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2310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重实践寻求真知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进行准备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外界事物发出的信息;

人只有通过实践变革事物,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才得以暴露,反映到人脑中来。

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

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来源上说,最终都来源于实践。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问题、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为人们获取普遍性、系统性的知识提供了经验基础。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

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般来说,如果将认识运用于实践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便是正确的认识;

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如实现实践目标的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所造成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任务,但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目的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了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认识问题。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后,人脑对事物外部状态和特征的直接反映。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把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映象;

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将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加以再现。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和具体性。

它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2)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

判断,是运用概念对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作的判断;

推理,是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它是对客观事物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更可靠地反映。

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就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唯理论就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1)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现这次飞跃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①要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

只有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概括。

②获取的材料必须合乎实际。

材料虽多,如果尽是假象或错觉,仍然不可能从中得出正确的理性认识来。

为此,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调查研究,以保证获取材料的准确性。

③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飞跃)

这是因为: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正确与否进行验证。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使其得到发展。

因此,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理性认识,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一个以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

从认识运动来说,这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而证明了理性认识的正确性,这一个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但是,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回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

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1)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一切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力水平,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文明,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B、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历史上灿烂的精神超过,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C、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他们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③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表明,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要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历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占人口中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劳动知识分子)。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共产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青年学生只有到实践中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青年学生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才能增长才干。

(二)复习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认识是人脑对______________的反映。

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___________。

2.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一个寻求真知的过程。

这是一个以_________为基础,从____________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_________,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过程。

3.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______________的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实践是__________的物质活动。

(2)实践是自觉的、________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的、__________的活动。

4.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______________、调整和变革___________的实践和_____________。

5.灵感并非是人脑所固有的,也是以_________为基础的。

6.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____________,也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_____________。

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仍为____________。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_________。

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____________。

7.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____________认识开始,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形式。

它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________反映外部世界,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8.______________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借助于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________、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它的三种形式。

它的特点是________性和抽象性。

9.经验论否认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感性认识无需上升到理性认识。

10.唯理论否认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而且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11.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______________,必须用科学的______________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12.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从现象到_________的飞跃。

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__________,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13.认识的产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__________。

__________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__________,是历史的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2014年上海学业卷)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

A.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改造客观规律的活动

C.认识主观世界的活动 

D.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2015年上海卷)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 

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

3.(2009年上海卷)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

这种实践活动是………………………………()

①客观的物质活动②纯粹主观的活动

③自觉能动的活动④社会历史的活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2015年上海学业卷)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以下属于这一形式的是…………………………………………………………………………………( 

A.研发“埃博拉”病毒防治药物 

B.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

C.修建横跨西部地区的兰新高铁 

D.推动京剧、昆曲的现代化改良

5.“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这句话所要强调的是………………………………………………………………………( 

①感觉作为感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是不真实的

②达到理性认识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6.(2011年上海卷)文学名著《醉翁亭记》开头一段写成后,作者欧阳修觉得没能准确反映景象。

于是再赴滁州城外,最后开头改为:

“环滁皆山也”。

这一写作修改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 

A.参加实践的过程 

B.抽象思维的过程

C.获得经验的过程 

D.寻求真知的过程

7.(2008年上海卷)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物质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8.(2015年上海学业卷)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个人获得知识的两大途径。

以下可以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的是…………………………………………………………………( 

A.去博物馆参观玛雅文化展 

B.上XX网站查询科技资讯

C.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 

D.到宝钢进行职业生涯体验

9.(2012年山东卷)“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

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10.(2012年海南卷)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实验中测量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

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由此可见……………()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③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④认识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2012年上海卷)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

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

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

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④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

12.“神舟”升空、“蛟龙”入海,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遨游太空、探望海底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奥秘。

这告诉我们………………………………………………………()

A.人们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多渠道的B.认识来源于灵感

C.认识世界的具体途径只能是科研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

与此诗句包含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14.(2010年广东卷)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

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

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决定意识B.实践第一

C.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一种形式

16.(2015年上海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17.下列事实能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课题、新要求

②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和平的认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③鲁班受野草划破手指的其实发明锯子的灵感是纯粹的主观产物 

④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赞誉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

18.Twitter、Facebook、微博……,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方式。

因此,有同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一结论已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了,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B.是错误的,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自于实践

C.是正确的,肯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来源

D.是错误的,否定了间接经验是认识的途径

19.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三段论的学说。

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

“凡人都有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有死。

”从认识的阶段来看,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属于………………………………………………………………………………………()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20.上海市政府有“上海发布”、北京市有“北京微博发布厅”。

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博是了解群众意见,实现及时互动的重要渠道。

这说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到的事物,没有不能认识的事物 

C.人们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1.(2012年上海卷)“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

”(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对这段话概括最全面的是………………………………………………………()

A.“科学的抽象”是达到理性认识,即真知的方法

B.在今人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古人仍为直接经验

C.真知最终来源于直接经验,且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D.获取真知的过程是一个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过程

22.(2014年上海学业卷)关于转基因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科学研究到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支持与反对两派争执不下。

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据此推断,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A.永远不可能有正确的答案B.会有阶段性的正确认识

C.只能获得对其现象的认识D.没有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3.过去,乙肝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传染病”,导致了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政策性歧视。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明确了握手、拥抱等无血液暴露的日常接触,不会感染乙肝,人们不必谈“肝”色变。

这表明……………………………………………………………()

A.物质是客观存在的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认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4.“过去我们确定经济指标习惯做加法,想的、做的都是上项目、增加产值;

而今我们也要学会做减法,要把水耗、能耗降下来。

”这表明……………………………………()

A.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D.注重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25.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深圳发展中有这样三句口号“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做结论。

”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改造世界

26.(2009年四川卷)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

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

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

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

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7.(2012年全国文综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

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

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