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9183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Word下载.docx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______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1)逊

(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句的“输”字判断,“逊”字最恰当。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即评价。

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揭示的人生哲理。

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

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故答案为:

(1)逊

【点评】

答题时应注意,“逊”字,和下句的“输”字构成对偶关系,写出梅花比不上雪的白,也紧扣“骚人评章”。

而“差、千、少”三字均不合适。

答题时应注意,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包含的哲理是:

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

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

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1)①柳绵飘白;

②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萧瑟凄凉

(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⑴萧瑟凄凉;

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

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案】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

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描绘夏季景色,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

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1)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点评】本题考查了课内古诗词的整体意境的把握、重点词语的赏析两个知识点,这两个题均为典型题均有方法技巧可循,难度不大。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

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

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

水的动,岛的静;

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

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

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

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

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

写作特色包括:

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

8.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1)寓情于景;

断肠

(2)深秋晚景图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

“瘦马”是他所骑;

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

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

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

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⑴寓情于景;

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⑴杭州之秋。

⑵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 

诗中“戍”“夜阑”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请写出相关诗句。

【答案】

(1)戍:

守卫;

夜阑:

夜深。

(2)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相关诗句:

(1)尚思为国戍轮台: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戍:

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结合“尚思为国戍轮台”可知作者的愿望:

要为国家戍守边疆。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一生的愿望是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可知这里具体的愿望是:

作者愿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

⑴戍:

⑵诗歌表达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字义、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相关诗句把握感情。

11.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

(1)夏季;

(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

【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

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

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

乙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

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⑴夏季;

暮春;

⑵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

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

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⑴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⑵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情感和分析写作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意象的作用。

13.诗歌阅读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

指洞庭湖。

②中流:

指江心。

③湘烟:

指雾霭。

④楚田:

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

湖口"

所见:

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

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

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

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

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⑵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忽放;

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