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666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3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版综述Word文档格式.docx

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

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

H2O)。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气味

无味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沸点

100℃(1标准大气压下)

凝固点

0℃(1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异常现象

反膨胀现象:

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

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

垂直向上;

作用点:

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注意(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

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

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

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

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

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

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出境

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

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

5、浮沉条件的应用

(1)

轮船

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行驶到大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根据F浮=ρ排液gV排,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液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

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

密度计

因为F浮=ρ液g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刻度特点:

上小下大、上疏下密;

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相等。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比较:

特征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或气体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被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体、液体或气体

固体

液体

分散在水中的微粒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粒子大小

<

1nm

>

100nm

特征

均一、稳定(透明)

不均一、不稳定

(不透明)

长期放置后发生沉淀(下沉)。

长期放置后发生分层(上浮)。

共同点

都是混合物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A、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用汽油或酒精擦洗。

B、服装干洗的原理是用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因其含

有致癌物质,所以需隔几日取回。

第5节物质的溶解

1、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两个前提条件:

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氢氧化钙、气体除外)

A.加溶剂B.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溶有较多溶质称为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

在其温度下,若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若其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不溶解的溶质,则是饱和溶液;

如果加少量溶质,还能继续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5、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注意点:

(1)四个关键词:

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

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

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4)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6、室温(20℃)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0.01克

0.01~1克

1~10克

>10克

溶解性等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7、溶解度曲线: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子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硝酸铵,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8、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注:

溶质的质量分数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A%=m溶质/m溶液×

100%=m溶质/(m溶质+m溶剂)×

100%

m溶液=m溶质/A%m溶质=m溶液·

A%

(2)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液的密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前后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

用天平称取;

液体:

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6节物质的分离

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是晶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溶质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

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如氯化钠(溶液较小);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

如硝酸钾。

注:

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小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4、许多物质从水溶液里析出晶体时,晶体里常含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这样的水分子叫做结晶水。

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叫做结晶水合物。

如:

硫酸铜晶体(五水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俗称胆矾

或蓝矾)、

石膏(二水硫酸钙,CaSO4·

2H2O,俗称生石膏)、

硫酸亚铁晶体(七水硫酸亚铁,FeSO4·

7H2O,俗称绿矾)、

硫酸铝钾晶体(七水硫酸亚铁,KAI(SO4)2·

12H2O,俗称

明矾)。

很多晶体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风化现象。

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化钠),这是潮解现象。

5、水的净化

A、沉淀法把水静置,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

由于明矾或活性炭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到水底,因此,明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

B、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侧;

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

玻璃棒起引流作用。

C、蒸馏把水加热,至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这样收集到的水就是蒸馏水。

原理:

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

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

6、沉淀、过滤及蒸发的比较:

方法

原理

适用范围

基本操作

作用

净化

程度

沉淀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静置,使不溶性的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除去不溶性杂质(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淀下来)。

由低到高

过滤

把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

用于除去深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溶解,过虑

除去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

吸附

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溶解性杂质吸附在表面。

除去部分不溶性和或溶性杂质,臭味等。

蒸馏

根据液体物质的沸点不同;

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

用于分离或提纯液态混合物

加热,蒸馏、冷凝

除去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可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

水的净化方法比较:

净化目的

净化方法

除不溶物

除颜色、

异味

杀菌

降低水

的硬度

静置沉淀

明矾吸附沉淀

活性炭吸附

煮沸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1、缺水的原因:

自然原因:

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少;

分布不均(时间和空间)。

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森林破坏严重。

2、我国的水资源:

空间分配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全国水资源的80%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时间分配不均匀—夏季丰富,冬季缺乏,北方尤其明显。

3、节水标志的意义,其标志中:

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接起一滴水,节水与接水谐音,寓意节约每一滴用水。

手是字母J和S的变形,寓意节水,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第一滴水;

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4、水资源保护:

节约用水、水的再循环、减少水的使用、水的回收利用及防止水的污染。

5、可供人们使用的水相当于该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即可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

5、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主比较丰富;

反之,则相反。

6、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270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南水北调。

第2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1、大气层:

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

A、没有天气变化;

B、没有声音;

C、易受陨石侵袭;

D、昼夜温差很大;

E:

地球上无生命。

3、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层序

分布特点

高度

温度随高度升高的变化

外层

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500

↑↑

暖层

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80~500

中间层

陨石在此燃尽。

50~80

↑↓

平流层

A.臭氧集中在此,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

起保护作用;

B.气流平缓,适于飞行;

C.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

17~50

对流层

A.对流运动剧烈;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

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两极薄,赤道厚;

D.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

水汽、固体杂质。

0~17

温度变化规律:

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小问题:

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

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4、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

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5、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

上升,海平面上升;

C、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6、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气组成

主要作用

主要

成分

氮气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次要

二氧化碳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保温

臭氧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第2节气温

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属于天气现象。

2、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

短时间,如:

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

长时间,如:

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

摄氏度(℃)。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

在气象观测中,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

A.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5、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

第3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B.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高度高,空气密度小。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大,压强小(气体/液体)。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具体事例:

**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

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

4、大气压强的单位:

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5m高水)1mmHg=133Pa

5、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

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答题模式)

*自来水笔吸墨水

*吸管吸饮料

*吸尘器除尘

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6、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A.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在同一海拔高度,通常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就低;

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就高。

在同一海拔高度,同一地方,晴天时气压高;

阴雨天时气压低。

B.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高压区:

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低压区:

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大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A.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实验手段:

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

应用:

高压锅

B.气压降低,沸点减小

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水重新沸腾。

通常晴朗的天气,人的心情比较舒畅,因为晴天气压高,空气中的氧含量高,血液溶解氧的能力强,阴天则相反。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由平原地区进入高山高原地区,因气压减小、缺氧,产生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反应,称为高山反应。

第4节风和降水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

同一水平下风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流动。

2、风的基本要素:

风速和风向。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8种风向;

如风往西吹:

东风○—,圆圈是风向的终点。

气象观测中,风向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

米/秒,千米/时,通常用风级(0~12级)表示。

风速仪是利用风杯在风作用下的旋转速度来测量风速。

各风级的名称、风速和风效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含量叫绝对湿度。

空气是否会发生水汽凝结并不是由绝对湿度决定的,而是由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决定的。

某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相对湿度=-----------------------------------×

该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最多水汽量

相对湿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

有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最常用的是干湿球温度计。

4、干湿球温度计

构造:

由一支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球部有湿棉纱包裹着的温度计)组成。

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

测量方法:

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刻度和湿球温度计的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

最后通过查相对温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结论:

在干球温度相同情况下,干湿差越小,相对湿度就越大;

在干湿差相同情况下,干球温度越大,相对湿度就越大。

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

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

5、降水的条件:

A.相对湿度达到100%;

B.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C.空气中的有微小的灰尘颗粒(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

变大。

6、降水的形成过程:

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云滴增大→形成降水。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固态和液态的水),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7、科学上用降雨量来表示降水的大小。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测量工具:

雨量筒。

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

8、24小时降水量等级划分:

<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毫米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9、人工降水的方式:

A.降温,打干冰;

B.凝结核,打碘化银。

第5节天气预报

1、天气图:

它是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

等压线:

天气图上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

2、天气状况用语的含义:

指天空总云量在8/10以上

多云

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

少云

指天空总云量在3/10到5/10以上

指天空总云量在3/10以下

3、天气系统:

A.高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

天气:

晴朗干燥;

低压系统:

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

阴雨天气;

B.冷暖空气的交界面叫做锋面。

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

降雨、大风和降温天气。

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叫暖锋。

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

降雨,气温升高。

C.台风:

低压气旋(强低压系统),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4、移动:

锋面—向图上三角或半圆凸所指方向;

气压—在我国,大部分逐渐向东移动。

5、锋面雨:

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对流雨:

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某一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

区别

A.短时间的

B.多变的

A.较长时期的

B.变化不大的

联系

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