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94288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四理综含答案解析Word下载.docx

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答案】D

3.下列实验中,有关操作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或结果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与第三次观察间隔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B.在“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对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

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间的长短对实验现象的影响相同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的长短对调查结果的影响相同

【解析】在“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第二次是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三次是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两次观察间隔的时间过长,细胞可能由于失水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在第三次观察时看不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A错误;

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为噬菌体较轻,搅拌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存在于上清液中,若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会出现放射性,若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的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因此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检测结果相同,B正确;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若解离时间过长,则可能因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而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解离时间过短,细胞可能未分散开来,C错误;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过长,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有标记的个体偏少,使调查的结果偏大,D错误。

4.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

叶片等器官比较大;

抗逆性增强;

高度不育等。

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最可能是()

A.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B.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

C.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染色体数正常的雌雄配子

D.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变异,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解析】本题中子一代植株的特点含有诸多限定条件:

抗逆性增强——这些限定条件暗示了该植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的特点,另外,题目中“高度不育”这个限定条件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物,而A、D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故A、D错误;

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两者杂交后将形成三倍体,B正确。

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染色体数正常的雌雄配子,两者杂交后还是二倍体,D错误。

5.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解析】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

环境由差变好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体现,C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量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正确。

【答案】A

6.下列关于艾滋病及其病原体HIV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HIV侵入T细胞后,其RNA将进行逆转录的过程

B.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会受HIV刺激而增殖

C.HIV容易发生变异,使机体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HIV破坏T细胞后,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

【解析】HIV是逆转录病毒,侵入T细胞后,其RNA将进行逆转录的过程,A正确;

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一段时间内会增殖,B正确;

HIV容易发生变异,但机体能识别HIV,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C错误;

HIV破坏T细胞后,免疫功能降低,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D正确。

【答案】C

7.化学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活中钢铁制品生锈主要是由于发生吸氧腐蚀所致

B.石油的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属于化学变化

C.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的组成元素相同

D.工业废水中的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可以通过加入FeS除去

【答案】C 

【解析】生活中钢铁制品表面的水膜呈中性或弱酸性,主要发生吸氧腐蚀,A正确。

石油的裂化、裂解和煤的干馏都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B正确。

天然纤维中的蚕丝属于蛋白质,与人造纤维的组成元素不同,C错误。

加入FeS,Cu2+、Hg2+等重金属阳离子生成更难溶于水的物质,D正确。

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将1mol氯化铁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则分散系中胶体微粒数为NA

B.1molCH3COONa和少量CH3COOH溶于水所得中性溶液中,CH3COO-的数目为NA

C.标准状况下,2.24L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A

D.标准状况下,11.2L三氯甲烷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答案】B 

【解析】1mol氯化铁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铁胶体,则分散系中胶体微粒为氢氧化铁粒子的集合体,所以胶体微粒数小于NA,A错误。

根据电荷守恒,中性溶液c(OH-)=c(H+),c(CH3COO-)=c(Na+),溶液体积相等,N(CH3COO-)=N(Na+)=NA,B正确。

氯气溶于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氯气不能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要小于0.1NA,C错误。

标准状况下,三氯甲烷是液体,D错误。

9.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将Fe(NO3)2样品溶于稀硫酸,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能氧化Fe2+

B

向KMnO4酸性溶液中滴加乙二酸

溶液褪色

乙二酸具有还原性

C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得到澄清溶液

Ag+与NH3·

H2O能大量共存

D

向10mL0.1mol·

L-1Na2S溶液中滴入2mL0.1mol·

L-1ZnSO4溶液,再加入0.1mol·

L-1CuSO4溶液

开始有白色沉淀生成;

后有黑色沉淀生成

Ksp(CuS)<

Ksp(ZnS)

【解析】在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Fe2+,A错误。

乙二酸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说明乙二酸有还原性,B正确。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得到澄清溶液,是生成银氨溶液的缘故,C错误。

溶液中Na2S过量,无法得出Ksp(CuS)<

Ksp(ZnS),D错误。

10.下列装置由甲、乙部分组成(如图所示),甲是将废水中乙二胺[H2N(CH2)2NH2]氧化为环境友好物质形成的化学电源。

当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中H+透过质子交换膜由左向右移动

B.M极电极反应式:

H2N(CH2)2NH2+4H2O-16e-

2CO2↑+N2↑+16H+

C.一段时间后,乙中CuSO4溶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

D.当N极消耗0.25molO2时,则铁极增重16g

【答案】D 

【解析】甲图中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电池,M是负极,N是正极,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溶液,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M是负极,N是正极,质子透过质子交换膜由M极移向N极,即由左向右移动,A正确。

H2N(CH2)2NH2在负极M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氮气、二氧化碳和H+,电极反应式为H2N(CH2)2NH2+4H2O-16e-

2CO2↑+N2↑+16H+,B正确。

乙部分是在铁上镀铜,电解质溶液浓度基本不变,所以乙中CuSO4溶液浓度基本保持不变,C正确。

当N电极消耗0.25mol氧气时,则转移0.25mol×

4=1mol电子,所以铁电极增重

1/2mol×

64g·

mol-1=32g,D错误。

11.80℃时,在2L密闭容器中充入0.40molN2O4,发生反应N2O4(g)

2NO2(g)ΔH=+QkJ·

mol-1(Q>

0),获得如下数据:

时间/s

20

40

60

80

100

c(NO2)/(mol·

L-1)

0.00

0.12

0.20

0.26

0.30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减小

B.20~40s内,v(N2O4)=0.004mol·

L-1·

s-1

C.反应达平衡时,吸收的热量为0.30QkJ

D.100s时再通入0.40molN2O4,达到新平衡时N2O4的转化率增大

【解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K增大,A错误。

20~40s内,v(NO2)=

=

=0.004mol·

s-1,v(N2O4)=

v(NO2)=0.002mol·

s-1,B错误。

浓度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平衡,此时,生成NO20.30mol·

L-1×

2L=0.60mol,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0.6molNO2吸收热量0.3QkJ,C正确。

100s时再通入0.40molN2O4,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N2O4的转化率减小,D错误。

12.已知:

pKa=-lgKa,25℃时,H2A的pKa1=1.85,pKa2=7.19。

常温下,用0.1mol·

L-1NaOH溶液滴定20mL0.1mol·

L-1H2A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得溶液中:

V0=10mL

B.B点所得溶液中:

c(H2A)+c(H+)=c(HA-)+c(OH-)

C.C点所得溶液中:

c(A2-)=c(HA-)

D.D点所得溶液中A2-水解平衡常数Kh1=10-7.19

【解析】用0.1mol·

L-1H2A溶液,A点溶液中溶质为H2A和NaHA,pH=1.85=pKa1,则c(H2A)=c(HA-),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小于10mL,A错误。

B点是用0.1mol·

L-1H2A溶液,恰好反应生成NaHA,溶液显酸性,溶液中电荷守恒c(Na+)+c(H+)=c(HA-)+c(OH-)+2c(A2-),物料守恒c(Na+)=c(HA-)+c(A2-)+c(H2A),得到:

c(H2A)+c(H+)=c(A2-)+c(OH-),B错误。

C点pH=7.19=pKa2,Ka2=

=10-7.19,所以c(A2-)=c(HA-),C正确。

A2-水解平衡常数Kh1=

=10-6.81,D错误。

13.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K 

层电子数的3倍,Z的焰色反应显黄色。

常温下,Z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7。

A.X 

与W属于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

B.简单离子半径:

X<

Z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Y>

W>

X

D.Z 

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与Y 

单质反应,能置换出W

【答案】A

【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 

层电子数的3倍,X为氧元素,Z的焰色反应显黄色,Z为钠元素,Y为氟元素。

常温下,Z和W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7,W为Cl。

X-O、Y-F、Z-Na、W-Cl。

A、X为O与W为Cl,属于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故A正确;

B、简单离子半径:

氧离子的半径大,故B错误;

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水分子间形成氢键,沸点比氯化氢高,故C错误;

D、NaCl的水溶液中通入F2,F2先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故D错误;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

氢原子的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约为1.62~3.11eV。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一个能量为3eV的光子

B.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是不可见光

C.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跃迁到基态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出4种频率的光子

D.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释放的光子的能量可能大于13.6Ev

【解析】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吸收能量为3eV的光子不会发生跃迁,选项A错误;

氢原子由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释放光子的能量都不大于1.51eV,显然在不可见光范围内,选项B正确;

大量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能释放出光子的种类为C=6种,选项C错误;

氢原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光子的最大能量小于13.6eV,选项D错误。

15.甲、乙两质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某时刻经过同一地点。

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质点的x-t图象如图所示。

图象中的OC与AB平行,CB与OA平行。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t2时间内甲和乙的距离越来越远

B.0~t2时间内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始终不相等

C.0~t3时间内甲和乙的位移相等

D.0~t3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解析】x-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在t1~t2时间内甲和乙的速度相同,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A、B项错误;

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物相遇,因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故0~t3时间内甲和乙的位移相同,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在0~t3时间内二者的平均速度也相同,C项对,D项错。

16.某实验小组打算制作一个火箭。

甲同学设计了一个火箭质量为m,可提供恒定的推动力,大小为F=2mg,持续时间为t。

乙同学对甲同学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改进,采用二级推进的方式,即当质量为m的火箭飞行经过时,火箭丢弃掉的质量,剩余时间,火箭推动剩余的继续飞行。

若采用甲同学的方法火箭最高可上升的高度为h,则采用乙同学的方案火箭最高可上升的高度为(重力加速度取g,不考虑燃料消耗引起的质量变化)(  )

A.1.5hB.2hC.2.75hD.3.25h

【解析】对甲同学的火箭,t时间的加速度a1,F-mg=ma1,a1=g,t时刻的速度v1=a1t,上升的高度h=gt2+=gt2,对乙同学的火箭,在0~内的加速度a2=a1=g,时刻的速度为v2=a2·

=gt,在~t内加速度为a2′,则F-mg=ma2′,则a2′=3g,在t时的速度v2′=v2+a2′·

=2gt,上升的高度为h2=v2·

+·

+=2.75gt2=2.75h,C项对,A、B、D项错。

17.如图a,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2∶1,与副线圈相连的两个灯泡完全相同、电表都为理想电表。

原线圈接上如图b所示的正弦交流电,电路正常工作。

闭合开关后(  )

A.电压表示数增大

B.电流表示数增大

C.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增大

D.经过灯泡的电流频率为25Hz

【解析】对理想变压器,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2=U1,只与和U1有关,K闭合,电压表的示数不变,A项错;

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2不变,流经灯泡的电流不变,电流表的示数不变,B项错;

闭合K后,变压器的输出功率P2增大,由P1=P2可知,变压器的输入功率P1增大,C项对;

变压器工作时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D项错。

18.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仅14光年的“另一个地球”—沃尔夫(Wolf)1061c。

沃尔夫1061c的质量为地球的4倍,围绕红矮星沃尔夫1061运行的周期为5天,它是迄今为止在太阳系外发现的距离最近的宜居星球。

设想从地球发射一颗科学探测卫星围绕沃尔夫1061c表面运行。

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天体的环绕运动可看作匀速圆周运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发射该卫星的速度应该小于第三宇宙速度

B.卫星绕行星沃尔夫1061c运行的周期与该卫星的密度有关

C.沃尔夫1061c和地球公转轨道半径的三次方之比等于

D.若已知探测卫星的周期和地球的质量,可近似求出沃尔夫1061c的半径

【解析】因发射该卫星需飞出太阳系,则发射速度需大于第三宇宙速度,A项错;

卫星绕1061c运行的周期与该卫星的密度无关,B项错;

因1061c和地球绕转的中心天体不同,故C项错;

对绕1061c表面运转的卫星,有=mR,R=,又M=4M地,则可求出1061c的半径R,故D正确。

19.如图所示,带电小球Q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固定绝缘细杆下端,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M穿在杆上从A点由静止释放,小球到达B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A、B间距为L,C是AB的中点,两小球均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小球在B点时受到的库仑力大小为mgsinθ

C.小球在C点时速度最大

D.在Q产生的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解析】由题意可知,小球从A由静止运动在B点时,速度为零,则小球先加速后减速,那么一开始库仑力小于重力沿着细杆的分力,当减速运动时,则库仑力大于重力沿着细杆的分力,因此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故A正确;

球在B点时,速度为零,但不是处于平衡状态,由于球要向上运动,那么受到的库仑力大小大于mgsinθ,故B错误;

当球的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才能达到最大,而C虽是AB的中点,但此处库仑力、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不为零,故C错误;

根据动能定理,从A到B,则有:

0-0=mgLsinθ+qUAB;

解得:

UAB=-,故D正确。

【答案】AD

20.图甲为固定在匀强磁场中的正三角形导线框abc,磁场的方向与导线框所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

规定垂直纸面向里为磁场的正方向,abca的方向为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正方向,水平向右为安培力的正方向。

关于线框中的电流I与ab边所受的安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图中不考虑2s末线框中的电流及ab边的受力情况),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可知:

I==∝=k,又由楞次定律可知,在0~1s和3s~4s时间段,感应电流均取正值,所以选项A正确,B错误;

ab边所受安培力F=BIL=BL=·

=·

k,在0~1s时间段内,通过ab边的感应电流从a到b,根据左手定则可知,安培力水平向右,又根据B-t图象的斜率k不变,所以F∝B,选项C错误,D正确。

21.如图所示,质量为M、长为L的木板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滑块放置在木板左端,滑块与木板间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用水平的恒定拉力F作用于滑块。

当滑块运动到木板右端时,木板在地面上移动的距离为s,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中,F做功等于滑块和木板动能的增量

B.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M越大,s越小

C.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F越大,滑块到达木板右端所用时间越长

D.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f越大,滑块与木板间产生的热量越多

【解析】在滑块滑到木板右端的过程中,F做的功转化为滑块和木板的动能以及系统的内能,选项A错误;

木板质量越大,木板的加速度越小,因而木板的位移越小,选项B正确;

其他条件不变,F越大,滑块滑到木板右端所需的时间越短,选项C错误;

根据Q=fL可知f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选项D正确。

【答案】B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

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一)必考题

22.(6分)要测量两个质量不等的沙袋的质量,由于没有直接的测量工具,某实验小组选用下列器材:

轻质定滑轮(质量和摩擦可忽略)、砝码一套(总质量m=0.2kg)、细线、刻度尺、秒表。

他们根据已学过的物理学知识,改变实验条件进行多次测量,选择合适的变量得到线性关系,作出图线并根据图线的斜率和截距求出沙袋的质量。

请完成下列步骤: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设右边沙袋A的质量为m1,左边沙袋B的质量为m2。

(2)取出质量为m′的砝码放在右边沙袋中,剩余砝码都放在左边沙袋中,发现A下降,B上升。

(左、右两侧砝码的总质量始终不变)

(3)用刻度尺测出A从静止下降的距离h,用秒表测出A下降h所用的时间t,则可知A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

(4)改变m′,测量相应的加速度a,得到多组m′及a的数据,作出______(填“a-m′”或“a-”)图线。

(5)若求得图线的斜率k=4m/kg·

s-2,截距b=4m/s2。

则沙袋的质量m1=________kg,m2=________kg。

(取g=10m/s2)

【解析】

(3)由运动学公式h=at2得a=,

(4)对系统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1+m′)g-(m2+m-m′)g=(m1+m2+m)a

解得a=+m′

因a与m′为线性关系,故作出“a-m′”图线

(5)由上式可知k=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