算除法,在“妈妈买一套书多少钱”的情境中,理解笔算乘法。
这样,将计算时刻置于情境中,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为合理。
④最后,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估算比笔算更具有实用用价值,教材加大了估算力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改理念。
2、注重实践,促进发展。
如在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编排中,教材呈现的学校未注明是哪所学校,显然,是要学生到本校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
再如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例1通过对一个超市四种品牌矿泉水上周销量进行统计,让学生了解一种新的统计图;
接着引导学生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下一步的进货计划,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渗透方法,提高能力。
本套教材总体设想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据此,本册教材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教学。
在解决问题单元里,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如体育锻炼、货物装车、公园购票、集体租船、收集数据等通过练习,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经验,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能力。
4、彰显魅力,激发兴趣。
本册教材不仅从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
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虽有四大特点,但与其它年级相比,其体例却有着固定的格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编排体例。
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以主题图、正文、练习、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
在正文里又由例题和做一做组成。
首先,会出现主题图:
让人一目了然地获取主要信息。
其次,呈现例题:
这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最后,安排做一做和综合性练习: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这是课时的体例,如果涉及到单元的结尾,还会在最后,安排整理与复习:
达到梳理知识的目的。
(四)内容结构立体整合:
横向联系:
在图形与几何中各面积单位的换算和面积计算;
统计图中求平均数;
等量代换中,都可以看到数与代数的身影。
总之,数与代数是其他几块知识的基础,反之,其他几块知识也可以检测数与计算知识的运用。
刚才说到的是整册书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那每个知识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纵向整合。
选取计算为例。
纵向整合:
大家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计算是层层递进的。
首先,整数加减法:
是按一年级20以内、二年级100以内、三年级万以内的顺序。
紧接着,乘除法:
是按二年级表内、三年级两位数、四上三位数的顺序,最后过渡到,四下整数四则运算。
到了五六年级,将整数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及负数中。
本册计算教学的前期,学生已具备了10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而本册的学习只是一个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为后续学习多位数乘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说建议
课标思想需要转化成教材理念,教材编排又需要靠教师转化具体的教学行为。
接下来结合本单元及本节课提供几点教学中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1)对重视过程、整体把握的理解
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
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视过程是指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包含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整体性的,包括体验、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2)对这一过程做到逐步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首先,教师要明确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制定每个学期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再具体到每一节课。
教师要重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整体规划,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哪些适合学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等等。
其次是把握每一节课。
每一节课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节课的课程目标都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部分,都会为实现整体目标做出贡献。
(3)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都是有背景和由来的,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有关联,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也有联系。
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及来由,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才能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必要性、重要性,真正理解它们的表述。
这样学生才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关注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本技能一般都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这些程序和步骤都以某些数学知识为依据。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更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懂得合理应用这些程序和步骤。
例如:
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算,更重要的应该明白为什么这样算。
以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刘爽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1.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
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
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2.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
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
2.笔算乘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
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
①掌握乘的顺序;
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是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教学内容。
⑴例1。
(不进位的乘法。
)
①呈现一幅妈妈给小红买书的情境图,并引出解决“一共要付多少钱?
”问题的算式:
24×
12,把乘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情境之中。
②图下面,呈现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教材借助“小红这样算”的竖式,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乘的顺序和计算过程。
并由小精灵明明询问:
“你喜欢哪种方法?
”
③教学时,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了解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重复、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数学,害怕数学。
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是今天所提倡的。
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
例如,口算内容中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笔算内容中妈妈买书的情景……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讨计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本单元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
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要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提倡算法多样化,关注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是当前计算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都体现了改革的理念。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
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先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
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再创造”,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