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94168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0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族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

某某民族新村建设项目

1.1.2项目业主

业主单位名称:

某某镇人民政府。

法人代表:

林某

1.1.3建设地点

该项目选址位于某某镇某某村。

某某村地处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东南端,距镇政府8Km,东临金沙江,与凉山州会理县绿水乡隔江相望,南与某某村毗邻,西与白拉古村毗邻,北与大龙潭乡接壤,面积34Km2。

1.1.4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某某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

工咨丙188886

1.1.5编制依据和范围

1.1.5.1编制依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②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③某某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意见》(川办发〔2006〕39号);

④某某省财政厅、某某省民开办《关于2011年某某三州开发资金项目申报有关问题的通知》(川民开办〔2010〕11号);

⑤《某某市某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⑥《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⑦《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某某市某某村保护规划》。

1.1.5.2研究范围与内容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实地勘察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区概况与建设条件、建设规模及内容、工程技术方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招投标、项目组织机构、项目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几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为相关部门对项目决策建设提供可靠和准确的依据。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建设内容

1.2.1.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水源工程,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改变工程性缺水面貌。

序号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1

花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座

整治病险,消除隐患

2

二道坝山坪塘除险整治

1座

1.2.1.2葡萄产业工程

实施产业发展工程,扩大优质葡萄种植300亩,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2.1.3民居风貌打造工程

实施民居风貌打造工程,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民居房屋包装改造

374户

外墙109488㎡,内墙145920㎡,房顶改造374院。

民居庭院绿化、硬化

374户

农村饮水入户工程

374户

厨房改造

374户

厕所改造

374户

1.2.1.4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民族文化展示厅

1座

建筑面积800m2

广场改造工程

1处

改造面积1000m2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1座

建筑面积1000m2

核心区绿化工程

1处

绿化面积2000m2

广场配套设施建设

民雕

太阳能灯5盏

广场音响设备1套

休闲座椅50座

巷道太阳能照明灯

太阳能灯50盏

百年老宅修缮

1座

350m2

1.2.1.5道路建设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环形道路建设工程

1条

2400m

巷道硬化

村内巷道

2500m

1.2.1.6村容环境整治工程

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卫生,提升历史文化名村形象。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核心区排污工程

8条

2800米

污水净化工程

8处

沉淀池320m3,人工湿地10亩

公厕建设工程

3座

90m2

室外旱厕拆除

100座

环卫设施

环保垃圾房10座、垃圾桶

90m2、60对

完善秸秆气化站入户管道及配套设施

374户

入户管道70200m,配套灶具设施374套

1.2.2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项目总投资2685.5万元。

资金来源:

申请三州开发资金补助500万元,区级财政配套128.2万元,整合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环保、农牧、交通、爱卫办、水务、扶贫、住房城建、林业、文体旅游、科技等部门资金1479.5万元,群众“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及筹资577.8万元。

第二章项目可行性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项目组织背景

项目承办单位为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人民政府。

某某镇是少数民族乡镇之一,也是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加快发展,在特色农业、农业加工业、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特别是在打造某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工作中,更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把某某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列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某某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某某民族新村建设作了浓墨重彩的勾画。

为切实保护和开发某某村的历史文化,还早在2005年就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安地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编制了《某某市某某村保护规划》,编制了《某某市某某村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规划构想暨建筑单体保护与改造方案》。

同时,某某镇党委、政府还成立了一把手亲自任组长的民族新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并建立了约束、奖励、监督、考核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确保项目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工期和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某某村民族新村建设将依法、有序、高效地按既定方针完成各项工作目标。

2.1.2人口与社会

某某镇辖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39个农业社。

居住着彝、汉、傣、白等民族,总人口14857人。

其中少数民族占全镇人口的85%,是全省117个少数民族乡镇中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某某村共7个村民小组,现有574户2193人,其中一、二、三、四组(即项目区)为某某村的核心区,共374户1535人,彝族占总人口的96%。

2.1.3资源与经济

某某镇幅员面积18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39米,林地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4%,四季如春。

某某镇居民大多为彝族,民族风土人情特别浓厚。

烤烟、葡萄、板栗、畜牧业、绿色蔬菜是该镇的五大支柱产业。

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42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51元。

某某村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村幅员面积34Km2,耕地面积3086亩;二是气候资源独特,日照时间长;三是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全村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

四是有着历史名矿的苴却石矿,其集“标”、“眼”、“青花”、“水纹”、“眉子”、“金线”、“银线”于一身,用于制砚,发墨滋润,耐磨益毫,存墨不腐,性能奇特,是一种国内罕见的具有特殊结构的绢云母角岩。

2.2项目可行性

2.2.1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民族新村建设

项目区地处川滇交界处,是某某市乃至某某省的“南大门”,自古就是川滇经济社会的重要驿站。

现如今,成昆铁路、108国道从村内穿过,214省道、京昆高速公路也与项目区相邻不足10公里。

交通的便利和快捷,使得这个自然村落更是成为了联系川滇的要冲,同时,某某村又是某某市的近郊区,有很强的区位优势。

这将给民族新村建设带来便捷的交通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2.2.2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易于彰显民族特色

某某原属云南省楚雄州的永仁县所辖。

20世纪70年代因某某建设之需而划归某某,其彝族文化源于楚雄,与大姚、永仁相同,属中部方言彝族,归属彝族中的里颇支系,目前居民中,追根溯源,祖辈系明朝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前后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迁来。

他们来到后,“三分操练、七分种,犬牙相制,以守其他”(明《滇史》卷十),与当地土著彝族交融,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里颇彝族。

考证表明,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居住史,而且某某村寨文化传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特殊的民族大融合,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令人类学家惊叹不已,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联合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某某村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既联系着楚雄的中部方言彝族与大凉山的北部方言彝族,又融合着汉民族,素有“天下彝家第一寨”的美誉,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

同时,村内独具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

还有悠久独特的谈经古乐,600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

在某某村开展民族新村建设,更易于展现和彰显民族特色,发扬民族文化。

2.2.3丰厚的农业资源和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是民族新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是农田土质主要为羊肝石土、燥红土、黄沙土和紫沙土,土层深厚,易热化,大颗粒含量高,透气透水性强,有机物质含量丰富,自然肥力较高。

二是气候资源独特,干雨季分明,四季变化不明显,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且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农作物出产十分丰富。

现已种植有酿酒葡萄、金江贡栗、优质烤烟等经济作物。

某某已是全国九大著名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更是某某唯一酿酒葡萄产区,而某某村又是某某最早最有规模的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是年生产能力3000吨的“攀西阳光”及“斯威特”系列葡萄酒的主要产地。

某某村生产的金江贡栗栽培历史悠久、粒大、肉质厚实、粉质细腻,甜糯香脆及其他各种有效成分优于其它产品,且上市早而享有盛誉。

某某村,也是某某镇的烤烟轮作区。

以葡萄、板栗、烤烟为主的产业已具雏形,加快民族新村建设,尽快取得建设成果,某某村具有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2.3项目必要性

2.3.1民族新村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05年12月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为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根据《中共某某省委、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某某省民族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了“以区域农牧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增进民族团结为主线、以突出民族特色为重点、以民族地区新村建设为标准,在民族地区创建一批民族团结和谐、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示范新村,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树立典型和样板”的民族新村建设要求。

在某某村实施民族新村建设项目,有利于当地民族团结和谐、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同时也能起到集中连片,树立典型和样板的示范作用。

2.3.2民族新村建设是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团结的需要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民族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而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加快民族新村建设,是实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重要举措。

某某村是中国最大的里颇彝族自然村落。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从集聚规模上都是构成有民族特色的、具备建筑遗产型的村落。

核心村落占地面积约150公顷,总建筑面积67000m²,居民374户1535人,民居建筑从其选址布局、建筑材料与空间形态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和谐的关系,反映着彝族与汉族居住文化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整体空间特色,形成了整体感较强的村落空间形态,并且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

同时,由于其处于西南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之上,很多方面还保留了古驿道文化的底蕴,该村的传统工艺品--苴却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实施民族新村建设,对民居进行打造,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将有利于古村落建筑保护,有利于历史文化名村对外形象的提升,有利于乡土文化、古驿文化的开发和传承。

2.3.3民族新村建设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需要

某某村因历史和自然原因,加之人口密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是某某镇经济条件最为落后的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较为困难。

整合资金,在某某村实施民族新村建设,可以全方位改善某某村落后面貌。

实施水源建设工程,可以改变某某历史以来严重缺水面貌。

实施葡萄产业发展工程,可以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解决农民收增长缓慢问题。

实施民居风貌打造、巷道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等工程,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综合整治和治理,进一步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牌形象,长远实施某某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可以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3.4民族新村建设是加快灾后重建重树发展信心的需要

2008年8月30日,在某某市某某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处发生里氏6.1级地震,某某镇某某村属重灾区,全村共有572户2193人受灾,农房受损1430间,村民民居遭到巨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300万元。

2009年12月某某村又发生动物疫情,受灾户数110户,扑杀猪457头、牛368头、羊565只,直接经济损失280万元。

接连的灾害使某某村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急需国家扶持和帮助,重振信心,加快恢复重建步伐。

民族新村项目在某某村实施能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真正体现国家扶持项目向偏远山区,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

民族新村项目是三州开发资金有史以来对某某单个项目扶持额度最大的项目,涉及农村建设方方面面,在某某实施,必将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重树某某村的发展信心,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项目选址

3.1.1选址原则

3.1.1.1符合规划,推进互动

项目选址必须尽可能与“十二五”整体规划相适应。

同时,项目的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使之具有前瞻性。

3.1.1.2整合资源,提高效益

项目选址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规划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益。

3.1.1.3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项目选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群众意愿,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办群众想办的事,尽可能地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3.1.2地理位置及交通

项目区位于北纬26°13’,东经101°52’,地处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某某镇东南端川滇交界处,是某某市的“南大门”,距镇政府8Km,东临金沙江,与凉山州会理县绿水乡隔江相望,南与某某村毗邻,西与白拉古村毗邻,北与大龙潭乡接壤,面积34Km2。

古书记载“自成都出,经雅安、汉源,到西昌、甸沙关、会理、某某的拉乍,再过云南的永仁、大姚、姚安,在南华与东线相并,然后向大理、保山而去,直到祥云,自祥云出境,进入缅甸”。

历史古寨某某是从拉乍进入云南的第一个驿站,至今还有着马道的遗迹,是南方丝绸之路上

的重要驿站。

如今成昆铁路、108国道穿境而过,与京昆高速公路也仅离10Km,项目区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

3.1.3建设地点

某某村辖7个村民小组,民族新村建设项目拟在某某村核心区(即一、二、三、四组)实施。

项目区范围如下图: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3.2.1.1气象条件

项目区具南亚热带——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被称为“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干热河谷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长、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多,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8℃

7月气温最高,年均37℃

1月气温最低,年均-1.4℃

无霜期>300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950mm

年平均地温19℃

全年日照时数为2300—2700h

太阳辐射578至628千焦/cm2

蒸发量2100—2400mm

3.2.1.2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

项目区属于侵蚀、剥蚀的中高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

地质历史上,燕山运动后,该地区相对稳定,形成了广阔的剥夷面。

自喜马拉雅山运动开始,原来统一的剥夷面遭到破坏。

一方面沿着古老的断裂,有的地方升为山地,有的地方下陷为断陷盆地;另一方面河流下切作用加剧,形成深山峡谷,使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

某某村北高南低,境内有山地、山间小盆地和深切的金沙江,最高海拔2100m,最低海拔928m,项目区坐落于1700m左右的山间小盆地中。

3.2.2基础设施条件

3.2.2.1道路交通

108国道某某镇至大龙潭乡段经过村内,已完成水泥路面改造,村内主干道1900米也完成了水泥路面改造,村道已全部修通,田间机耕道已全部配套到位。

3.2.2.2能源设施

村内已建成450m3大型秸秆气化站一座,沼气池80口,可供项目区300余户群众日常生活用气。

3.2.2.3电力设施

村内农户已全部通电。

3.2.2.4农业条件

村域内已进行过两期农业综合开发,一期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10Km2,一期烟水配套工程,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治理,田形调整,道路、沟渠、水池管网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3.2.2.5水利设施

村域内现有小

(二)型水库2座:

其中花桥水库,有效库容68万m3;塔拉乍水库,有效库容14万m3。

山坪塘2座:

二道坝山坪塘,有效库容8万m3;老公坝山坪塘,有效库容4万m3。

某某村各水源点供水能力87.5万m3。

灌溉渠(管)道28条共19.5Km。

3.2.3产业发展

3.2.3.1葡萄基地

现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200亩,年产量1200吨,产值360万元,已配套500m3蓄水池5口,灌溉管网主管4000余米,配套滴灌管网800余亩,是攀西有名的“葡萄沟”,是供不应求的攀西干(甜)红葡萄酒主要原料基地。

3.2.3.2烟叶生产基地

已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基地1000亩,并配套密集型标准烤房群基地,年产值达300万元,是我国现代烟草的优质基地。

3.2.3.3畜牧养殖基地

村域内有宽广的畜牧放养场近25Km2,2010年大牲畜存栏3632头。

牧草丰富,亚热带气候,畜牧生长较快,品质优良,某某“全羊汤锅”美名远扬,在攀西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3.2.4社会公共服务

3.2.4.1教育

有标准化小学校一所,为学龄儿童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

3.2.4.2卫生

村内现有合作医疗站一所,新农合参保率达98%,建有公厕3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80%。

为本地群众医疗救治和卫生环境奠定了基础。

3.2.4.3通讯

中国电信程控电话网络健全,建有移动基站1个,联通基站1个,通讯快捷。

电视、电话普及率达100%。

3.2.4.4村级阵地

村委会办公房180m2,基本满足村委会办公使用。

3.2.5民族关系

某某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使某某的里颇彝族学习了先进的汉文化,具有民族的包容性,彝族人口虽占全村人口96%,但彝汉民族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彝汉民族关系团结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注重在某某村这种民族聚居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某某村各族群众法制意识强,解决纠纷矛盾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诉求,遵纪守法。

近年来某某村先后获得“某某省精神文明村”、“某某省计划生育示范村”、“某某市三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3.2.6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

新一届某某村村支两委班子文化程度高、年富力强,在全村具有较高的威望,发展思路清晰,对全村今后的发展有科学合理的规划,能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某某村各族群众改变现状加快发展的意识强烈,自觉服从村支两委领导的安排,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完成各项建设项目。

通过宣传动员,各族群众看到了民族新村建设美好的前景,对民族新村建设表示热烈欢迎和积极拥护,95%以上的村民强烈要求实施民族新村建设项目,主动承担投劳筹资任务,迫切希望通过该项目建设,改善家乡面貌。

3.2.7已经争取到的优惠政策条件

该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完成了保护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已立项安排资金拟对该村文物实施保护。

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4.1建设依据

①某某省财政厅、某某省民开办《关于2011年某某三州开发资金项目申报有关问题的通知》(川民开办〔2010〕11号);

②《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某某市某某村保护规划》。

4.2建设原则

4.2.1政策性原则

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三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省、市政策规定框架内,结合某某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4.2.2“三个集中”原则

实现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集中使用、村民集中居住和产业的集中发展,风貌综合改造,达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发展新型产业,实现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4.2.3合理建设原则

按照项目建设规划总体要求,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提高村庄布局水平,严禁在公路两侧夹道建房,实现道路通畅、村容整洁,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提高民居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民族文化,外观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让农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

4.2.4生态性原则

保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产生活环境,做到污水零排放,垃圾零污染,最大限度增加绿化面积,科学降噪,形成生态循环和经济双重发展示范点。

改善和保护现有的山水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居住区。

4.2.5节能原则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特别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则。

4.2.6科学原则

根据国家的设计规范、建筑规范、环保规范、安全规范、节能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需要,本着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思路进行,要符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原则。

4.2.7保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原则

项目建设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相结合,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强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保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2.8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原则

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2.9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以满足需要为主,留有发展空间。

4.3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4.3.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花桥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整治花桥水库大坝病险,改造溢洪道和放水设施。

二道坝山平塘除险整治。

整治二道坝山坪塘大坝、溢洪道和放水设施。

4.3.2葡萄产业工程

扩大优质葡萄种植300亩。

4.3.3民居风貌打造工程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民居房屋包装改造

374户

外墙109488㎡,内墙145920㎡,房顶改造374院。

民居庭院绿化、硬化

374户

农村饮水入户工程

374户

厨房改造

374户

厕所改造

374户

4.3.4民族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民族文化展示厅

1座

建筑面积800m2

广场改造工程

1处

改造面积1000m2

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1座

建筑面积1000m2

核心区绿化工程

1处

绿化面积2000m2

广场配套设施建设

民雕

太阳能灯5盏

广场音响设备1套

休闲座椅50座

巷道太阳能照明灯

太阳能灯50盏

百年老宅修缮

1座

350m2

4.3.5道路建设工程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环形道路建设工程

1条

2400m

巷道硬化

村内巷道

2500m

4.3.6村容环境整治工程

项目

工程量

规模

核心区排污工程

8条

2800米

污水净化工程

8处

沉淀池320m3,人工湿地10亩

公厕建设工程

3座

90m2

室外旱厕拆除

100座

环卫设施

环保垃圾房10座、垃圾桶

90m2、60对

完善秸秆气化站入户管道及配套设施

374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