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烧云》1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1、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湖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课文重点:
3、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2-5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谈谈读完文章后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悟。
教学准备:
1、搜集反应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
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
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
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
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
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
(板书:
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
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
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
(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
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
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
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
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
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
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重点掌握:
3、掌握多音字
闷(mè
n)雷
薄(bó
)雾
风号(há
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
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
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
奇异的景象;
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
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
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
时间顺序
思考2: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
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
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
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平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
潮来前,钱塘江很平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由远而近,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近处——江面风平浪静
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
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
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
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
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
(人山人海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2、3、4自然段
谈谈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
你去过青藏高原吗?
见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吗?
那就抓紧时间去文中看看吧!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皑皑雪山人迹罕至郁郁苍苍
3.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在课本上
不容置疑一争高下咫尺为邻神秘莫测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作者是用和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2)作者从和两个方面来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景观的。
画出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
6.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
7.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
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
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1)师指名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
?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③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
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2、交流自读疑难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
。
3、读说结合: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四、学法运用,创新练习:
师再次播"
雅鲁藏布大峡谷"
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
这个美称。
六、限时作业:
3、鸟的天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
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
鸟的天堂"
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7、8、9、12、13、14自然段
“鸟的天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体会"
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
2.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
你知道吗?
(一棵大榕树)
3.介绍资料:
这棵大榕树在哪儿?
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
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
被当地人称为“神树”。
“天堂中的乐园”。
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投影出示练习:
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2.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
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
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
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
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
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
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暇:
空间。
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
学生甲: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
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理清课文的脉络。
(1)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
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
鸟)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
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
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
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汇报交流。
大榕树:
1.大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
哪儿读得好?
你听出了什么?
从哪儿听出来的?
(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
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
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
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
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重点体会“又”字。
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
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
(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体会“卧”字。
(树占地面积大。
(5)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
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学生答:
一万多平方米。
(6)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
合几个操场?
几个教室?
(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
(简直太大了。
2.茂盛。
指名读句,谈体会。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重点体会“推”。
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重点体会“颤动”。
(3)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看录像:
榕树的大与茂盛。
4.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播放课件录相:
“群鸟纷飞”的场面。
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
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
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
我们体会了“应接不暇”。
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
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学生丁: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我们从中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
(学生发散想象。
6.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教师追问:
(1)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
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小结:
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
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学生分头准备。
4.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