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
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
反之则采用成本法。
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
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
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
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
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
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4.1虚构销售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
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
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虚构资产评估
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
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税务舞弊手法
1.5.1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
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
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
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
1.5.2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
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利用成本进行舞弊
1.6.1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
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
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
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
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
常见的做法是:
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6.3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
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
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
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
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
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
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2.1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
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
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
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
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信息不对称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
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
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代理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
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
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
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
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
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
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监督体系不完善
2.3.1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
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
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
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2.4.1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
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
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
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的。
2.4.2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有的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