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66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葡萄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修改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葡萄十星叶虫、葡萄花叶、葡萄金花虫。

以成虫和幼虫都啮食葡萄叶片、幼芽,有时仅留叶脉。

是葡萄的重要害虫之一。

葡萄十星叶甲照片照片

在北方地区1年1代,以卵越冬,到5月下旬孵化幼虫,先群集为害。

老熟幼虫体长12-15毫米。

体扁而肥,近长椭圆形。

头小,黄褐色。

7月上、中旬开始出现成虫,成虫体长12毫米左右,土黄色,椭圆形。

头小,常隐于前胸下。

两鞘翅上共有黑色圆形斑点10个,但常有变化。

成虫有假死性,当受触动即分泌黄色具有恶臭味的粘液。

防治方法:

1、冬季消灭越冬卵;

在幼虫孵化期,利用其集中为害习性,可摘除有虫叶片,集中处理。

2、利用成虫和幼虫的假死性,震动茎叶,集中处理。

3、在成虫和幼虫发生期,喷2.5%溴氰菊酯乳剂1500倍液。

4、葡萄虎天牛(XylotrechusPyrrhoderusBates)

别名:

葡萄虎斑天牛、葡萄枝天牛、葡萄天牛。

葡萄虎天牛照片

幼虫蛀食枝干,粪便与木屑均充塞于蛀食隧道内,不排出树体外,故不易发现。

落叶后在被害节的附近变黑,易于识别。

1年1代,以低龄幼虫于被害枝内越冬。

第二年越冬幼虫继续蛀食危害,到8月出现成虫。

成虫体黑色,前胸和中、后胸腹板及小盾片深红色;

鞘翅黑色刻点,基部有“X”形黄白色斑纹,近末端有1黄白色横带。

初孵幼虫从芽部蛀入茎内。

幼虫体长17毫米,淡黄白色。

前胸宽大、背板淡褐色,后缘有“山”字形细凹纹;

秋后以低龄幼虫越冬。

1、生长季内,用细铁丝钩杀幼虫。

并注入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毒杀幼虫。

2、在8月上中旬,即成虫发生期人工捕捉成虫。

发生量大时,则喷洒80%敌百虫乳剂1000-1200倍液触杀。

5、绿盲蝽(LygusLucorumMeyer-Dur)

青蝽蟓、灰斑绿蝽蟓等。

绿盲蝽照片

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嫩芽叶、果实及嫩枝的汁液,削弱树势,果实被害后,造成斑点,影响品质;

幼果被害后常呈畸型。

体长12-16毫米。

全体鲜绿至青绿色。

头近于三角形,小盾片基部常有3个横列的小黄斑。

前翅革质部基角外缘有黄色狭边,膜质部无色透明。

腹部黄绿色或淡绿色,密布绿色斑点。

若虫:

体长10-14毫米,略呈椭圆形,绿色。

前胸背板侧缘与翅芽外缘橙红色;

腹部各节边缘具半圆形红斑;

足红褐色,跗节黑色。

共5龄。

初孵若虫黄红色。

2-3龄体黑色、杂有白斑,或头胸部黑色、腹部绿色。

幼虫发生期,使用10%安绿宝或2.5%保得2000倍液;

2.5%绿色功夫乳油2000倍液等。

6、康氏粉蚧(PseudococcusComstocki(Kuwana))

梨粉蚧、桑粉蚧。

葡萄发芽时,越冬卵孵化为若虫,食害葡萄的幼嫩部分。

生长季,成虫和若虫吸食葡萄的幼芽、叶片、果实和根部的汁液。

嫩枝被害后,常肿胀,树皮纵裂而枯死;

果面、叶面出现霉污。

雌成虫:

体长3-5毫米,扁平,椭圆形,体粉红色,表面被有白色腊质物。

雄成虫:

体紫褐色,长约1毫米。

翅仅1对,透明;

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淡黄色,形似雌成虫。

早春萌芽时,喷施5%轻柴油乳剂,或波美3-5度石硫合剂。

在各代若虫盛发期,喷布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

7、葡萄短须螨(BrevipalpusLewisiMc.Gregor)

葡萄红蜘蛛、刘氏短须。

越冬雌成虫主要为害刚展叶的嫩芽。

以后,则以幼虫、若虫和成虫同时为害。

叶片受害后,呈黑褐色的斑块,为害严重时焦枯脱离。

果穗受害后,呈黑色,组织变脆,极易折断。

果粒前期受害,果面呈现铁锈色,果皮表面粗糙,有时龟裂;

葡萄短须螨照片

期受害影响果实着色。

雌成螨:

体微小,一般在0.32×

0.11毫米,体赭褐色,体背中央呈纵向隆起,体后部末端上下扁平。

一般为0.14×

0.O7毫米,体鲜红色。

一般为0.25×

0.15毫米,体淡红色或灰白色。

春季葡萄发芽时,喷在波美3度石硫合剂中混加0.3%洗衣粉。

生长季节,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8%齐螨素乳油2000倍液、或15%哒螨酮5000倍液。

8、葡萄瘿螨(ColomerusVitisPagenstecher)

葡萄潜叶壁虱、葡萄锈壁虱、葡萄毛毡病。

葡萄瘿螨照片

以成螨和若螨在叶背刺吸汁液,危害叶片。

呈现不规则的失绿斑块。

并在叶正面形成斑块状隆起,叶背面产生灰白色茸毛。

以成螨潜藏在枝条芽鳞内越冬,第二年春季随芽的萌发,成螨爬出并侵入新芽为害,短须螨的近距离传播主要靠爬行和风、雨、昆虫携带,远距离主要随着苗木和接穗的调运而传播。

毛毡病在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生更为严重。

(1)、早春葡萄发芽前、芽膨大时,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杀灭潜伏在芽鳞内的越冬成螨,即可控制为害;

对一年发生严重的,发芽后还需补喷1次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

(2)、葡萄展叶后,若发现有被害叶,应立即摘除,并喷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或0.3%齐螨素2000倍液、20%哒螨酮4000倍液。

9、雀纹天蛾(TheretraJaponicaOrwa)

日斜天蛾、小天蛾、葡萄斜条天蛾、爬山虎天蛾。

以幼虫为害叶片。

造成缺刻与孔洞,大龄幼虫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和粗脉。

雀纹天蛾照片

1年发生1代,以蛹于土中越冬。

次年6-7月出现成虫,成虫体长27-38毫米,翅展59-80毫米,体绿褐色,体背略成棕褐色。

自6可月出现幼虫。

幼虫有暴食性,体长70毫米,有褐色与绿色两种色型。

初龄幼虫全体绿色,头部长三角形,尾角长大,褐色。

(1)、在幼虫发生期,叶面喷布敌百虫、溴氢菊酯或BT乳剂300—400倍液或灭幼脲三号800倍液等杀虫剂杀死幼虫。

(2)、幼虫易患病毒病,在田间取回自然死亡的幼虫,制成200倍液喷布枝叶。

10、葡萄天蛾(AmpelophagaRubignosaBremeretGrey)

以幼虫食害葡萄叶片。

幼龄幼虫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3龄后可将整个叶肉吃光,仅剩叶柄和叶脉。

体长45毫米,翅展85--100毫米。

体、翅茶褐色。

体背前胸到腹部有一条白色直线。

翅外缘毛稍红。

7月上中旬出现幼虫。

初孵幼虫头部有角状突起抱持枝蔓和叶柄头胸收缩稍抬起。

胸部背线绿色,两侧有呈八字型黄色斜纹。

幼虫在夏季是绿色型,秋季是黄褐色型。

在幼虫孵化期,喷50%辛硫磷l000-1500倍、BT乳剂600倍、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11、葡萄星毛虫(IlliberistenuisBatler)

葡萄毛虫、葡萄斑蛾。

以幼虫为害葡萄嫩叶、叶片、花序和果实。

幼叶被害后形成穿孔,危害重的仅留下网状的叶脉;

被害的芽不能萌发;

花序受害不能正常开花;

果穗被害后出现小穗干枯脱落。

葡萄星毛虫照片

一年发生2代,以2-3龄幼虫在枝蔓翘起的老皮下和植株基部的土块下结茧越冬。

第二年葡萄萌芽后便迁移到芽上为害。

幼虫初龄为乳白色,老龄幼虫长10毫米。

第一代幼虫出现在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出现在8月初。

成虫体长约10毫米,体黑色,翅半透明,略有蓝色光泽。

防治办法:

在幼虫发生期喷布20%灭扫利乳剂或90%敌百虫1000倍液。

幼虫易患病毒病,在田间取回自然死亡的幼虫,制成200倍液喷布枝叶,效果良好。

12、葡萄二黄斑叶蝉(ErythroneuraApicalisNawa)

葡萄二星叶蝉、二星浮尘子。

葡萄二黄斑叶蝉照片

刺吸葡萄叶片,在叶片上形成黄色失绿斑点,严重时形成落叶。

以成虫在葡萄园的落叶、杂草下等隐蔽处越冬。

翌年3-4月份开始活动,成虫体长至翅端约3毫米。

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出现,以后各代重叠,末代成虫9-10月份发生。

末龄若虫体长约1.6毫米,紫红色,触角、足体节间、背中浅淡黄白色。

体略短宽,腹末几节向上方翘起。

在春季成虫出蛰尚未产卵和5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发生期进行喷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

20%三唑磷乳油2000倍液;

45%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

13、白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Westwood)

白粉虱照片

初孵化的若虫伏在叶背不动,吸食叶片液汁,使叶片褪色变黄。

若虫、成虫分泌大量粘液,污染葡萄叶片和果实,并诱发煤污染。

白粉虱的成虫虫体很小,常群居在葡萄叶背面,摇动叶片后成群飞舞。

白粉虱各种虫态在葡萄植株上分布:

最上部的嫩叶成虫群居,并产下大量粉笔沫状淡黄色或白色的卵;

中部叶片多是初龄若虫,向下为老龄若虫,最下部叶片上主要是蛹和蛹壳。

在葡萄生长季节喷洒溴氰菊酯2000倍液等,连续喷洒4-5次,直至完全消灭若虫和成虫。

14、白星花金龟子(PotosiaBrevitarsisLewis)

白星花金龟子照片

白星花金龟子主要为害果实,成虫喜欢在果实伤口、裂果和病虫果上取食,常数头聚集在果实上,将果实啃食成空洞,引起落果和果实腐烂。

成虫体长16-24mm,虫体黑铜色,有绿色或紫色闪光,体背面较扁平,前胸背板及翅鞘上有由细毛组成的不规则白斑,该虫一年发生一代,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于每年春季出土上树为害,成虫发生期在5-9月间,为害盛期在6-7月份。

1、人工捕杀:

成虫在白天危害果实,且是数头聚在果实上的坑洞内,有利于人工捕杀。

2、用烂果诱杀:

由于成虫对糖醋液趋性强的特点,可用腐烂的果实诱杀。

3、忌避危害:

将人工捕捉到的白星花金龟子成虫砸烂,用水浸泡2-3后过滤液,加水稀释后,喷在果实上,可避免其为害果实。

15、东方盔蚧(ParthenolecaiumCorniBouche)

扁平球坚蚧、水木坚蚧。

东方盔蚧照片

以若虫和成虫为害枝叶和果实,排泄出无色粘液,招致蝇类吸食和霉菌寄生;

严重时,致使枝条枯死。

黄褐色或红褐色,扁椭圆形,体长3.5-6毫米,体背中央有4列纵排断续的凹陷。

若虫体赭褐色,眼黑色,椭圆形,上下较扁平,体外有1层白色蜡粉。

5月下旬为第一代若虫孵化盛期,第二代若虫在8月孵化。

落叶后、萌芽前,喷施波美3-5度石硫合剂或3%-5%柴油乳剂,消灭越冬若虫。

生长期重点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防治。

卵孵化盛期可喷波美0.1-0.3度石硫合剂或50%二嗪磷乳油1000倍。

16、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

秋幕毛虫

美国白蛾照片

以幼虫取食树叶,并常群集吐丝作网,可长达lm以上,形如天幕,往往将整片叶子甚至连同主脉一并吃光,仅留叶柄。

雄虫翅展23—35mm,雌虫33—45mm。

头部密被白色长毛;

翅的底色为纯白色,雄虫前翅有暗褐色斑,雌虫翅无斑或斑点较少。

老熟幼虫体长达22—37mm。

头黑色发亮,背上有一条暗色宽纵带,带内分布黑色毛瘤,体侧着生桔黄色毛瘤。

(1)、幼虫期,用50%杀螟睛乳剂、或80%敌百虫乳剂800倍液。

(2)、剪除2—3龄幼虫的网幕,就地焚烧。

在被害树主干周围束草,诱集老熟幼虫化蛹,集中歼灭;

用石灰粉刷树干。

17、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

又名:

青虫、玉米穗虫、棉铃实夜蛾等。

棉铃虫照片

以幼虫食害葡萄果实,蛀成孔洞,引起果实腐烂,;

为害葡萄花蕾引起凋落,啃食叶片,形成孔洞和缺刻。

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

4月下旬出现成虫。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27—38毫米。

体色多变,雌成虫为黄褐色或灰褐色,雄成虫灰绿色。

第一、二代幼虫分别出现在6月中下旬,三代出现在7月下旬。

老熟幼虫体长30—45毫米,体色多就,一般为淡绿至黑紫色。

头部具黄色网状斑,有褐色小刺。

体侧横线白色。

(1)、在幼虫发生期,喷布BT乳剂或阿维菌素1000—1200倍液。

(2)、保护天敌,利用赤眼蜂、黄足绒茧蜂、螳螂和益鸟等控制。

二、葡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葡萄霜霉病

病源:

Plasmoparaviticola(Berk.etCurtis)etdeToni

葡萄霜霉病照片

叶片发病初期产生油渍状黄色斑点,叶背面生白色霉层。

新稍、卷须、穗轴发病,产生黄色或褐色斑点,略凹陷。

花穗和幼果受害,表面生长白色霜霉,花穗腐烂干枯,幼果变硬,后变为褐色,软化、干缩、易脱落,果实着色后不再受侵染。

一个生长季可行多次重复侵染。

在多雨、多露、多雾、潮湿和冷凉天气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1)、秋季及时清扫枯枝落叶,剪除病枝、病果及其它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减少病原菌。

生长季,保持架面通风透光。

(2)、在发病前采用保护性药剂预防。

常用的药剂有1:

1:

200波尔多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12%绿乳铜(松脂酸铜)800倍液等。

(3)、发病后则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

如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2.5%抑快净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等。

2、葡萄白粉病

Uncinulanecater(Schw.)Burr

葡萄白粉病照片

叶片:

受害叶在正面产生不规则的褪绿色或黄色小斑块.有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白粉状物布满全叶,叶面不平,逐渐卷缩枯萎脱落.

新梢、果梗及穗轴;

受害部位表面产生不规则斑块并覆有白色粉状物。

幼果;

出现褪绿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花纹,其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在多雨情况下,病果易纵向开裂。

病重地区或易感病的品种,在葡萄发芽前喷一次3~5Be石硫合剂,发芽后喷0.2~0.3Be石硫合剂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开花前至幼果期喷2~3次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5%粉锈宁2000倍液对该病有特效.

3、葡萄白腐病

葡萄腐烂病。

ConiothriumDiplodiellac(Speg.)Sacc.

葡萄白腐病照片

果穗感病:

初期呈水浸状、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腐烂状;

后期,果面密生一层灰白色的小粒点,病部渐渐失水干缩并向果粒蔓延,果蒂部分先变为淡褐色,全粒腐烂。

穗轴及果梗常干枯缢缩,严重时引起全穗腐烂;

挂在树上的病果逐渐皱缩、干枯,成为有明显棱角的僵果。

枝蔓发病,病斑呈污绿色或淡褐色、水浸状、表面易破损。

随后表皮变褐、翘起、病部皮层与木质部分离,常纵裂成乱麻状。

病部往往变粗或呈瘤状,秋天上面的叶片提前变红或变黄。

该病最主要的特点是:

无论病果、病蔓在潮湿的情况下,都有一种特殊的霉烂味。

(1)、地面及枝干喷洒50%福美砷200倍液,进行全面杀菌。

(2)、开花前后喷2—3次以波尔多液、科博类保护剂;

多雨季节使用内吸性杀菌剂。

如: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退菌特600~800倍液、50%福美双800倍液,70%代森锰锌700倍液,77%可杀得600~800倍等。

4、葡萄炭疽病

晚腐病。

GlomerellaCingulata(Ston)SpauldetSchrenk

主要侵害果实,在果面上产生针头大小的淡褐色、圆形斑,稍凹陷,产生的黑色小粒点成同心轮纹状;

环境潮湿时,则涌出粉红色粘胶状物。

果粒软腐,易脱落或失水干缩成僵果。

葡萄炭疽病照片

穗轴和果梗:

病斑呈现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严重时使果粒干枯脱落。

(1)春天葡萄芽萌动时,对结果母枝喷铲除剂。

所用药剂有:

波美3度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或40%福美砷200倍液,或200倍福美砷+100倍腐必清。

对重病园可在发芽后再对结果母枝喷一遍50%退菌特500倍液或福美砷500倍液,消灭残余的越冬病菌。

(2)、 

开花前后喷药:

花前可喷1:

0.7:

240倍的波尔多液;

落花后开始对整个树体喷药。

药剂有:

40%福美砷500倍液,或多菌灵--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700~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或1:

250倍波尔多液等杀菌力强的药剂,每隔10~15天1次,连喷3~4次,直到当年生新梢基部木质化(约在7月初)。

(3)、 

7月份起,喷药的重点是保护果穗。

一般每隔10~15天喷1次,施用杀菌力强的药剂,并与80%喷克,50%代森锰锌,27.12%铜高尚,78%科博,80%喷克等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5、葡萄穗轴褐枯病

又名轴枯病。

主要危害葡萄花穗的花梗、果穗的果梗、穗轴、分支穗轴及幼果。

AlternariaviticolaBrun

葡萄穗轴褐枯病照片

穗轴发病:

在花梗、穗轴或果梗上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扩展后果梗或穗轴变褐坏死。

干旱时,失水干枯变为黑褐色、凹陷的病斑。

湿度大时,斑上可见褐色霉层。

当病斑环绕穗轴或小分枝穗轴一周时,其上面的花蕾或幼果也将萎缩、干枯、脱落。

幼果感病,病斑呈黑褐色、圆形斑点,病变仅限于果皮,随果粒逐渐膨大,病斑结痂脱落,对果实生长影响不大。

1、葡萄芽萌动后,喷铲除剂波美3度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或40%福美砷200倍液,重点喷结果母枝,消灭越冬菌源。

2、在花序伸长至幼果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连喷2~3次,把病害消灭在初发阶段,并可兼治葡萄灰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等。

3、花后15天始喷2~3次雷奇果树康500~700倍液,可有效防治葡萄穗轴褐枯病的发生。

6、葡萄黑痘病

SphacelomaampelinumdeBary。

葡萄黑痘病照片

幼叶感病,叶面上初形成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并伴有晕圈生成的不规则形病斑。

后期病斑中心组织枯死并脱落。

叶脉感病,受害部位停止生长,使叶片扭曲、皱缩、易枯死。

新梢感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中部易开裂。

幼果感病,初生圆形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稍凹陷,边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

(1)、在萌芽--展叶前,喷布铲除剂消灭结果母枝上的越冬菌源。

铲除剂有:

波美3度石硫合剂+200倍五氯酚钠混合液、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0.3%的五氯酚钠、10%硫酸亚铁+1%粗硫酸液等。

(2)、喷好开花前和落花后两次药。

药剂有1:

200~240倍的波尔多液、或200倍铜高尚、80%喷克500倍液、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78%科博500倍液;

(3)、发病后喷布内吸性杀菌剂治疗:

使用药剂有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多·

硫悬浮剂600倍液。

7、葡萄灰霉病

病原:

botrytiscinereapers.

葡萄灰霉病照片

花前发病多在花蕾梗、花冠上发生,呈淡褐色。

花后发病多在穗轴部分。

发病严重时,整花穗或一部分花穗腐烂,农民称为“烂花穗”。

受害部分以后干枯脱落。

成熟期受侵害的果粒,变褐腐烂,并在果皮上产生灰色霉状物。

灰霉病只要早上、夜里有露水时就能够发病。

并且开花期温差大的年份发病重。

花前7-10天及落花落果期是用药的最佳时间。

50%腐霉利(速克灵)20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1500-2500倍液或50%农利灵500-600倍液等。

8、葡萄房枯病

粒枯病、穗枯病。

GuignardiaBaccae(Cav.)Jacz.

葡萄房枯病照片

果梗及穗轴:

初发病时,先在果梗基部产生淡褐色椭圆形病斑,后变为褐色,并蔓延到穗轴上和果粒上,使穗轴萎缩干枯。

果粒:

由果蒂部分失水而皱缩,果面变褐、软腐,病斑表面产生小黑点,最后干缩成灰褐色的僵果,挂在树上长期不落。

病果、病枝是该病菌的越冬场所。

冬季修剪后及时清园。

使用药剂防治,可结合白腐病、炭疽病一同兼治。

9、葡萄褐斑病

(大褐斑病:

phaeoisariopsisvitis(lev)sawada小褐斑病:

cercosporaroesleri(catt.)sacc)

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由淡褐变为赤褐色,周缘黄绿色,边缘清晰;

后期病部枯死,多雨或湿度大时发生灰褐色霉状物。

葡萄褐斑病照片

6月份可喷1次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7—9月间可喷500倍50%多菌灵,600—800倍50%百菌清或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每10—15天喷1次药。

10、葡萄蔓枯病

葡萄蔓割病。

PhomoposisVitico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