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692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12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历史Word格式.docx

③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迈出现化化的第一步

准备

1860年

①鸦片战争后,外资近代机器工业在商口岸出现

②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①中国经济现代化是在民族生存危机下的一种反应,不是自发自愿的

②洋务运动是工业化的起点,主要由地主阶级领导、以军事工业为主体,工业化有所发展

③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但政治现代化也提上日程

起步

1861~

1894年

①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一系列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

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调整阶段

1985~

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912

1949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②民族资本主义有进一步的发展

③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封建专制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探索

~1936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②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③新民主主义经济

①国际和国内局势动荡,中国经济现代化步履艰难

②1912~1936年,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③工业化是局部的,重工业比例低,现工工业经济比例很低,国民经济的主体仍是农业经济

调整

1937~

1949年

战时

工业化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重大挫折:

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经济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涌入中国,民族工业萎缩

②官僚资本主义恶性膨胀,国统区经济崩溃

化1949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波浪型发展,世界经济现代化向高级化发展

②两极格局下的两大阵营对峙到目前的一超多强

③中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世界经济力量多极化⑤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1977

①1949~1956年:

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全

②1956~1977年: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学习苏随着模式,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市场

化阶

段1978

~2001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决策

②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

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市场化的工业化得到确立,进入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全球

2001年

以后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兴起,加快信息化建设,顺应世界经济现代化潮流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经济现代化进入全球化时期

主要方法提示

★联系与比较

经济现代化包含两个本质内涵:

一是经济发展,即经济增长和进步;

一是经济转型,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经济转型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从纵向构建专题知识体系。

首先,要把握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近代的自然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外反动势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矛盾,都经历了由发展到衰落、消亡的过程;

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新中国建立后,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其次,要把握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近现代企业在地区和产业结构方面的发展演变。

从当前中国的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把握清的闭关锁国→近代被迫开放→新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等知识的归纳,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横向联系看,中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转型,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一是国家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首先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

表现在: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任务;

政治体制由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工和国→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探索中前进、发展。

其次,工业化对思想文化的推动。

倡导向西方学习,层次由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

目标由学日本→学英、法、美→学苏联;

方式由简单照搬→有中国特色。

再次,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影响。

我们汲取世界经济现代化的经验,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国家持续发展和各民族工同繁荣。

注意比较能力培养,纵向把握几种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等;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等。

横向角度比较:

西方国家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不同特点;

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亚洲各国与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战略的异同等。

★规律性知识拓展

通过复习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转变历程,总结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认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1.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规律

(1)特征:

①进程:

缓慢、曲折。

②领导权:

先由洋务派掌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掌握领导权,最终工人阶级掌握领导权。

③推动力:

在外国近代企业的诱导下、主要依靠政府扶植而不是通过自由竞争实现。

④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产业结构不配套;

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小。

(2)阻碍中国工业化的因素:

①内在因素:

“先天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观念落后。

②外在因素: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

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社会动荡不安;

国际局势变化;

国内政治因素干扰等。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曲折发展过程:

①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产生。

②初步发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④萧条: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

⑤萎缩和破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经济命脉,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⑥归宿: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1956年,人民政府通过“赎买”政策,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和历史前进的方向,但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中,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弱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借鉴苏联经验,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八大”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成就和失误并存。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探索出一条以改革开放为典型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在指导思想上形成邓小平理论。

②特点: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系统地纠正了“左”、右倾错误,继续与错误倾向作斗争,排除各种干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②成功探索的原因:

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作指导;

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微策略;

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

4.新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变、城市生产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经济形态的转变: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高度休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

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统一集中。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并(1985~1992年):

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④1992年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建立国营经济;

②工矿企业民主改革;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

②开展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热点问题关注

当代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其本质就是实现中国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工业化。

关注的热点问题有:

1.“三农”问题,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增收减税、缩小城乡差距、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问题,反映中国正面临着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现实。

2.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东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开始从单元战略转向多元战略,从单体战略到整体战略,一个“联结南北、启动东西”的战略格局已全面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热点。

3.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问题、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知识经济、科学发展观是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

 

训练新题快递

一、单项选择题

在“求富”即富国富民问题上,中国近现代各阶层都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探索。

据此回答1~3题。

1.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了“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①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②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客观上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民用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其中平均地权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B.促进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发展

C.缩小社会贫富差距D.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

产业,其深远意义在于()

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B.吸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C.改变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和历史前进的方向,它的产生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险恶环境中,决定了它的发展又是曲折的。

据此回答4~7题。

4.依据上图包含的信息判断,应属于下列哪种经济形式()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封建自然经济D.官僚买办经济

5.图示中,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全国性抵制洋货运动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D.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6.B处这一现象为何被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A.国家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C.社会性质没有根本变化D.工业区域分布不合理

7.1953~1956年,我国政府对此经济形式采取的政策是()

A.没收政策B.赎买政策C.走合作化道路D.受到严格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前进。

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

据此回答8~11题。

8.最早提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的是会议是()

A.七届二中全会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

9.辽宁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因为该省()

A.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B.“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

C.将官僚资本转为国营企业的试点区D.创建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

10.“大跃进”运动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危害,其错误的实质是()

A.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比例关系B.造成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C.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下降D.破坏了生态,浪费了资源

11.中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重大经济决策不同的是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B.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能革除社会弊端、充分调整生产关系,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12~14题。

12.建国以来,我国生产经营权方面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①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其根源是()

A.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B.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弊端

C.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增强

14.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能够取是巨大成功的关键是()

A.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促进生产技术现代化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国里,如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

据此回答15~17题。

15.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积极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踊跃领取“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点是()

A.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C.广大农民都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D.目标都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16.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的主要原因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

C.大力推广高新农业技术D.始终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17.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之所以长期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由()

A.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

C.新时期基本路线决定的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据此回答18~19题。

18.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的重工业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

A.华东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

19.下列经济行为中,突出体现了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是()

A.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设施B.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促使水稻增产

C.我国修建了高原铁路青藏铁路D.1958年开展了炼钢铁运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据此回答20~21题。

20.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可以从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借鉴的经济不包括()

A.实行先工业化后农业化的方针

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产业更新换代

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D.科教兴国战略

21.二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是()

A.重视科技创新和发展教育B.适时调整经济战略,抓住机遇

C.一切从本国国情出发D.注重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天下之耻,莫耻地不若人。

……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

独中国狃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

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奕

材料二“自换约以后……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

发(太平军),捻(指北方农民起义军捻军)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材料三“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莫如学外国利器。

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

——李鸿章

材料四沪局……的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下进行筹拨,每月约一万两,1867年,曾国藩奏准酌留江海关二成洋税,以一成专造轮船,一成拨充军饷。

1869年,马新贻奏准二成洋税全部拨归局用。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李鸿章说:

“沪局(江南制造总局)各船虽系自造,而大宗料物无非购自外洋,制造工作亦系洋匠主持。

”“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

——《洋务运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依据材料一、二、三,根据洋务派的主要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材料四,请你说明沪局是什么性质企业?

该企业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一、四、五,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请依据以上材料评价洋务运动。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珠江流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随着港澳相继回归,珠江三角的区域合作经历了由“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发展过程。

“小珠三角”即传统意义的珠三角,包括广东省内九个城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大珠三角”指的是粤港澳地区,这里优势明显,意味着这个地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现,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地区。

材料二东北三省是我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3在这里,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建设务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东北三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90年代两次全国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丧失机遇,致使东北经济没有突破性发展,患上了严重的“市场不适应症”,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被称为“东北现象”。

面对中国南北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2003年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

材料三早在2000年,中科院课题组的研究就得出结论:

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后,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2002年初,联合国发表各国城市发展前景报告,武汉在“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中排名第六。

2004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河北、山西)。

(1)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为何首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2)2003年提出“大珠三角”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何意义?

(3)东北地区工业基地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如何“实现突围、实现转型”?

(4)武汉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中,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

简要分析中部曾经失去“光彩”的原因。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

”“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