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92209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docx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

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

打开书104页。

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

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n):

回来。

未还:

没有回来。

  将(jing):

将领。

飞将:

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o):

让。

不教:

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

秦字查什么偏旁?

(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

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

(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

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

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诗人,开元进士。

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

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

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

(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

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

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

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

这句诗的意思是:

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

但使:

要是。

飞将:

汉代飞将军李广。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

板书:

悟诗情

  B教师引导: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

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

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

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

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

你感受到什么?

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

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

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

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

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

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

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学生读不出,教师读。

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

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

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

(先看字面上的意思。

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

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5)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

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

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

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

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

边塞自古多战事。

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

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板书:

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

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

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

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

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

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

(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

(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

(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

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

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

《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

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

(板书:

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感想?

(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

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

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板书:

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

背诵古诗。

默写《示儿》。

  

  板书:

示儿题林安邸

  忧国忧民

  北宋遗民南宋权贵

  死不瞑目盼统一醉生梦死丢江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